张丽语
莲花张说,这一辈子,他一直在学艺。
我见他时,他一身老农的打扮,仔细看,眉眼像蒋中正的样子,只是眼神不像鹰隼那么锐利,而是澄澈善良。一握手,他的骨节宽大有力,像一把大钳子。很难想到这双遍布青筋、硬邦邦的大手,会印制出那么精美的图案,会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他家几代人都是私塾先生,有良好的家教。小时候,他跟父亲去赶集,挂着的、摆着的、戴着的花布五彩缤纷。那一瞬间,他的眼睛似乎有了重瞳,有了多重视力。他从画布上看到了中国水墨画,看到了杨柳青版画,看到了民间剪纸。他从凤穿牡丹看到狮子滚绣球,又看到五福捧寿,看到了岁寒三友。

他站在临沂的大街,一下子置身于宋元桐乡的布船,恍惚间又去清明上河看热闹,转眼触摸到唐诗里的牛衣古柳,聚焦到秦汉丰沃的土地及茂盛的庄稼。从那开始,人们汲水制浆,印染花布。他坚定地要去学这门手艺,家人就送他去跟当地有名的师傅学习。他开始研究植物蓝草,去了解天然石灰、黄豆粉的特性。他在师傅家当学徒,打水扫地,倒尿盆,半夜里还要在小屋里刻板。冬天冷,没有鞋子,他只穿一双布袜子,有时候布袜子也没有,就光着脚。他染的布,做成门帘、头巾、帐幔、床单……师傅说:“你看,他的花都离了布了!”

因为对徒弟的欣赏,师傅就把自己的外甥女嫁给他,希望永远留住他的脚步,拢住他的心。
但是,那时候手艺人并不受大家待见。大家一起吃席,敬酒递烟都绕过他。“咱心里发凉,想自己还是不行啊,不行就得喝人家的眼皮汤!那就得争气,剜起眉毛瞪起眼!”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多学本领,多长本事。
他敬重老师,向他们学习文化课。有个老师病了,要去几里远的偏远地方看病。那里没有桥,没有船,他背着老师过河。大冬天,怕湿了衣服,他下身脱得光溜溜的,把老师背过去,再趟过来把衣服举过河穿上。三个多月天寒地冻的坚持,感动了老师。老师教给他算术秘诀并送他奇书,让他成了当地有名的记账先生。另外一个老辈人也因生病,被他用手推车推着去求大夫,还拿自己家的大碳去打点,后来学会了《易经》《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只是撒豆成兵的奇术,他没有学;他说只有日干是丁或甲的人才能学。
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当连绵的群山还裹着朦胧的纱雾瞌睡着眼,当葱茏的草木还在吮吸着晶莹的露珠做早餐,他已经坐在河边的大柳树下编柳条筐,看朝霞涌出红日,看牛羊被赶出家门。羊肠小道上的皮鞭甩出第一声响,他已经干一合(活)了。编的筐编的篮,赛过大姑娘。谁有头疼脑热,他也会点中医,给大家帮上忙。慢慢的,大家都来求他。再去吃席,他也就被请到上座。
80年代末,花布又开始兴起了。一个集上就有40多家卖花布的,只有他的花布最好看,又有创意。当年他辛苦积攒的一些绝版图案,藏在鸡窝里幸免于难,终于又重见天日。

他抢救完成了十二生肖图案和二十四孝彩印图案。随着新事物的兴起,很多图案他自己设计,自己刻版。他喜欢莲花,那份禅意和静趣,一如他波澜不惊的心地。迢递绿塘的莲叶,舒卷自如的莲花,在他的布里活色生香。他设计的《鱼戏莲》获第一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金奖。大家尊称他“莲花张”。

此后,各种荣誉不约而至。各处大学邀他去开讲座,各地学子慕名来他家拜访。韩美林设计、他印染的壁挂,远赴欧美和日韩,他成了飞机上的常客。他感谢党和祖国,让他这个手艺人能扬眉吐气,跨出国门。为此,他创作了近20米长的《中国梦》彩印花布来表达谢意,并配上自创的信天游:“龙游大海虎归山,一品当朝为帝官。一声号令统天下,万民富贵皆荣华……”

他还把当年皇宫里的染匠曹师祖传了6代到他手里的《连年有余》,放到展览馆里,让研学的孩子们一饱眼福。
古稀之年,他还是习惯了睡三四个小时的生活。别人还在梦游周公,他已经在反复试验,最终解决了洋红洋绿等褪色的难题,使花布更加光彩照人。他又开始学英语,会简单地说hello,也知道了印染的英文词“ingigo print ”。牛年了,他创作了《牛气冲天》的花布。席间,他解释着里面寿桃、佛手、桑格花的寓意,太上老君骑青牛手执打神鞭的来历,字字道来,句句有典。


邀我们聚会的殷实大哥很幽默地贬词褒用:“明建老哥,你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能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