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的文字还不算苍白,那是因为生活本身已经足够丰富和厚重!——题记

作者以访谈录的形式牵引出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老四奶奶是一个缠过足的,生于1917年辛亥革命后的女性,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裹脚,10岁做童养媳,这一切正是旧时代的印记,1938年她受新时代新思潮的影响,无怨无悔支持自己的丈夫去延安参加革命……苦苦等待12年,期间音讯全无……革命成功,等来的却是丈夫在延安又结婚的消息,最亲的人成了最远的仰望……她的处境是尴尬的。没有呼天抢地的悲愤,也没有伤心欲绝的哀怨,她把如此黯淡的生活,当作命运的恩赐领受下来。
作者以简单的笔触交代了老四奶奶坎坷的一生:“她10岁到旗杆院,65岁去世,其中在兰州住了10年,在旗杆院里住了45年……”。
尴尬和无奈是这个故事的基调,很多次我想追问她在旗杆院等待的这么多年是怎么度过的?我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三十年基本上是一个女人的一生了”,作为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在最具生命创造力的美好年华里,怎么做到无怨无悔地等待,怎么说服自己不要有一丝一毫的动摇?那是一种多么无可奈何的孤绝?作者没有写这一段,我也不敢要求别人把自己不忍看不敢看的东西摊出来晾,那种要求本身就是残酷……所以很多次我欲言又止,不敢再追问。可是这一杯苦酒,一个人怎么咽下?咽不下去,所以省略,所以删除,从这删除,我看到了一种人性中的神性——爱和悲悯;也看到一种人性的软弱——无力感和恐惧。
这样的抒写,带有逃避现实的性质。但是躲不开的是从故事里走出来的那个人——老四奶奶:她的坎坷、她的磨难、她的等待、她的喜悦与忧伤……还有此后多年延绵的命运,虽然凄婉,却飘散着丝丝缕缕的温情。
1971年,她被从老家接到了兰州。给丈夫的大儿子帮着带孩子,很辛苦,但是她是幸福的,因为距离她的丈夫近了。她舔干净自己的伤口,吞下过去所有的委屈,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家庭。她把爱、希望、善良、包容、宽厚教给孩子们。
文中有几个细节深深打动了我。每天捡菜叶喂鸡,捡煤核,照顾孩子,承担全部家务,因为缠足,干活时总是跪在地板上,很卖力……那种奋不顾身的样子——仿佛三十多年的孤寂使她心中有太多的爱需要释放。在这个家里她似乎找到了足够大的盛放这爱的容器。
另一个打动我的细节是,每次爷爷借口下楼喂鸡,都会偷偷塞给“我”的2块钱,让“我”带给姑奶,姑奶病重回老家的时候居然攒了500多元,也就是说十年来爷爷每次给她的2元钱她从来都没有舍得花掉一分,全部存了下来,小小的2元钱,成了一种信物,印证了他们心中是有彼此的。爷爷病重住院期间,老四奶奶每天变着花样为他做家乡的面食,因为她知道他最喜欢吃家乡的饭菜。不难看出这是她与丈夫仅有的交集,她是欣喜的,知足的。
还有一个细节是,“我”给2元钱时,每次姑奶都会问,你爷爷说啥了没?说明她还是有所期盼的。正如作者文中写到,“老四奶奶是个苦命的人,她的苦,不是身体的病痛之苦,也不是生活的艰辛之苦,是内心不离不弃的等待之苦。她一辈子无儿无女,就是在苦苦等待——等待一个承诺,等待一个交代,等待一个认可。”
这“等待”二字是《丰碑》一文最“痛”的点,“不光是老四奶奶之痛,也是旗杆院所有人之痛,是时代之痛,是国家之痛”,这种“痛”使后人一次又一次地拷问自己的灵魂,所以他想写一写老四奶奶的故事,想为老人立个碑,他终于在作者的文中,在与作者的访谈中哭喊出:“姨姨——对不起!”这一喊——惊天地,泣鬼神,刻骨铭心,痛彻心扉!这一声也是替旗杆院所有后人们喊出的——因为“我们”不能再“痛”了。作者用生花妙笔行文至此:压抑多年的“痛”喷薄而出,得以全部释放,释放之后,进而转化,转化为强大的爱,这爱——有担当、有气魄,令人动容,荡气回肠!
从一而终的思想,以理杀人的文化,是造成老四奶奶的悲剧命运的根源。
记得徐晓在《永远的五月》中写到:“作为人,作为女人,当你在任何角色中都面临困境的时候,该怎样论证活着的正当性?作为历史的参与者,作为悲剧的见证者,该怎样保持内心的高傲和宁静?”然而她终于还是在这种困境里活着。谁爱得最多,谁就注定是个弱者。因为爱,她没有掏穴别居另成家室,因为爱,她不舍自戕,而使活着的人背负骂名,因为爱,她在原地苦苦等候。即便是精神尊严的极限受到挑战。
三爸作为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军人,在老四奶奶走后近40年,在自己年近八旬的今天,能喊出:“姨姨——对不起”这样温情的话语,瞬间让人泪目,他的形象在我心中霎时高大起来,尽管这一切不是他的错,却是他的“痛”,他以一个人应有的良知,勇敢地担当起来,排除万难,做通母亲的思想工作,接来了老四奶奶,使无儿无女的老人在离开人间的最后岁月里,享受到了天伦之乐,释放了强大的母爱,弥补了些许遗憾,我为他的担当喝彩,不愧为共和国的军魂。他是我心中的另一个丰碑。
1938年四爷爷勇敢地奔赴延安,加入到革命的洪流中,本身就是英雄。他的身上有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老四奶奶的苦难因他而起,但似乎又不能全部怪他,毕竟为了革命他一走就是十二年,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他以为她不会等了,但当他回归,看到还在原地等候的她,内心生起多大的惊涛骇浪,痛苦煎熬,他的心里才是最苦的……从他每次都会找借口下楼喂鸡偷偷给小孙子2元钱,让带给姑奶奶,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柔软,最本真,最闪光的东西——人性的光辉。这2元钱像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深深地定格在我们脑海里,它代表着无数次殷切的问候,殷情的嘱托!
如果我的文字还不算苍白,那是生活本身足够丰富和厚重。通读完访谈录,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同为女性,良知和道德感促使我不得不提起笔来,为了老四奶奶悲苦的命运,为她这一生——深挚的痴爱、不渝的忠贞,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笔下的故事,缘起1927年的大院童养媳,老四奶奶纵使再苦再痛,也已经离开让她魂牵梦萦,叶落归根的四合院40年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历久弥新,仍久久回荡在百年旗杆院优秀儿女的笔下,这让我及许多像我一样好奇的读者去思考,去寻找,去挖掘,我只找了一个字——“爱”。旗杆院的每一个人都爱着她,敬重她,怀念她。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创痛和无奈。四爷爷和老四奶奶的故事,正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微缩,的确,当年去延安的许多革命者都又成家了,造成了无数个像老四奶奶一样处境尴尬的女人。但当人生走过了足以使你回头遥望后来者的路程之后,你便会懂得,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使命,每一个人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四爷爷,老四奶奶,他们这一代革命的先驱,他们的使命就是要为了革命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了大家牺牲小家的幸福,他们都是历史的丰碑。
历史是没有办法更改的,但面对历史的担当是必须有的。作者作为晚孙辈,能为没有名分的“裹脚”童养媳——老四奶奶,秉笔直书,树碑立传,足见其使命担当,崇德向善,义薄云天。
文章发出那一刻,读者反响强烈,纷纷留言,为旗杆院后代的真情厚爱、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点赞,无数读者用感动的泪水为老四奶奶立起了另一座永恒的丰碑!
在1982年的那个早春,雪后的中午,乍暖还寒,作者获赠的那支笔——当是抒写春秋的铁笔!
作者简介
苏芊红,女,甘肃靖远人,现居兰州。自主经营者,主营李白斗酒诗百篇喝的那个酒。爱好诗歌、散文!
挚友送我雅号:三味酒屋,一曰书香,一曰酒香,一曰人情味!三味真火淬炼——不舍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