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丰碑咏叹调(61——70)
——陈昌华朗诵诗选
邹韬奋(1895——1944)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六十一
高山仰止,矗立着
出版泰斗的巍峨
大树参天,支撑着
新闻大厦的栋梁
一个读者谁人不知的名字
一个记者顶膜礼拜的偶像
祖上显赫,出身
一个官宦世家
家道中落,倍尝
人间世态炎凉
望子成龙,父亲
期待他实业救国
重文轻理,学业
还是改弦更张
英文秘书,难遂父亲
“当工程师”的心愿
书刊编辑,从此一生再未改行
出手不凡,创新改版崭露头角
威震江湖,宝剑出鞘毕露锋芒
从《生活周刊》到《生活书店》
时刻把读者放在心上
一纸风行,风靡神州五湖四海
分店林立,开遍祖国四面八方
1931年九.一八事变
他吹响号角,笔作刀枪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他挺身而出,敢于担当
面对国府攘外必先安内
他针锋相对,撰文揭穿伪装
面对一次次查禁封杀
他不畏权势绝不退让
雨雪冰霜,扑不灭反抗的火焰
我行我素,禁不住民主自由思想
生活周刊大众生活抗战全面抗战
屡禁屡办,东方不亮西方亮
出国考察,被迫流亡海外
国难当头,他奋起反抗
国民党制造了“七君子”事件
他被关押了243天的牢房
出獄后接着办报办刊
宣传抗战的火焰越烧越旺
面对国民党当局的全面查禁
他愤而辞去国民参议员绝不退让
辗转香港重办《大众生活》
抗战的喉舌仍一如既往
香港沦陷,他和大批文化名人
被东江纵队转移到了后方
从广东游击区到苏北根据地
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写下大量耳闻目睹的文章
1942年3月不幸罹患耳癌
一直坚持工作到最后时光
弥留之际,口授遗嘱
请严格审查,申请入党
1944年7月24日
他48岁的生命熄灭了烛光
组织上追认他为中共党员
他的理想早开花结果在祖国大地上
2021年3月9日
陈延年(1898——1927)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六十二
老子英雄儿好汉
他是陈独秀的长子
上阵还得父子兵
他是总书记的战友
创建旅欧的中国少年共产党
他和赵世炎周恩来风雨同舟
出任少共宣传部部长
他的锋芒和才华一起显露
1922年秋天加入中共
他用青春和生命为党奋斗
1924年10月回到广州
成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
足迹踏遍粤闽桂和香港
种子撒向南中国的土地
党员从几百人发展到五千人
占当时全国党员三分之一左右
1925年1月黄埔二期开学
他跟周恩来建立了军校特别党支部
在征得孙中山同意后
组建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从黄埔毕业生中抽调共产党员
动员工人农民和青年当兵入伍
我党第一支革命武装的萌芽
就这样孕育破土而出
在铁甲车队的基础上招兵买马
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威震神州
1925年6月跟邓中夏苏兆征一起
在省港大罢工中并肩战斗
中共五大被选为中央委员
出任江苏省委书记大显身手
1927年6月26日
他被国民党军警逮捕
敌人用尽酷刑逼他招供
他严守秘密滴水不漏
1927年7月4日傍晚
他面对屠刀挺胸昂首
敌人命令他跪下
他毫不理会巍然屹立
敌人强行把他按倒在地
他一跃而起绝不低头
敌人用乱刀将他砍死
他一腔热血抛洒荒丘
他用年仅29岁的身躯
竖起了一座信仰的丰碑
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
汇入了一条红色的洪流
他把面对党旗的誓词
化为了奋斗终生的不朽
2021年3月10日
陈树湘(1905——1934)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六十三
一个佃农的儿子
靠种菜为生
一个送菜的伢子
结识了毛泽东
那座小小的清水塘
见证了他投身革命
17岁加入了共青团
20岁入党转正
21岁参加了攻打长沙
拉起了一支农民武装出征
22岁成为职业军人
参加了叶挺独立团的铁军
从班长排长一步步拼杀
南征北战,冲锋陷阵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建军路上有他的脚印
跟着毛委员上了井冈山
峰峦间有他杀敌的身影
7师9师54师34师
他担负过四个师长的指挥重任
参加了五次反围剿
率部血战屡建功勋
七天六夜的梅口防御战
他为苏区坚守着最后的大门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他率34师殿后压阵
为了掩护主力和中央机关
全师付出了重大牺牲
湘江一役尸山血海
他的六千将士只剩千人
四天五夜,以百挡万
将士的鲜血把江水染红
从三面顶住了强敌的攻势
被敌人阻截在湘江东岸陷入绝境
他腹部中弹用皮带绑紧伤打
躺在担架上继续率部血拼
最后弹尽援绝,重伤被俘
白匪还未来及庆功高兴
押送途中他趁敌人不备
躺在担架上从伤口处掏出肠子
用力绞断壮烈牺牲
气壮山河,血贯长虹
“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这是他奋不顾身的誓言
也是他血战到底的行动
一个29岁的师长和他的全师官兵
用生命护卫着红军继续前进
2021年3月10日
陈嘉庚(1874——1961)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六十四
一个名字如雷贯耳
多重身份令人崇敬
华侨领袖社会活动家
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
集无数奉献于一身
他的鼎鼎大名陈嘉庚
他的家乡福建集美
17岁就下南洋谋生
在新加坡跟父亲开一家米店
三十未立却面临丧父之痛
父债子还他言行必果
五十而知天命名扬狮城
这个南洋的橡胶大王
每天的饮食却不超过五角钱
他们家产都到哪里去了
黄炎培曾感慨他“千金散尽”
20岁就捐献了结婚的两千银元
从此为国为民捐献了一生
涓涓细流汇聚大江大河
载起多少学海之舟远行
点点心血倾尽毕生之力
哺育天下桃李吐露芳芬
他的捐赠从无国界
新加坡的纸币上有他的身影
从家乡创办的惕斋学塾
到一应俱全的集美学村
从名扬天下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
到新加坡的华侨中学女子中学
他凭借一己之力全部身家
培育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
单单一所厦门大学
他前后十六年独力支撑
在厦大山穷水尽之时
他变卖了三座大厦和橡胶园
全力维持着厦大的生存
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
他奔走呼号竭尽全能
作为南洋华侨总会的会长
他誓言“祖宗的土地尺寸不得让人”
1940年全国抗战经费18亿元
他组织的南洋华侨就有11亿的捐赠
1940年3月他卒领华侨慰问团
慰劳前线将士和后方军民
先后访问了重庆和延安
耳闻目睹擦亮了眼睛
他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他坚信中国的抗战必胜
1949年十一他参加了开国大典
迎来了共和国的旭日东升
1961年8月12日他在京病逝
周总理亲任冶丧委员会主任
生前他又捐献了300万存款
叮嘱学校还要兴办传承
如今在美丽的集美鳌园
这位老人长眠于此叶落归根
日日夜夜他可以看到祖国欣欣向荣
时时刻刻他可以听到学子琅琅书声
1964年发现的2963号小行星
被国际小中心命名为“陈嘉庚星”
2021年3月15日
陈潭秋(1896——1943)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六十五
南湖红船的13位船夫之一
亲身经历过开天辟地
二七大罢工的领导人之一
红军长征留下
1920年的秋夜沉沉
他和董必武一起栉风沐雨
武汉的共产主义小组
萌芽在荆楚大地
1921年7月的盛夏
他和12位水手一起把红船开启
携手开辟了世纪航线
并肩穿越着暴风骤雨
1923年的二七大罢工
他和工友们结为兄弟
林祥谦跟着他一马当先
他在最后关头才撤离转移
红军长征他留在瑞金
在上杭附近遭遇强敌
他身先士卒指挥战斗
从敌人的包围圈冲了出去
一颗子弹打中右耳
滾下悬崖鲜血淋漓
二十天建且战且退
一路高举着不倒的军旗
一天拂晓又陷入了重围
他带领一个警卫班顽强阻击
为掩护主力全班牺牲
他躲进山洞化险为夷
大难不死,战斗不止
星火燎原,前赴后继
远赴新疆,斗智斗勇
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
1942年的夏天
盛世才扯下伪装的面具
他坚持斗争到最后一刻
从容应对,临危不惧
1942年9月17日
他身陷囹圄被关进监狱
敌人施以了各种酷刑
但他拒不“脱党”,坚贞不屈
短短十天之后
他倒在了天山脚下遙远的戈壁
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
他仍被全党同志牢牢铭记
他虽不能和同志们团聚
但仍被选为中央委员光荣出席
一位虽死犹生的共产党员
他和他的战友们永不分离
2021年3月15日
冼星海(1905——1945)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六十六
烽火连天的“在太行山上”
自力更生的“生产大合唱”
神出鬼没的“到敌人后方去”
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
他有太多的传世杰作
他留下太多的历史绝唱
从小就天赋过人
13岁跨入了音乐的天堂
岭南大学崭露头角
北大音乐传习所初试锋芒
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插上双翅
从此在音乐的天空遨翔
巴黎五年的留学生涯
贫困从未使他徬徨
凭借创作的“风”之乐曲
他的才华在异国它乡闪光
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杜卡高级作曲班
获得来之不易的“荣誉奖”
学校问他要什么物质奖励
他想要饭票填饱饥肠
1935年毕业回国
立即投身抗日救亡
一首“枪口对外”的“救国军歌”
风靡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1938年9月,一封延安鲁艺的电报
让他热血沸腾,心驰神往
义无反顾,说走就走
黄土地矗立起一棵音乐栋梁
如魚得水,灵感泉涌
英雄自有用武的疆场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
庆祝鲁艺成立周年的会场
他穿着军装草鞋打着绑腿
亲自指挥了“黄河大合唱”
挟着雷霆万钓之势
谱响中华民族不朽的乐章
1940年5月,他奔赴苏联
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制作奔忙
苏德战争爆发羁留阿拉木图
完成了一系列音乐交响
终因营养不良,劳累过度
落入肺病和血癌的魔掌
一代音乐大师回天无力
40岁熄灭了巨星的光芒
李立三夫妇为他最后送行
在莫斯科近郊公墓把他安葬
人民音乐家从未离开人民
他的乐曲还在世代传唱
2021年3月16日
周文雍陈铁军夫妇(1905、1904——1928)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六十七
他小她一岁
沒能同年同月同日生
她大他一岁
却在同年同月同日死
两个肝胆相照的战友
一对生死相依的伴侣
23岁的青年才俊
24岁的妙龄少女
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起参加了广州起义
为了掩护真实的身份
假扮成一对年轻夫妻
起义失败他率领余部
与敌人短兵相接奋勇阻击
弹尽援绝杀出一条血路
辗转香港撤离转移
短短几个月之后
这对假夫妻又回到广州城里
他有时扮富商有时扮苦力
她总是夫唱妇随亦步亦趋
白色恐怖中重建地下组织
刀光剑影里形影不离
广州的每条大街小巷
都留下他们战斗的足迹
由于叛徒的出卖
他俩一同被捕关进了监獄
敌人用尽了酷刑利诱
他俩始终坚贞不屈
敌人强迫他写“自白书”
他写下“头可断,血可流
革命精神不可丢
壮士头颅为党落
好汉身躯为群裂”的绝句
凶恶的敌人无计可施
把他们押赴红花岗刑地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们宣布结为夫妻
这是人世间最神圣的爱情
这是刑场上最悲壮的婚礼
红花岗摇曳着荒草野花
天空中一片腥风血雨
23岁的新郎和24岁的新娘
来不及说一声我爱你
就双双倒在了血泊里
从此后他俩永远永远在一起
2021年3月16日
周逸群(1896——1931)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六十八
二十弱冠,创办了“贵州青年”
青春闪电划过黄埔江畔
28岁考入黄埔军校
一手拿枪杆一手拿笔杆
先后创办了“青年军人”“中国军人”
名副其实的文武双全
三十而立,参加了北伐战争
跟着贺龙师长马后鞍前
从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到第二任师长
在血与火中千锤百炼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在瑞金会昌战斗中一马当先
起义部队南下途中
他介绍贺龙成为共产党员
革命低潮的危急关头
他跟贺龙同生死共患难
先后发动了年关暴动和桑麻起义
军旗一打红了半边天
洪湖白露湖和华容东山
一块块根据地连成了片
从游击大队到游击总队
招兵买马,不断扩编
神出鬼没,声东击西
打得白匪闻风丧胆
1930年2月组建红六军
他出任了军政冶委员
后个手红二军团前委书记
与贺龙一起携手并肩
国民党军重兵围剿
洪湖苏区面临千难万险
他出任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
与敌人展开浴血奋战
避强击弱,灵活机动
兩次反围剿转危为安
红军的队伍不断壮大
洪湖苏区还是红色的地盘
1931年5月,转战途中
遭敌伏击,不幸中弹
35岁就为党捐躯
实践了自己的铮铮誓言
“像铁一样硬钢一样强
只要我活一天就战斗一天”
洪湖的水浪打浪
两岸的乡亲常思念
湘鄂西苏区的创始人
贺龙元帅的好伙伴
一腔热血浇灌处
换来华夏的艳阳天
2021年3月17日
明德英(1911——1995)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六十九
蒙山高,高不过
她的母亲形象
沂水长,长不过
她的恩情难忘
一个苦命的哑巴丫头
一个可怜的讨饭姑娘
无依无靠被横河村收留
饥寒交迫靠看墓林喂养
林里的柴草点燃希望
林边的地块刨点食粮
抗战爆发来了八路军
苦命的夫妻见到了阳光
1941年冬天的一次反扫荡
一名小八路在突围中身负重伤
她机智救下为他包扎伤口
伤员流血过多急需水分补养
她毅然决然用自己的乳汁
救活了伤员治好了伤
她杀掉了家中仅有的母鸡
为小战士熬了鸡汤
她天天用盐水冲洗伤口
像母亲照料孩子一样
半个多月后他康复归队
临别时含泪叫了声我的亲娘
1943年初的寒冬
山东纵队打了场恶仗
13岁的看护员庄新民
为了突围换上了百姓服装
她的丈夫以父子相称
把庄新民帶在自己身旁
庄新民伤口化脓高烧不退
她的丈夫背着他返回村庄
自家茅屋山中岩洞林中沟壑
夫妻俩带着他四处躲藏
在他们的细心照料下
庄新民伤愈重返了前方
可亲可敬的沂蒙红嫂
可歌可泣的母爱篇章
写进了小说排成了舞剧
看得男女老少热泪盈眶
沂蒙红嫂的哺育之恩
永远在子弟兵的心中流淌
2021年3月17日日
林祥谦(1892——1922)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七十
12岁就救过落水的女童
13岁敢和地主的儿子抗争
14岁进厂当了学徒
常常为工友打抱不平
心有灵犀一点通
他和陈潭秋林育南越走越近
革命的火种开始播下
夜校的灯光点亮光明
从江岸工人俱乐部的干事
到选为江岸分工会委员长
他的威望越来越高
他的担子越挑越重
这条中国最重要的交通命脉
这群铁路工人的生死弟兄
一年内建立了16个分工会
孕育了京汉铁路总工会的诞生
敌人派出大批军警
把总工会会所强行占领
他作为江岸地区罢工总指挥
振臂一呼组织全线大罢工
1923年2月4日九时
罢工的汽笛响彻武汉三镇
当牛作马的工人兄弟
第一次挺直了腰身
2月7日,罢工进入了危急关头
敌人打响了大屠杀的枪声
200多名工人兄弟受伤倒下
30多名纠察队员壮烈牺牲
他和60多名工友落入魔掌
江岸车站的站台天寒地冻
他被绑在站台东侧的灯柱上
敌人逼迫他下达复工的命令
面对如狼似虎的野兽
他大义凛然绝不答应
刽子手朝他左肩砍了一刀
鲜血把脚下的雪地染红
面对“上不上工”的嚎叫
他的回答截铁斩钉
“头可断,血可流
工不可复,绝无可能”
刽子手朝他的右肩又砍一刀
他的鲜血就要流尽
他使尽最后的力气痛骂敌人
天地间留下他不屈的吼声
一位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
一名中国工人运动的开路先锋
一座二七大罢工的不十万丰碑
一个世世代代流传的英名
2021年3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