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许峰散文《绿色军衣》随记
◎耀旭


耀旭:原名田祥耀,湖北蕲春县人,诗人、诗评家,曾在《作品与争鸣》、《星星》、《诗歌报月刊》、《未名诗人》、《诗潮》、《诗江南》、《汉诗》、《长江丛刊》、《世界语文学》、《世界诗人》、《中国诗歌》、《诗探索》、《当代文学评论》、《诗中国》、《三峡文学》、《山东诗歌》《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税务报》、《湖北日报》等刊发表诗歌、诗歌评论数百篇(首),曾获第四届《诗探索》中国当代诗歌发现奖提名奖。出版诗集、诗歌评论集、小说散文集《生命和葡萄园之果——语言与诗》、《诗—语言—写作者》、《我爱好诗歌》、《一首永远的诗歌是生命》、《写作者》等五部。

许峰,这个名字30年前我就知道了,那时候我刚刚从蕲春北部的檀林镇一个山区税务所调到县城从事文秘工作,不知是什么人告诉我,在我曾经工作了8年之久的檀林镇界岭村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军旅作家叫许峰,在西北某部从事新闻工作,发表了很多报告文学、长篇通讯,在部队很有名气。听到这样的介绍,当时就觉得很高兴,也很仰慕。
后来许峰这个名字就一直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虽然因为他写的是军旅题材作品,我们很少读到,但作为一个同样爱好写作的人,即使从没见过面,但心里始终保留着一份亲切感。也一直关注着他的东西和消息,知道他后来到了南方,知道他转业从政了,而且仕途似乎也颇顺利,很有些为他庆幸,一个出生在鄂皖交界的一个偏僻小村的农家子弟,这样一步步走来,成为了一位颇有名气的军旅作家,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这是很不容易的。

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是紧邻安徽太湖县弥陀镇的一个小村,我收税经常去那里,有一个小食品点,不是卖副食的那种小食品点,而是杀猪的,食品是国营单位,是很让农民羡慕的地方,老百姓把自家养的猪卖给食品,食品点把猪杀了再每斤七毛三分钱卖给老百姓,山里人穷,吃肉少,界岭之所以设了这个食品点,我想主要是因为这里是鄂皖两省交界的地方,设个食品点有点争地盘的意思,如果湖北不设,那么附近的老百姓要吃肉可能就去邻省的弥陀买肉了,许峰就生长在这个叫界岭的小村里,当年最穷的年份,吃的是红薯晒的薯干,穿的衣服是补丁摞着补丁的衣服,最穷的人家,还有几个人共穿一条裤子的,谁出门谁穿,不出门的就光着呆在家里。
许峰就是从这样的地方走出去的,当年他报名参军,既可以说是对绿色军衣的向往,对去部队能吃上一餐饱饭的期待,我想还有一个很大因素是想改变命运。
我们乡下有句俗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还有一句是“人挪活,树挪死”。一个山里娃,如果永远都生活在大山里,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唯一的希望就是走出去。
在上个世纪七十末八十年代初,一个具有高中学历的农村青年是比较稀缺的人才,当年的许峰,为了一身绿色军衣,放弃了千百个农村青年梦寐以求而不得的大好机会,当兵之前,他已经是所在村的党支部副书记了,而且县委组织部正准备行文认命他为所在公社的革委会副主任,这种机遇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得到的,但为了一身绿色军衣,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途未卜的军旅生涯。
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命运的呼呼,任何一次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选择都会改变和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无法想象当初许峰如果留在家乡从政最终的命运会是怎样,以他做任何事都是那么真诚执着的性格也许他会干出一番事业,但以他过分刚硬、执拗的脾气也有可能在官场的行走是一个难以合群的另类。
《绿色的军衣》代表着他对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一片更广阔的天地的向往,过上一份不一样的生活,追求更大的梦想,是他人生前进的原动力,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我们就会理解他当初的选择。
不将就、不服输、不屈从是他性格的一个很突出的方面。
这种性格在他后来的人生历程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身上,没有圆滑、没有世故、没有妥协、没有委屈求全,始终保持着一种属于农民特有的纯朴、单纯、感恩和执著。
作为同是农家子弟而且基本是生活在相同时代的我,我读《绿色的军衣》,是很有代入感的,少年生活的艰难,母亲的辛劳和慈爱,感同身受,这种质朴的情怀,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生命胎记和精神认同。同时也是对一个时代的真实的记录。
《绿色军衣》从贫寒无衣的童年写起,写到一个少年对于拥有一身新衣的向往,再写到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后作为先进代表要进入当时的地区行署参加表彰大会而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的窘迫再到穿上一身新的绿色的军衣的骄傲以及母亲的浓浓母爱的话语,最后写到几十年后同样穿上一身绿色军衣的儿子、儿媳的帅气、漂亮、幸福、阳光好美好,以“军衣”为主线,既写出了“我”的人生成长的故事,也写出了时代的变化,写出了心中的深情和对时代的感恩,娓娓道来,亲切、真实、细腻、感人。

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诗集)四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