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长短句(下)
——古诗词基础知识系列谈之八
作者:一片红叶
三、长 短 句 的 押 韵 与 对 仗
1、长短句的押韵。古诗词里的押韵,其本质是在一个特定的位置——句尾,对平仄、声韵的一个特殊的要求。它追求的是有声语言的和谐美和音韵美。单就性质和作用而言,词的押韵与诗的押韵没有任何区别,只是要求上的不同而已。
北宋以前,由于长短句被官方和不少文化人视为“诗余”,所以也就没有专门的“词韵”书籍。宋代的词作者,大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语言来用韵的。据说,宋、元、明三朝,都有一些人对长短句的用韵做过搜集、整理和归纳,可能是因为大部分人并不“买帐”,都没有传播开,更没有传下来。
至清代,大概是因为“达官贵人”们写词的越来越多了,词韵书籍才一度“热火”起来。据说,清代前前后后编纂“词韵”一类读物的有几百号人,问世的词韵书籍也有十几部,但影响最大的是戈载的《词林正韵》,后人谈词论韵,大都以此为准。
《词林正韵》将“平水韵”的106部归并为19部,其中舒声(包括平、上、去三声)十四部,入声五部;在每个大部类下又分列若干个小类,并且规定:凡是在同一个“大部类”中的各“小类”均可以“通用”(通押)。这样,在《平水韵》中不是"同韵字"的,在《词林正韵》中就变成了“同韵字”。在内容上,《词林正韵》可谓是《平水韵》更新版;在编排上,《词林正韵》可谓是《集韵》的“精缩版”。
《集韵》是在宋仁宗亲自过问下修订的,为什么没有流传开来?因为太繁、太厚,严重脱离识文断字的普通民众——《集韵》共收录汉字53525个,分韵和《广韵》一样,也是206部,只是韵目名称、次序稍有变动。全书按四声分卷,平声四卷,上、去、入各二卷,总共是十卷。这么繁杂的分类,这么庞大的体量,注定了它只能是少数人的“工具书”。而《词林正韵》收录的汉字还不到8000字(对绝大多数读书人而言已经绰绰有余了),只有19部,共三卷,堪称是《平水韵》的改编版、通俗版。所以,它一旦被官方所认可,就广受欢迎,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既简便又实用”,恐怕是《词林正韵》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

虽然戈载自称是“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之”,但王力先生等多位当代汉语语言学的泰斗们则从为:《词林正韵》所认定的韵部,与宋代用韵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出入的,所体现的不过是宋代人作词用韵的一个“大概情况”。实际情况是:在相当数量的宋词中,第六部和第十一部、第十三部是通用的、第七部和十四部是通用的;入声的押韵,在不少词作里也是“越部”的,并没有局限于“五部”的划分。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是受方言影响,或是缘于语音的发展,或是“音服从于义”的缘故,也有韵书本来就“不够科学”的原因。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充分显示着:长短句的用韵,是相当宽泛和灵活的,远没有律诗那样严格。
王力先生等人还认为:同是清代人的仲恒所编著的《词韵》一书,与宋代以来作词用韵的实际情况更为接近一些。《词韵》虽然也是将“水平韵”归并为十九部,但具体划分却与《词林正韵》有很大区别。在《词林正韵》中不在一个韵部的字,在《词韵》中就可能是同一韵部了;有些字在《词林正韵》中是不能“通押”的,在《词韵》中则可以“通押”了。这样,就使得写作长短句的作者在押韵上更加宽松了一些。对一般人来说,《词韵》显然比《词林正韵》更有“使用价值”。
律诗是隔句押韵,长短句则既有隔问押韵,也有句句押韵的;句句押韵者,大多是小令或篇幅较短的中调;隔句押韵者,有隔一句的,也有隔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律诗原则上只准押平声韵,或者说90%以上的律诗押的都是平声韵。长短句的押韵,则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词牌,乃至同一词牌的不同“体式”,有着不同的要求。
律诗是不允许押“邻韵”的(首句除外),而长短句则不然,“邻韵相押”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总体而言,长短句的押韵比格律诗的押韵要宽泛得多,自由得多。就押韵而言,有的词牌有两个“正体”并驾齐驱,很难说谁主谁次。如永遇乐、声声慢、庆宫春等,就有平韵、仄韵两体,而且各有各的变体。

归结起来,词的用韵,大致有几以下几种情况:
(1)一平到底
如水调歌头、沁园春、八声甘州、江城子、浪淘沙、浣溪沙、采桑子、渔歌子、破阵子、临江仙、长相思、忆江南、捣练子、十六字令等,押的都是平声韵。
(2)一仄到底
如渔家傲、如梦令、千秋岁、卜算子、好事近、谒金门、摸鱼儿、生查子、青玉案(读“碗”)等,押的都是仄声韵。这类长短句,大多数都是“上去通押”的,且多半是以“去声韵”为主的(例略);也有一小部分,通篇押的都是“去声韵”(例略);全部押“上声韵”的,虽然也有,但却很少。
还有的词牌虽然通篇押的是仄声韵,但却不是“一韵到底”的。如《钗头凤》,虽然押的都是仄声韵,但前闋前三句是一个仄韵,后面几句则是另一个仄韵。后闋前三句的韵脚必须与前闋前三句的韵脚韵部相同,后面几句的韵脚又必须与前闋后几句的韵部相同。
(3)一入到底
如满江红、念奴娇、蝶恋花、水龙吟、雨霖铃、忆秦娥、桂枝香、声声慢(仄韵体)等,押的都是入声韵。当然,这是就其正体而言。它们的“别体”,就另当别论了。今人赋词,如果采用《中华通韵》,这些词牌,都可以用“仄声”取而代之。因为《中华通韵》已经取消了'“入韵”,“平声”之外,皆为“仄声”。
平、上、去三声,就是个“声调”的问题,与声母和韵母无关。入声和它们不同,它不光是个“声调”的问题,还和声母与韵母有关。入声的最大特点是:发音短促,一发即收。这样的音,在南方方言中还能听到;在北方方言中,已经基本上听不到了(晋方言中还保留一部分)。至于普通话中,更是无入声可言了。
一般说来,入声韵很少与平上去三声“互押”,更不用说“通押”了,往往是独来独往,自行其“词”。当代诗人词家,不少人仍然恪守着这个“传统”。
(4)平仄互押
“平仄互押”,也叫“平仄互叶”(叶,此处读作“谐”),是指在长短句的同一阕内,同一韵部中的平声和仄声并押。“互押”不是“混押”,何处押平韵,何处押仄韵,位置是限定的。如:西江月(正体),50字,双调,上下两阕各四句(25字),二、三句必须押平韵,第四句必须押仄韵(上声或去声);不能不押,也不能乱押(例略)。又如《菩萨蛮》(正体),是句句押韵,44个字,双调,上下阕各四句,也是“平仄互押”,要求是:先两仄韵后两平韵(例略)。再如《虞美人》,也是句句押韵,56个字,双调,也属于“平仄互押”,上下两阙也都是先两仄韵、后两平韵(例略)。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韵脚平仄的位置是固定的。在长短句中,“平仄互押”的词牌还是比较多的。平仄混押(也叫通押),是指押平韵押仄韵是任意的,并没有固定的位置。不过,这样的词牌,可谓寥寥无几。因其数量极少,故而从略。
(5)入声通押
《词林正韵》将入声划归五个韵部,《词韵》将入声归并为三个韵部,还有一些词家主张“凡入声韵皆可通押”,理由是:入声字读起来都是“短而急”,听起来差别并不大。所以,有些押入声韵的词作,有些地方我们今天读起来并不太押韵,其实它是符合“凡入声韵皆可通押”这个规则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八个入声韵脚字:物、壁、雪、杰、发、灭、发、月,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也有八个入声韵脚字:戚、息、急、识、摘、黑、滴、得。它们并不在同一个韵部,都属于“入声通押”。入声不太“合群”,押入声韵的词牌,一般不与其它声调通押。我们今天看到的有通押的现象,是因为“入归四声”的缘故。
(6)平仄换韵
互押和通押,虽然要求不同,但韵脚都是同一韵部中的字。换韵,则是改换韵部。何处“换韵”,也是固定的。如菩萨蛮(正体):44字,双调,上下阕各四句(22字),要求是:上阙先两仄韵,然后换两平韵;下阕另换两仄韵,再换两平韵(例略)。也有下阕同上阕同仄同平的,则属于别体了。又如《清平乐》(乐读“悦”),46字,双调,上阕22字,共四句,句式为四五七六,句句韵,四仄韵;下阕24字,共四句,句式为六六六六,由仄声韵改换为三平韵一仄声(第三句尾字必仄声,不入韵)。
(7)平仄交错韵
平仄交错韵,是“平仄换韵”的一种特殊形式,多为双调,有人也谓之“插花韵”。其特点是:以五言、七言为主,以二字句、三字句为辅,句子长短交错,韵脚平仄交替。如调笑令(正体):32字,单调,以六言为主,二字句辅之,平仄交替,句句皆韵。三仄韵转两平韵再转三仄韵。又如定风波(正体):62字,双调,上阕30字,下阕32字;以七言为主,二字句辅之,平仄交替,句句皆韵。上阕先平后仄再转平,下阕先仄后平再仄再平。插入的二字句(上一下二)以及它前面的七字句,则必须是仄声韵。此种用韵的词牌,也是很少的。

2、长短句的对仗。长短句的最大特点是文字上的参差美,但它也不排除整齐美、对称美,是“三全其美”的统一体。其中的对仗, 就是在“参差美”中突现“对称美”的一个重要手段。
各类词谱、词韵的工具书,都是要求如何平仄、怎样押韵的,并没有一本专讲各个词牌“如何对仗”的书。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在古代诗人词家的心目中,对仗与平仄、押韵并不是等量齐观的。与律诗相比,长短句的对仗有下列几个特点:
(1)对仗与否是比较自由的。 五律、七律规定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而绝大多数的长短句字数是不等的。两个长短不齐的句子,不可能形成“对仗”,只有字数相同而又相连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才有可能使用“对仗”。
并不是所有的词牌都要求使用对仗。现存的唐宋词表明:有对仗的词作,只是“相当一部分”,而大部分是没有“对仗”的。有对仗的词作,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最好使用对仗”,二是“可对可不对”。
因为“对仗”历来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统一的“操作方案”,所谓“最好”,不过是指某种词牌“绝大多数”词作都在同一位置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罢了。至于第二种情况,也不过是指某种此牌在词作中的某个位置对仗的现象“比较多”而已。
同一首长短句,上下阕位置相同、句式相同的两个句子,可以都用对仗,也可以上阕用下阕不用。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或者下阕用上阕不用。如秦观的《浣溪沙(默默清寒上小楼)》:
默默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愁,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概言之,长短句在什么地方使用“对仗”,并没有明确的、固定的要求。对仗与否,多是依照前人代代相仿相传的“惯例”,并非“规则”。是否遵循“惯例”,完全由词作者根据表达上的需要而定。何以言之?仅从《唐宋词鉴赏词典》所选辑的600多首词作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单就“对仗”而言,没有一个词牌是没有“例外”的。一般来说,上下阕的起始两句,如果字数相同,或者中间有两个相邻的七字句,“对仗”还是比较多的(举例见附录)。
(2)对仗对平仄的要求是宽松的。律诗的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特别是2、4字和尾字,几乎是必须的。词的对仗则不然,既有完全符合“平仄相对”的对仗,如《浣溪沙》下闋的前两句是要求“对仗”的,其平仄组合规则是: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上下两句偶数位置上的字及其尾字,都是平仄相对的。例句一: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例句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
也有不受平仄限制的对仗。如《行香子》的前两句,往往用对仗,而其平仄组合则是: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例句一:“一叶舟轻,双桨鸿惊。”例句二:“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又如《卜算子》的前两句也往往使用对仗,而平仄组合(正体)的规则是: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例句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例句二:“一饮动连宵,一醉长三日。”
在长短句中,仄对仄、平对平的情形,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左牵黄,右擎苍”,是“仄平平”对仗“仄平平”;而“红酥手,黄藤酒”、“风雷动,旌旗奋”,都是“平平仄”对仗“平平仄”了。
(3)同字同义对仗是允许的。律诗对仗,是忌讳同字相对的,词义也只能是相反、相对或相关的,不能是相同或相近的。词的对仗,却没有这样的限制,既可以同字,更可以同义。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上下两句,均有相同的字或同义词,或二者兼而有之。在长短句中,这样的“同字同义相对仗”,是屡见不鲜的。

由此可见:长短句中的“对仗”,严格说来,大部分都是“对偶”(对称)而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仗”。
由“一字豆”统领的几个短语和句子,也往往会使用“对仗”(“一字豆”本身除外)。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字豆“看”除外,它以下的六个短语,都是“两两对仗”的,只不过有的是工对有的是宽对而已。
在不少词作中,“一字豆"统领的往往是“扇面对”(部分或全部)。所谓“扇面对”,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合短语两两相对,也可以理解为间接对、隔句对。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字豆“惜”除外,就是由四个短语构成的两个“主谓句”形成的“扇面对”;当然,也可以理解为“隔句对”:即一对三,二对四。即“秦皇汉武”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对“稍逊风骚”。
在长短句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对仗叫“鼎足对”。所谓“鼎足对”,就是由三个句子或者短语组成的对仗。前者多见于“骈文”,后者常见于诗歌。长短句中的“鼎足对”,都是由三个短语构成的,也可谓之“蝉联对”,其实就是由具有相同字的三个短语组成的一组排比句。例如:
(1)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2)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3)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4)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以上四例,每组都是十个字,除了最前面的“一字豆”之外,都是由九个字构成的“鼎足对”。
综上所述,可以说长短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半自由体”。一方面,写作长短句,的确有比写律诗难度更大的一面,因为它的“形体”太多太多,且各有各的要求,很难一一掌握。

可另一方面,也有比写律诗更容易的一面:一是它对平仄、对仗、押韵的要求,都比律诗宽松得多,自由得多;二是相当一部分词牌都有多种“体式”,这就给作者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三是尽管词牌有几百个,可我们无须一一去掌握,熟悉它十个、二十个,也就足以够用了;四是当代汉语词汇比过去丰富多了,同义词、近义词的数量也更多了,使得我们在平仄、对仗、押韵的取舍上,比古人的难度要小多了。
了解了长短句的基本知识以后,如果对其有兴趣,就可以开始“练笔”了。对初学者而言,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你想写哪个词牌,先看看它的词谱(百度上都能查到,有一本工具书更好),然后再看上几首“样板作”,也就基本上OK了。当然,要写得有滋有味,引人入胜,那就得慢慢“修炼”了。总的原则是:
形式上越“像”越好!
内容上越“新”越好!
附:对仗词牌举例
一、最好使用对仗的常用词牌
1、 南歌子首二句(五字句);2、渔歌子三四句(三字句);3、忆江南中的七字句;4、西江月上下阕的首二句(六字句);5、鹊桥仙首二句(四字句);6、鹧鸪天上阕尾二句(七言)下阕首二句(三字句);7、满江红上阕六七句(七字句),下阕七八句(七字句);8、水调歌头上阕首二句(五字句),下阕六七句(六字句);9、踏莎行上下阕首二句(四字句);10、长相思上下阕首二句(三字句)11、破阵子上下阕首二句(六字句);12、更漏子上下阕的三字句。鹊桥仙首二句(四字句)。
二、可对仗也可不对仗的词牌
1、捣练子首二句(三字句);2、卜算子首二句(五字句);3、行香子首二句(四字句),上下阕的最后九个字多为“鼎足对”,也可以是一对仗一总结;4、生查子首二句(五字句);5、破阵子上下阕三四句(七字句);6、女冠子下阕首二句(五字句);7、念奴娇上阕六七句(四字句);8、临江仙上下阕尾二句(五字句);9、诉衷情下阕首二句(三字句);10、永遇乐首二句(四字句);11、菩萨蛮首二句(七字句);12、浣溪沙下阕首二句(七字句)。
2021.10.03

【作者简介】一片红叶,本名冉庆忱,山东曹县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73年12月入伍,1978年4月转业到柴达木油田。从教13年,从事文秘工作、行政管理、党群工作16年。退休以后,从敦煌迁居温江。喜欢文学创作,闲暇时,自吟自乐。已撰写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百余篇。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