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之光
作者:白菊敏
信仰是黑夜里的一束光,使人前行不迷茫;信仰是最好的人生导师,指引你走出困惑,寻找曙光。心有信仰,固守底线原则,跨过万千沟壑,一路奔驰,向阳向善向上向纯向美而生,追寻理想的光芒,脚踏实地的抒写生命的真章。
年轻时,都有过困顿迷茫,心情不悦。我抛开一切,痴迷写作,尝试跋涉。正规的沧州文学队伍,开始在市文化馆的创作组。王香玲是组长,(后来当了副市长)她带领一群怀揣梦想的热血青年,开始有组织的聚集写作交流活动。一间屋子,一长条会议桌,是课桌拼接摆成的。我们围坐,拿出自己的作品朗读。我第一次读我的小说“俏冤家”引起反响,后来就有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文友。都是从文字出发,单纯的透明,以文会友,探讨文学及各自的作品。后来,请来沧州知名作家新学来讲课,那时候人们热血沸腾,激情饱满,积极向上。因为多种原因,后来,我渐渐参与活动越来越少。
作为一个女人,工作家庭孩子都兼顾好,写作必须是忙里偷闲。睡觉前把书、笔、纸放在枕边,一边哄孩子睡觉,看几眼书,半夜想好一首诗文,但,一动孩子就醒。没办法,就轻轻地在黑夜里,把灵感抓住,在床头本或纸上摸黑写下文字。第二天再去看那不着边际的字体,回忆猜自己究竟写得是什么。需要必须完成的写作任务,就在孩子睡熟后,去书房加班。文字的发表,虽然带着辛酸阻隔,我始终坚持,一直没有放弃。有忌讳的就用笔名,没忌讳的、关乎教育教学的直接署名。开始了投稿的生涯,当时都是手写,像个无头苍蝇,市内及全国各地的投稿。市作协开始不是杂志,是报纸,首发《空间》,直到改刊物,前期也时有作品发表。市日报、晚报、河北省初中生周报、教师报、中国教育报均已上了些稿子。那些年尽管家庭生活鸡飞狗跳,时常生出事端,我的工作和写作依然艰难的前行着,破解了我心头种种不如意。有文发表,就开心的不得了。“走出早恋情结”省报发表后,有人以为作者是个老头,一家人,为解决上初中儿子的早恋情结,辗转打听,通过我同事找到我,我给做了疏导。
感恩感谢市内各种报刊,几年里发表我无数篇教育教学论文、诗歌、小说、散文……感恩《教育艺术》杂志年迈的编辑,据说是当时文化部部长曲啸的班主任老师,不仅认可了我的文章,能常有发表,还介绍我加入了“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社长李燕杰是海内外知名人士,是大学教授、青年思想教育家、演讲学家等众多头衔。研究会里也是名人云集荟萃,都是社会精英,英雄模范级别的人物等。杂志是以李燕杰郭海燕负责主办的,我的文字奖励,是获得李燕杰亲笔题写的几副书法,最鼓舞我的是条幅“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好像给了我一个做人的规范标准,我必须把大写的人字做好。过硬的人品,才是人生的第一位。那些人秉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旗,坚定地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其中很多演讲家到处演讲,李燕杰就去过世界一百多个国家。不管男女老少,尤其一些年老的知名人士,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讲,给我内心带来极大震撼,如星星之火,燎燃我心的旷野,点燃希望,让弘扬正能量的信仰扎下深根。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市“党在我心中”演讲选拔赛,经过层层选拔,最后获得市级一等奖。电视台直播后,又被邀请到市演讲团巡回演讲一个多月。
一个人的成长,和她经历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影响,是有一定关系的。第一次参加教育艺术研究会活动,我深刻感知,原以为自己是取得一些成绩的佼佼者,其实就是井底之蛙。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当时,我和吉林省科学院的某科长李贵洁住一屋。我俩同岁,她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已经出了好几本书啦。我在我的生存环境里,可能当时已经太冒尖了。但和她们比,我真感觉自己差距太大啦,我必须发奋努力。我向校长汇报时,说出我这想法,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你成绩够大啦!没事多去各办公室转转”。当时我并不理解校长有提拔栽培我的深意,我依然埋头苦干,把个拼凑的班,管理成学校顶级优秀的班级。教室墙上贴满集体的各种荣誉奖状,孩子们的心灯被点亮,个个在自身的基础上,学有所长,都很有出息。我工作闲暇时,找个没人的地方,专心写作,自顾自的沉浸在自我爱好的工作和写作里,虽然后来被提拔,但那时我并没有当官的欲望。我一生都是被动交往,别人愿意和我来往,我绝不亏待对方,会掏出一颗真挚的心对人家好。从不看人的高低贵贱,也正因为如此,在我身处困境时,竟然是别人不能理解的、看上去根本不是和我一类人的人,给了我很大帮助。当时,我写过很多没有投出去的文章,还弄丢一纸箱的草稿。当时写作欲望如井喷,就是抑制不住总想写。是不是性格内向,不善应酬言表,有空闲就想先写下来,等闲暇或退休后,再去整理修改。一晃都成了过去,目前创作欲望依然勃发,又想等再老了,身体不好、活动不便了,再去……也许,纸都成了碎片,还不想收拾旧文章。
第二次我见到李贵洁,是在全国传统美德会议上,想不到见面后,她送我十几颗人参和一个精致的公文包。她说她家条件好,这些东西用不到。我不知道怎么回报她的深情厚谊,心有不安又推辞不掉地接受馈赠。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对我这么好,感觉大家都很善良友好,并没有庸俗的相互利用,友谊很单纯透明。第一次和李贵杰见面时,我刚刚失去母亲,人憔悴,穿着一身黑西装,心情不朗,神情抑郁。她热情帮我这个新会员,介绍我认识她的朋友圈。会休时,我随着她们闲聊旁听,那时曲啸已经患病,她们老会员都熟识,商量着要不要去探望。她们还商议给一个大都市普通官员经济支助,每人两千。因为那人叫某培田,开玩笑说,他名字不好,做什么都会赔。但那时的两千,也不是个小数目。就这样会议认识的人,也可以这样真心慷慨支助。我不仅对东北人一下子有了极好的印象,也对人性的向善有了确定无疑的认知。会后,沈阳某高校主任称我“沧州才女”,洋洋洒洒地给我写过几封信,表示友谊好感,因顾忌家庭关系,我一封信没回。西安有个校长兼厂长的白姓人,报道签名时,就称我宗妹。当时还赋一首诗赞美我,一直也很关照我。李贵杰和她们都是好友密友,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挚爱,是那样豁达通透,不带狭私。我始终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人心是向善向上的,是追求美好的。即使生活有了不同的磨砺和挫伤,也毋庸置疑。
跳出自己的局限,拓宽视野,扩大格局,你一定会发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你坚定地相信美好,美好一直就在你身旁,它从来没有离开过。信仰,如同光芒四射的太阳,把人的心头照亮。
2021年 10 月 27日

白菊敏,沧州市人,中学退休高级教师,早年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教师报》《教育艺术》《读写新世纪》《无名文学》杂志等。近年报刊微平台发表300余篇。上都市头条五十多篇,均精华、热点。论文四次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多篇文学作品获奖。获各种各级荣誉无数,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沧州作家协会会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