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传出江苏两家企业存入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28亿元资金,在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该银行挪作第三方贷款质押物而无法支取,其中5亿元更因第三方无法还贷而被银行当作质押物划扣。据悉济民可信年收入高达390亿元,员工数量达12000人,其下属两家子公司山禾药业和恒生制药,分别存入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28亿元存款,如今却连一分钱都取不出来。

10月24日,渤海银行发布声明称,在与相关企业日常业务办理过程中,南京分行发现企业间异常行为,已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寻求司法解决。经过监管部门和警方的调查才发现,原本是存入银行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搞的鬼,他们在没有征得客户同意情况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这笔资金,为一家与济民可信集团毫无关系的公司,提供贷款质押担保。
河南全媒体调查显示,两家企业通过企业网银购买渤海银行“新易存”存款产品,以滚动存款方式,对应向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存入16笔资金,存款额合计33亿元。这批存款均为两家企业生产流动资金及拟建新项目款项。
而山禾药业和恒生制药从未与渤海银行签订过质押合同,也未将上述存款转为纸质存单,更未为他人办理任何质押业务,却发现存入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新易存”的33亿元存款,除意外发现并被阻止质押的5亿元暂时无虞,共有28亿元被该银行设为贷款担保质押,为第三方华业石化南京有限公司(简称华业石化)办理了存单质押贷款。这批存款已无法支取,并且因华业石化未能按时偿还贷款,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已经划扣了恒生制药5亿元存款。
多位银行人士向河南全媒体表示,银行办理存单质押业务,需本着审慎原则进行审核,经过客户经理、信贷部、风控部、业务副行长以及行长签字,甚至需总行远程授权;如此大额的存单质押业务,每笔都需要两名银行工作人员到企业面签质押合同,并留存照片或视频资料。
济民可信集团负责人透露:自从在渤海银行办理完开户手续后,渤海银行从未跟集团以及山禾药业等子公司联系办理贷款质押等事项,他们也从未与银行签订过质押合同,也没有授权他人办理质押,更不可能在相关材料上加盖印章。
两家企业存放在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多笔存款变成贷款质押物,需要企业加盖公章、法人章以及财务章300多个(次)。据江苏省相关部门初步调查发现,这些办理贷款担保质押业务材料上的印章都涉嫌伪造。

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营业部总经理助理管鹏程承认,渤海银行将企业储户的电子存款转纸质存单和用此存单给第三方贷款办理质押时,确实没有与两家企业储户负责人联系,“这是(渤海)银行的漏洞”。他还表示,材料上的印章有80%到90%相似度就可以。
据山禾药业反映,在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审计并向银行询证过程中,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竟以“出具虚假询证函”手段掩盖存款被质押的事实。
2021年3月,无锡方盛会计师事务所对山禾药业进行审计时,向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发询证函,在“山禾药业在渤海银行的7笔存款共计10.1亿不存在冻结、担保或其他使用限制”内容下,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回复“经本行核对,所函证项目与本行记载信息相符。”
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营业部总经理胡兆锋承认,山禾药业的10亿元存款当时已被该银行设定为第三方贷款的质押物。调查显示渤海银行南京分行以储户存款为担保向第三方提供质押贷款,形成28亿元的风险敞口,更为离奇的是,在渤海银行挪用储户28亿元存款事件事发后,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营业部负责人竟然向山禾药业提议:让他们继续用山禾药业的5亿元存款,为华业石化从渤海银行贷款提供质押担保。
而近几年来,储户存款“失踪”案件时有发生,“失踪”存款少则数万元,最高达数亿元,利益受损失的储户中既有个人,也有企业,其中包括不少上市公司。这类案件屡禁难绝,往往是储户“发现迟、举证难、追索难”。
针对渤海银行挪用储户28亿元存款事件,有专家表示,总体看我国金融风险是可控的,但从微观金融机构层面来看,依然存在局部的、单一的风险点,因此要高度重视个案性风险或局部风险处置,守住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