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乡土文艺 心灵的栖息地
柿 子 红 了
大山
今天,在高速公路上,偶然侧目,看见路边的原野上有一棵柿树非常醒目。
时节过了霜降,在豫西农村生活的人们正在忙于冬小麦的播种,麦地边上那一棵棵柿树在最后一片叶子飘落之后,红彤彤的柿子象灯笼一样悬挂在枝头,和树的枝干一齐裸露在旷野之中,象开了一树红色花儿,形成一树独特的风景。我们说喜“柿”连连,事事如意。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祖辈的言传身教中,凡事都是分先后顺序的。在这个时节,先共同努力播种小麦,然后再全家上阵,采摘柿子。摘柿子的过程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全家人团结协作的乐趣。经过了这一过程,每个家族成员都能在感受到丰收喜悦的同时,在收获的过程中找到了久违的自我。

霜降之后天气逐渐变冷,雁南飞,天变凉,天寒莫忘加衣裳,这是大家相互问候的流行语。一场秋雨一场寒,成为天凉加衣时的口头禅。穿着加厚衣服的家人们,手持长长的夹杆和钩杆,挑着箩筐,奔向那些野生在田间地头、地边、地根或沟沟坎坎上经过村民组确认分配给自家所有的柿子树,开始采摘活动。
刚开始,人们还可以站在树下用手采摘手边的柿子,当低处的柿子摘完,用长钩杆和夹杆站在地上也够不着的时候,要想摘到高处柿子,就必须上树了。上树摘柿子是个高风险的活动。但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爬树是在农村生活的基本功,这也是男孩子们最乐意做的事情。生活在农村的男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模仿着大孩子们开始学习了,他们平时练就的这项本领,在上树摘柿子时可就派上大用场。他们在一年一年摘柿子的过程中,随着能力的增强,男孩子在家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他们在父母的眼中逐渐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原本由父母承担上树摘柿子的重任逐步转移到年轻人的身上,开始由青年人承担。

有经验的年轻人在上树后会从树顶开始摘柿子,因为顶部树冠较小,柿子又比较稠密,很多柿子徒手可及。他们爬到树顶处,把箩筐挂在树杈上或者绑在树枝上,一只手抓牢树枝确保安全,另一只手去摘柿子,把摘下的柿子放进身边的筐子里。如果柿果在树梢处,距离摘柿子的人较远,用手实在够不着,就可以动用夹杆或者钩杆帮助采摘。每摘满一筐柿子,他就会拉着系筐子的绳子把一筐筐柿子下卸到地面,在地面上的人把筐子里的柿子倒出来后,树上摘柿子的人再把筐子拉上去,继续采摘。如此循环往复,满满一树红彤彤的柿子就被从摘卸下来。
根据家庭成员帮助摘柿子人数的多少不同,单位柿树上采摘柿子的效率也是不同的。人员多的,可以多安排几个人带着几套工具上树采摘,几个人在树下负责整理、装筐、装车、运输。这样,一棵很大的柿树在一天或者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采摘。家庭成员人数少的人家想摘柿子,最少需要有两人,一人上树采摘下卸,一人在树下协助倒果、整理、装筐、装车,等达到当天运输到家的数量时,他们就会停止采摘,集中运输。有的第二天继续采摘,或在此后的日子里择时采摘。一棵很小的柿树,由于人手不够忙碌等缘故,甚至连续采摘多次,仍出现完不成任务的情况。

在我们老家,因为要给过冬的鸟儿留下食物,树上旳柿子是不允许全部摘完的。于是在深冬时节,经常会看到柿树上还能见到零零星星的暗红的柿果挂在枝头,在冬季的寒风里向人们宣示本树的品种,或者诉说柿果采摘前曾经的繁荣景象。
摘下的柿子运到家里之后,老家人正常的处理方式是把完整无伤的柿子旋去外皮,用榆树枝上柔韧的小枝绑住柿蒂,挂在树上晾干,然后再摘下来,放置在竹制筛子里捂出白蒲,制成柿饼;有的把摔伤的柿子切成四瓣,放置在麦地或晒场上晒成柿瓣,也捂出白蒲,储存起来,在冬季或者春节期间作为零食、甜点享用,或者待客的糖果。记忆中,当年生活在农村的大多数人家,都会把柿子储存在自家院子大门的门楼上,等到严冬来临、大雪封路的时候,会让年轻人踩着梯子爬上门楼,捡拾一小箩头已经发暗的皮薄味美的柿子,供一家人围着煤火一边品尝、分享,一边倾听长辈讲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和故事。
现在,有的地方因柿树资源丰富,经过批量生产后,这些小食品已经成为整箱整箱的商品,走上商店、超市的货架,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甘美的味道的同时,还会带给他们童年的记忆和心底那坛浓浓的乡愁!

柿子醋---酸酸的乡愁
大山
在我们老家,柿子的产品除了上述的柿饼、柿瓣、柿果外,还有一种年代久远家喻户晓的产品:柿子醋。
记忆中的生活是自给自足的生活。妈妈是制造我们一家人吃喝穿戴等生活必需品的能手,同时也是酿造柿子醋的高手。当我们把采摘的柿子运回家后,我亲眼看见妈妈把一部分柿子制成柿饼、柿瓣,储存做柿果,她还把一些采摘时摔烂受伤的柿果洗净放进一个一米多高直径约50厘米的坛子里,待数量达到距离坛子口30厘米的时候,妈妈用干净的塑料单把坛子口包起来,用绳子绑紧,密封保存。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过后,妈妈会把坛子口的塑料布打开,检验坛子里柿子的发酵情况。此时的柿子已经发酵出柿子醋了。但是,妈妈说,不能急,还要等等。待下雪后,妈妈就带领我们用碗挖干净的白雪往坛子里倒,倒满后,再密封储存月余,打开坛子口,一坛子又酸又香的柿子醋就可以食用了。
在物资匮乏、家庭经济艰难的日子里,妈妈自己酿造的这一坛子醋,足以让我们一家人吃到新一年的柿子下来。这期间,我们家是完全不用花钱去代销点购买食用醋的。

妈妈的柿子醋的味道伴我度过了童年时代,她做饭时用柿子醋做调味品做出的饭菜味道,形成了我们成长的那个时代所独有的饭菜味道。相信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用柿子醋调制出来的饭菜味道都会是情有独钟。以至于,当我们距离老家的妈妈越来越远、没有办法吃到妈妈做的饭菜的时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柿子醋成了家喻户晓的农村土特产。一个人,不管他的官做的有多大,老家的人不远千里来探望时,带一壶柿子醋是最受欢迎的!虽然,自己用柿子醋调制的饭食味道仍然达不到妈妈的水平,但是,吃饭时放一勺老家的柿子醋,昼夜思念的妈妈和亲人们似乎已经近在眼前了!
后来,我看到妈妈发明了一种快速制作柿子醋的方法。其制作方法是:收集一些麦秸用净水清洗后晒干铺在干净箩筐的底部,再把洗净的柿子堆满箩筐后用塑料袋包严实后放置在屋内洗净的陶制大盆之上密封,捂制半个月左右,颜色鲜红满屋子飘香的半盆柿子醋就制成了。把这些柿子醋用瓶子或者罐子或者塑料壶储存起来,馈赠亲友,或者随时取来食用,其香气扑鼻,味美无比。

现在,由于老家采矿原因,我的妈妈和亲人们都已经搬到城市生活了。由于离老家远,想回去摘点柿子已经很不方便。据说,老家记忆深刻的那几棵柿树都已经消失了。在柿子飘香的季节,当年的柿树、柿子、柿饼、柿瓣、柿果、柿子醋已经成了永远的记忆。在老家柿子树旁生活的日子和岁月已经成了我们老家人心底的陈年老酿,时间越长,香味越厚重,我们对老家亲人的思念越悠长!
当年,在老家黄寨疙瘩放牛时,看着满树红彤彤的柿子,曾经模仿古诗吟出“柿子红于二月花”的句子来!如果那些柿树还在的话,现在,老家柿树上的柿子应该像二月花一样了吧!如果我们还在老家生活,自己酿制的柿子醋,应该也是色红香幽味美的上等佳品了吧!

作者简介:大山,本名李虎山,河南陕州区人,诗文爱好者。中乡美认证乡村作家,中乡美现代诗复审室编审,龙头乡土文艺专栏作家。
龙头乡土文艺编委
五月风 紫贝壳 大山 又到每年秋雨时 傲雪寒梅 星星点灯 山阳人 杨柳青青毛线花卉 杨菊绸 李菊秀 华年似水
欢迎来稿:乡土故事,魅力家乡,人在他乡,乡愁乡恋,情感驿站……要求有真情实感。
必须原创首发,散文,诗歌,小小说,随笔杂文,情感美文。做好错别字校对,文责自负。
字数体裁题材不限。文后附作者简介,清晰照片。一周内未见刊登可另投他处。
作品发布之日起七天内赞赏的七成为作者稿酬,余留平台运营。后期及十元以下赞赏不计入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