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生活网(王爱民 王梦梦 通讯员 郭建立) 滚滚黄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让黄河和黄河文明在心中留下完整的印象,应该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热切期盼。

今年7月1日,随着位于河南省新安县的黄河文化馆的开馆,这种热切的期盼变为了现实。几个月来,从上海、甘肃、山东、陕西和河南多地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些人中有党员干部、文化界人士、普通群众,还有老师学生,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大气!震撼!感动!
一座不起眼的民居,融进了黄河的万千气象
黄河文化馆位于新安县城北区陈湾村一所民居中。民居三层小楼,建筑面积500多平米,然而就是这不起眼的民居,容纳进了万里黄河的万千气象和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整个黄河文化以布展的形式体现,采用图片1500多张,布展面积2000多平方米,从“自然黄河、生态黄河、文化黄河、红色黄河”的立意出发,用天赐黄河、华夏摇篮、大河文明、与河共舞、中国共产党人与黄河、黄河故事、厚重河南、魅力新安等九个部分系统地展示了黄河和黄河文化的全貌,内容包括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山川风光、政治经济、历史科技、文化遗产、民族风情、圣贤名流、革命故事,等等,简直就是一部黄河文化的百科全书、视觉盛宴。
置身其中,既有“登高壮观天地间”的高空俯瞰的开阔视角,又像穿越在万里黄河从源头奔腾不息到大海的漫长的时空隧道,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跌宕起伏、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可以纵情饱览华夏文明的灿烂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治理黄河的伟大成就,领略新时代在总书记治理黄河新理念指引下黄河流域所发生的沧桑巨变。

为筹建黄河文化馆,不惜踏破铁鞋
黄河文化馆所用民居是孙保旭老家的宅院,黄河文化馆能建起离不开孙保旭的付出。
孙保旭是新安人,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对历史文化情有独钟。退休后,他一直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和革命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2019年9月18日,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让孙保旭激动不已,“新安作为沿黄县域,有着厚重的黄河文化积淀,为什么不依托这些资源优势,立足整个黄河流域,建一个黄河文化馆?”当他把这个想法与文化界的朋友交流的时候,得到大家的一直赞许;上海虞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鼎力支持,黄河文化馆开始筹建。
计划很振奋人心,但实施中困难重重。过去立足地方收集的资料非常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掌握充足、翔实的资料,孙保旭东奔西走,踏破铁鞋:两次走访山东、三次到陕西、山西,多次到河南的郑州、开封、三门峡等地,走访收集资料,还请教黄河文化研究专家20多位……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工作,今年7月1日,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黄河文化馆开馆迎宾。
孙保旭介绍,黄河文化馆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是追溯的黄河文明时间跨度长,把最早的黄河儿女追溯到了距今180万年前的西侯度人;二是视野更宽广,馆内有大量的宏观场景,展示有太空看黄河的画面;三是理念更新颖,把黄河分为自然黄河、生态黄河、文化黄河、红色黄河四个主题来展示,特别把“中国共产党人与黄河”作为独立专题进行展示,使黄河文化内容更丰富,并赋予了时代特征。

“有史料记载的黄河决堤达到1500多次,人们饱受黄河泛滥之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黄河才真正实现了安澜,如今,在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的指引下,黄河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孙保旭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感人的故事,就是一朵黄河的浪花
一幅图片,一个故事;一个章节,一段记忆。

在黄河文化馆,除了领略黄河文化、中华文明的磅礴之气,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馆中有驻守新安担任阻击任务而壮烈牺牲的著名抗日烈士彭仕复的事迹展板。彭仕复是四川成都蒲江人,生前系国民革命军第36集团军178师532团团长。1944年5月14日,彭仕复奉命在新安阻击日军,掩护友军转移时,最终壮烈殉国。但掩埋地一直无法找寻。彭仕复牺牲时,长子彭杰洲仅15岁,和母亲、兄妹都在四川老家。虽然家人万分渴望来到河南寻找亲人的遗骨,但因战乱无从寻起,心愿只能深深埋在一家人的心底。经过孙保旭15年的寻找, 2017年5月终于找到彭仕复烈士的埋葬地。74年里,新安县南李村镇村民一直守护着彭仕复烈士的墓地。为了报答当地村民的恩情,彭仕复烈士的儿媳、从事幼教工作50年的李晓珍多次专程到当地支教。

馆中有一位新安籍的名叫黄滨的革命先辈的事迹展板,黄滨本名叫陈绍谦,家住黄河岸边的西沃石山头村,1938年奔赴延安,为了掩护身份,改名黄滨,意思就是黄河岸边的人。后来,在参加革命后,黄滨曾给家里人写信,叮嘱家里人“如果我牺牲了,不能更改我的名字,我永远都是黄河岸边的人!”
曾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91岁老战士、老党员刘士龙的事迹也被收录在展馆中。刘士龙老战士是1948年5月参军,同年8月入党,辗转多地参加解放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