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诗词与党史(53)
读赵一曼烈士《滨江抒怀》
作者:虎跳峡
诵读:月亮泉
赵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四川宜宾人。1926年入党。1927年赴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九一八事变后,党中央派周保中和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党组织力量。她历任满洲省总工会组织部长、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北区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1935年11月与日伪作战时受伤被俘。1936年8月2日在珠河(今黑龙江尚志市)英勇就义,年仅31岁。牺牲前,在给儿子的遗书中写到:“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35年赵一曼写下一首述志诗:
《滨江抒怀》
誓志为人不为家,
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
女子缘何分外差?
一世忠贞兴故国,
满腔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
笑看旌旗红似花!
首联开篇明志。作为一个南方弱女子,赵一曼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毅然奔赴东北抗日前线,这是以其多年来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为基础的。早年,她就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之后又从事多年地下斗争,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这两句诗是她多年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
颔联是向世俗观念发出的质问和挑战,更加表明了自己能同男子一样为国出力的信心。“岂是”、“缘何”,将作者超然的自信和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表现得格外鲜明。
颈联写出了为拯救民族、振兴国家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无畏气概。赵一曼在狱中受尽酷刑,忍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始终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前还高唱《红旗歌》:“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牢狱和断头台来就来你的,这就是我们的告别歌。”
尾联表明将继续坚持在东北的抗日斗争,绝不容忍豺狼来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一个“笑”字,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欣望之情溢于言表,表明了对胜利的坚定信心,体现出她的卓然见识和浪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诗语意慷慨、气势如虹。激越奔放的格调、乐观高昂的态度、胆魄过人的勇气、炙(zhì)热如火的爱国情操,使我们对这位巾帼英雄充满了敬佩。赵一曼“誓志为人不为家”的高尚情怀,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联精神。她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壮烈的诗篇,用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感而得句:
蜀中弱女北陲行,
铁马冰河抗日兵。
任尔凶狂如野兽,
红装一样是英雄。
(2021年5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