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6日上午,冬日阳光明媚,大地暖意融融,广东省作家协会著名作家影像摄制组专程来到东莞市桥头镇专访名作家莫树材,记录他的文学风华,展现名家风采,给桥头本土作家保留了一份宝贵的“年华回望记忆”。

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院二级调研员高小莉老师(左)采访桥头老作家莫树材(右) 摄影:刘帆
据悉,去年7月以来,广东作协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作家协会关于开展著名作家影像拍摄的工作部署,本着“挽救人文资料、挖掘历史记忆、展现名家风采、树立文化品牌”的宗旨,启动开展广东文学名家影像资料拍摄工作。访谈内容涵盖名作家的个人简介、创作历程、主要作品、写作心得、文学观点、文坛故事等,摄制影像资料将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广东文学馆保存,以做后期延展、剪辑、制作。
此次广东省作家协会著名作家影像摄制组到桥头专访活动,是由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院二级调研员高小莉老师带队,摄制组一行共4人参加。摄制组为零距离感受桥头老作家的真实生活和写作状态,不辞辛劳,深入基层,走访家庭,专访名作家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采取口述历史方式,用全新视角深情记录和回望名作家走过的文学光华之路,开启名作家的记忆闸门,为本土作家留下不可磨灭的文学印迹。

图为老作家莫树材向广东省作家协会著名作家影像摄制组高小莉老师展示自己的文学成果 摄影:刘帆
“主要是兴趣和爱好。我把业余文学创作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我曾要求自己‘每日一诗’‘每月一文’,我把作品发表当作一种成就,不断鞭策自己,一坚持就是60多年。”“生活是最好的题材,一切都能触动写作的灵感。”“坚持桥头乡土文学创作,写了许多桥头风土人情的作品,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学特别受人欢迎,如莞邑风情小小说和桥头故事……”在专访中,老作家莫树材面对镜头侃侃而谈,从1958年在《东莞日报》发表的第一篇习作《端午探亲记》谈起,讲述与文学、与桥头乡土结下的不解之缘,深情回忆60多年来不忘初心、勤奋笔耕、坚持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分享对文学的执著与热爱,同时对桥头文学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图为莫树材文学生涯的精彩片段
在这次专访中,基层作家看到了广东省作家协会对一线作家的关注与关怀。摄制组与受访者敞开心扉,以文学的名义,探究泥土上的文学情怀,关注作家生活状态,与本土作家的对话,是文学与生活的延续,是梦想与人生的再回首。根植于桥头乡土的莫树材,他以自己的文学梦境和文学成就,为世人留下了闪光的人生,他走过的路必将鼓舞人,给人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
作家刘帆评价说:“莫树材是桥头文学的常青树,是小镇理想的追梦人,他在时光的流淌中,发挥着醒目性作用,已经成为文学上的地标,见证着小镇文化的繁荣兴旺。”

相关链接
莫树材曾经当过机械工人、民办教师、文化站长、政府公务员。丰富的社会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他的作品地域气息浓厚,题材涉猎宽泛,关注社会底层,塑造人物栩栩如生。曾荣获首届东莞荷花文学奖突出贡献奖、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东莞市文学艺术大赛杰出贡献奖、广东省小小说事业推动奖等奖项。
创作生涯的10个“第一次”

▲莫树材展示已保存60多年的剪报原件

“语文老师把我的作文《端午探亲记》寄给了《东莞日报》,这是我第一篇换成铅字的习作。”莫树材认为,这是他业余文学创作的开端。
从1958年在《东莞日报》发表的第一篇作品《端午探亲记》开始,他陆续创作了很多经典的作品,也创造了很多“第一次”。
1962年,他第一次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民歌《春耕谣》。

同年,他完成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徒工》

在担任桥头文化站站长期间,创办了第一份文学小报《桥头文艺》。

在桥头田头角小学担任老师期间,他收集了学生的习作,编撰了第一本公开发行的口袋书《革命儿歌一百首》。

1999年,第一次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自己的作品《九九木棉红》。

1990年,出版了第一部个人专著《桥头风物志》,记录下家乡的风土人情。

2007年出版了个人第一部散文集《故乡风情入梦来》。

莫树材偏爱小小说,退休后也写了大量的小小说,精选一些篇目结集出版他的第一部小小说集《蓝带传真》。

其中的一篇小小说《红马甲黑马甲》还第一次入选了广东省最佳作品。

提及60余年始终如一的文学创作动力,莫树材说:“我把业余文学创作当作生活一部分,我不抽烟,不喝酒,我只爱看书,喜欢写点东西自娱自乐,我把作品发表当作一种成就,不断锻炼自己,一坚持就是60年,至今我近80岁了,依然在写。”
文字:刘 帆
图片:除署名外,其他来自文化服务中心,特别鸣谢。
来源:桥头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