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诗词与党史(44)
读方志敏烈士诗《呕血》《同情心》《血……肉》
作者:虎跳峡
诵读:月亮泉
方志敏(1899—1935),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西弋阳人。1924年入党。曾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领导弋(阳)横(峰)起义,创建了赣东北苏区和红军第十军。历任县委、特委、省委书记,特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第十军政委、第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他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将“方志敏式”的根据地与“朱德、毛泽东式”并称。1934年11月,率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后在江西怀玉山遭国民党反动派尾追阻击,被捕,狱中坚贞不屈,次年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年36岁。
《呕血(ǒu·xuè)》(节录)
呵(á),什么?
鲜红的是什么?
血(xiě)吗?
血呀!
我为谁呕?
我这般轻轻年纪,就应该呕血吗?
呵(à),是的!
我是个无产的青年!
我为家庭虑,
我为求学虑,
我又为无产而可怜的兄弟们虑。
万虑丛集在这小小的心儿里,
哪能不把鲜红的血挤出来呢?
此诗作于1922年。这时诗人在九江同文书院即南伟烈大学读书,积极参加“反基督大同盟”的活动,领同学上街张贴标语,宣传演讲,展开反对美帝国主义运动。不料肺病复发,常常吐血(tù xiě)不止,他在病中写下此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表达对旧社会的忿激心情。
《同情心》
在无数的人心中摸索,
只摸到冰一般的冷的,
铁一般的硬的,
烂果一般烂的,
它,怎样也摸不着了——
把快要饿死的孩子的口中的粮食挖出来喂自己的狗和马;
把雪天里立着的贫人底(de)一件单衣剥(bō)下,抛在地上践踏;
他人的生命当馒餐,
他人的血肉当羹汤,
啮(niè)着,喝着,
还觉得平平坦坦,
哦(ò),假若还有它,何至于这样?
爱的上帝呀!
你既造了人,
如何不给个它!
此诗作于1923年初。这时诗人已经离开学校从事革命活动,因避敌人搜捕转移南京,无法找到工作,住在小客栈里,写了这首诗。“它”:指“同情心”。作品揭露了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只有残酷压榨,丝毫没有“同情心”可言,这是其阶级本性决定的。
《血xuè……肉》
伟大壮丽的房屋,
用什么建筑成功的呢?
血呵肉呵!
铺了白布的餐桌上,
摆着的大盘子小碟子里,
是些什么呢?
血呵肉呵!
装得重压压的铁箱皮箱,
里面是些什么呢?
血呵肉呵!
此诗作于1922年。“血肉”:指房屋、宴席及箱子里装的财物,这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的血肉创造的。
建党百年,拜读方志敏烈士早期诗歌,记感如下:
人民情愫满诗篇,
拯救苍生百战艰。
模范苏区声势振,
北行抗日敢为先。
(2021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