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骆宝根,一九五四年出生。退休工人,杭州市余杭区作家协会会员。


《追姜》
骆宝根
那是发生在上一世纪七十年代的故事,那时,刚刚结束十年内乱,但是四人帮余毒尚在清理,农民的自留地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按当时政策,农户每人可留3厘自留地,我们这边农户的自留地上基本上都种经济作物,所谓的经济作用就是种两样植物,一是甘蔗,二是老姜,我家有一分五厘地,种植的老姜,每年可收获四五担老姜。
每到霜降节气,我们将老姜收起来,刚收起的姜叫嫩姜,嫩姜可卖到供销杜,但是价格很低,每百斤只能卖十一二元,只有到春天卖种姜才是最好的,所以新姜收起以后,就储藏起来,储姜叫落姜窖,直到次年立春才储姜出窖,叫起窖,然后再焐芽烘姜,即上姜角,所谓姜角,就是用竹子编做成立体的长方形烘箱,里面涂上草泥,姜角一般2米多高,隔成两段,上半部分放姜,下半部分加碳火,温度控制在40度左右,密封加温20天左右,等姜芽出到蚕豆大小就停火,待售。
一九七七年,清明刚过,一天,门口来了两个卖种姜的,说是嘉善来的,手里各提一根扁担,那天家里只有母亲一人在家,母亲听说对方卖姜,给他们领到了姜角边,对方看了货后很满意,表示要买,双方商定35元一担(一担指100市斤),然后,提供了4只麻布車袋,客人从姜角里挑选一些,用麻袋装了,4袋过称总重140斤,计算了货款合计49元。计算完货款两个卖姜人并没有立即付款,而是各自挑起2袋老姜急匆匆地走了,母亲急忙上前将两人拦住,要他们付款后再走,其中一个卖姜人说:"大妈,现在这里对外地人卖老姜查得很紧,你送我们一段,等安全了,我们就付款给你!"母亲想想没有其他办法,于是,就答应了他们。
那一年,我母亲六十岁,在生产队的副业队里养猪。那两个卖姜人都是三十来岁,虽然每人挑了70斤老姜,但走起路来仍健步如飞。
仨个人,从家里出发进入海宁县境,专拣小路,经金家门、毛家桥,一路走来,走了十余路,母亲由于年迈与前面两个人距离越拉越远,叫对方停一停,可是两个卖姜人,并不理她,反而越跑越快,前面就是颜家村。颜家村是我姑妈家所在地,而且她家就在村道边上,这时,年迈的母亲因为劳累,全身已经被汗水湿透,看看已到颜家村外甥家后边,急中生智,大声叫喊起来:"法根!友根!你们快来呀!这里两个人要逃!"。
此时,表嫂金花正在家里,听到外面叫声,急匆匆赶了出来,一看是舅妈在叫,叫了一声"舅妈",接着问道:"什么事呢?",母亲一看外甥媳妇出来,紧张的心放了下来,带着哭腔指着前边两人说:"法根家里的,快拦牢他们,他们要赖老姜铜钿。"说完眼里已盈满泪水!
表嫂听完母亲的话,快步追上两个卖姜人,怒对两个卖姜人骂道:"你们两个不要脸的东西,欺负我舅妈这个老太太,快把老姜铜钿给她,否则对你们不客气!"。两个卖姜人本来想诓骗一下老太太,可以白得4袋老姜,眼看事成,不想突然跑出一个老太太的亲戚,看看逃脱无望,两人无奈地放下肩上的担子,相互嘀咕一番,其中一个对我表嫂说:"阿嫂!我们没有要逃,我们和老太太说好的,她将我们送到许巷河埠头就和她结账!"
表嫂虽然不相信他们说的话,但想想这里离许巷河埠头并不远,也不好再说什么,她对我母亲道:"舅妈,你先在我家息息,我去跟他们结账。"母亲点点头说:"老姜铜钿总共四十九元"。
表嫂说:"知道了。"
大约过了一个钟头,表嫂回来了,然后,将收到货款交给了我母亲。
至此,一场令人心惊肉跳的追姜闹剧总算结束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么一点钱至于吗,我可告诉你,那时的四十九元人民币,比较而言差不多现在四千九百元,更有甚者,一般农户一年忙活下来,年终分红不一定能分到这么多。
那时,我们这边男方定个媳妇送到女方的财礼也就120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