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时节说柿子
文/范志宏 图/网络
霜降正是柿子丰收的节气。咱井陉柿子口感好,含糖量高,有口皆碑。在坊间流传着几句俚语,"柿子甜!柿子甜!井朗(张家井)至到马头山",这句口口相传的顺口溜,就是最好的写照。而且,我们井陉大部分村庄都有柿子树,只是树的数量多少不一罢了。
我的家乡胡仁村的柿子分两种,一种大柿子,一种小柿子。我记得我村还有2至3棵糖显柿(磨盘柿),在旧社会“糠菜半年粮”时代百姓家有柿子树,那可是宝贝摇钱树,和土地一样重要,呵护有加。大小柿子浑身都是宝,能卖钱,还可以顶粮食,有多种吃法。
先说小柿子,它是和大柿子相对而言,体形上圆底部稍尖,类似小孩们玩的木牛(陀螺)。霜降后柿子熟了,收回来后捡一些基本上没有碰破的,光滑的放到一起准备涮柿桃。涮柿桃即费力还是技术活,必须有专用刀子。涮好的柿桃摆放整齐,不能在阳光下暴晒,应放在阴凉处。等放至发黑后,用东西苫盖住上了白霜就是成品了。卖一部分,留些孩子们吃零食,其余大部分切柿块,首先剜柿钱,一个柿子切四块,晒法基本上和柿桃差不多,等柿块发黑基本上没有水份了,掺和上门糠,有的是麦糠,随后到碾子上碾压,把柿块和糠压到一块后再闹到房子上晒,但不能冻着了。
凉晒干,铺到睡觉的热炕上摊开,进一步往干的烘,待几乎干的没有一点水份。开始到碾子上推,用细罗罗面,反复几次后,就剩点剩头就可以了,到家里裝瓮,大功告成。剩头端回家用热气熏熏就发粘,用手攥可大可小的蛋蛋,不知道为什么起名八虎蛋,是孩子们喜欢含到嘴里面当零食。柿子面有好几种做法,常见的用谷面,玉菱面掺上柿子面蒸窝窝,甜丝丝挺好吃!再一种吃法拌面子,用碗里的饭汤抓几把面子,用筷子搅稀了干了都不行,要合适了,这个过程就是伴面子,吃一碗拌面子比一个菜饼还耐饥。柿钱是中药有人收购。
再说大柿子,大杮子主要是以卖为主,没有小柿子的用处多,没有小柿子树的户,用大柿子做柿面,做法基本上一样。为了尝鲜在霜降前懒柿子,用温水泡用时短,用冷水泡的换水用时长,但泡好的柿子脆甜,人们喜欢这样的。在集体时我县林业专家研究怎么提高产量,经反复实验对柿子树开甲能提高产量,办法是树身离地2尺左右,周围用刀子剝开高3公分左右,深见新茬,道理是阻断水分流失,提高坐果率,果实增大。确实有效,此经验还被介绍到地区其他县推广。
写此文章前,我专门电话询问了在我们二队当了十几年会计的路俊华,他说那时我队,每年大柿子能摘2至3万斤上下,小柿子1至2万斤左右,是一笔很客观的收入。这也可以说是当时井陉农村集体收入的一个缩影!
自果木树分包到户后,开始还有商户收购杮子,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那几年,人们摘杮子卖杮子积极性很高,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几篓杮子等待买家,这自然也成了农家秋收的一部分。后来,农民种地收入不高,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村里只剩些上了年纪的人,干不了摘杮子这么危险的活儿,收购杮子这行买卖在本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们摘杮子变成满足尝鲜的味蕾的一种享受,大部分杮子成了挂在树上的一道风景。而摘柿子打柿子实际上是对树的修剪,去掉老枝长新枝才能多结果,现在久而久之不摘不打了,杮子树枝子老化,甚至干了就结不了果。过去的农村"半壁江山"现在文钱不值,辉煌只是过去,这就是现实现状。如果不加以管理维护,我们井陉杮子的口碑也即将成为历史。希望有关部门,社会有志之士重整旗鼓重视起来,做为课题研究,怎么增加产量找销路,搞深加工,让柿子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再创更大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