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阅江楼
皇甫素红
雨后初晴,秋风送爽。这是一个适合登高的季节。我来到了位于南京西北角狮子山上的阅江楼阅江揽胜。
(阅江楼全景)
从远处看,阅江楼并不高。可顺着石阶一级一级爬上去,对于我这个六十多岁的人来说还是有点吃力的。我从南门进入景区,沿台阶拾级而上。沿途满是苍翠的植物,石阶在树荫中蜿蜒。我顺着路边的指示牌,顺利来到了阅江楼下。四处看了看,没见到登楼的门。正纳闷,看见一小木牌上写着:登楼请从此往下。我顺着牌子看去,是有几十级台阶的下坡道。我顺着台阶下到底下,终于看到登楼入口。原来,阅江楼共七层,明四暗三,也就是地面四层,地下三层。进入第一层,是明代帝王史料陈列。进门处陈列着红木龙椅(仿制),非常气派。再往里,墙上挂着明朝16位皇帝的画像以及他们在位时间和情况介绍。第二层是明代文化史料展,通过参观展览,对明朝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三层是郑和下西洋史料展。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最大的瓷画——郑和下西洋瓷画,反映了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这段历史。
(中国最大的瓷画《郑和下西洋全图》高12.8米、宽8米,从三层一直延续到六层。)
郑和下西洋堪称震惊世界的壮举。郑和率领27000多人,两百多艘大船满载着瓷器、丝绸、茶叶、金银珠宝等物资,从南京下关扬帆起航,浩浩荡荡,驶向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各国,那气势,那场面,是何等壮观!何等威风!
三楼展厅中还展出了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模型。宝船有四层甲板,十几面风帆,能同时容纳上千人生活休息。值得自豪的是,那时我们国家的造船技术堪称世界一流!我们的航海技术比西方要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把中国的文明传播到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郑和——伟大的航海家,令我们也令世界人民无比敬佩。
登上六楼阅江观景,“万象森列”。向东远眺:高楼林立,山峦起伏;向南俯看:古都繁华尽收眼底;向西近观:“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向北平视,“一桥飞架南北”,长江大桥壮观美丽的全貌和雄姿一览无余。 真是观景绝佳处!
(阅江楼上观长江大桥)
登到顶层,抬头望去,蟠龙藻井,美不胜收。其上的金龙是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整个龙身覆盖着24K黄金金箔。除此之外,其他许多地方都用了金箔。楼内外共用去11公斤24K纯金,使整个阅江楼金碧辉煌。
(楼顶藻井)
下楼往东走不远,便是明史碑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明史。再往前走,有一块很大的石碑——中国最大的汉白玉石碑,两面分别刻着朱元璋和宋廉撰写的《阅江楼记》。
(.最大的汉白玉碑刻(正面:朱元璋《阅江楼记》)
(碑的另一面(宋濂的《阅江楼记》)
原来,早在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就有修建阅江楼的想法,而且已经设计好图纸,做了“平砥”。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终未修成。现阅江楼于2001年由南京市下关区政府修建。这真是“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
当年楼虽未修成,但朱元璋命令文臣写阅江楼记,朱元璋本人也写了一篇,文臣当中宋濂写得最好。阅江楼建成后,人们将朱元璋和宋濂的两篇阅江楼记镌刻于此,供后人阅读欣赏。
“今楼成矣,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
吟咏着《阅江楼记》精彩的段落,沿着护城河畔,披着满天晚霞,踏上了回家的路……
(.江南第一楼牌坊)
(楼景一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