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见到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张丹老师在朋友圈里发出一则消息,不禁令我无限悲痛。他说昨天上午(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十五日,重阳节第二天)我的恩师和长辈康新民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八十五岁。很是突然,因为康新民老师他是我民间文学事业的领路人,也是我们南闸民歌的先驱导师,但愿老师一路走好。 张丹老师是一位具有思维深沉很有城府的民协领导和艺术家,看到他发出的消息,很有爆发力的激动,说明他对康老是深沉地崇敬和爱戴。他很详细地介绍了康老的简历,说康新民先生曾先后在镇江日报社、镇江市群艺馆、镇江市民间文化艺术馆等单位工作,曾任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镇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镇江市群艺馆馆长、镇江市民间文化艺术馆馆长、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会员等。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康老师就开始从事诗歌散文小说等文艺创作和民间文艺采录和研究,其文学作品代表作《狼窝里的战斗》被改编成影视剧,八十年代初主持创办我国第一张民间文学小报《乡土》,九十年代主持创建全国首家镇江民间文艺资料库。一九八八年以来,先后被文化部、国家民委等部门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德艺双馨民间艺术家”、“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并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文化名人”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4年中国民协授予他“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贡献奖。”出版专著有《梁红玉击鼓战金山》、《大地的吻》、《走向民间》等。
其作品先后获江苏省民间文学作品一等奖,中国首届、第二届民间文学作品二等奖、三等奖,首届中国民间文学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他搜集整理的各类民间文艺作品有的被收进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有的被收录《中国新文艺大系》,有的被翻译介绍到英国等多个国家,他用立体手段展现民间艺术的鲜活,将优秀的艺术传承人推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他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扩大到民间艺术传承发掘,再发展到民间文化的研究,他一直植根大地,孜孜以求,追踪时代,走在前列。
这种评价很有高度,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崇高伟大的民间文学先师。
我曾就读过老师的一篇获奖散文《大地的吻》,听老师自述,“老家就在淮安大运河畔,家乡人民的纯朴、憨厚、豪爽的秉性,以及富有浓郁的民间文艺色彩的风土人情,在我思想深处烙上深深的印记,逢年过节的民间舞蹈——荡湖船,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深深吸引了我。” 原来老师的故乡也在我们家乡的民歌之乡,难怪老师深深地爱上了民间文学。他是少年以后才来到镇江。作为我是淮安乡间的农民,是怎样认识这样一位著名的民间文学大师的呢?说来有缘,那也是一个神奇的邂逅机遇。
说实话,我人生最初的机遇还是不错的,虽然只是老三届初中毕业生,上了二年半的假高中,走上社会后却也把我当着人才使用,教初中毕业班语文。当时我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多亏我的舅舅李晨是镇江市教育局副局长,也是文化人,是著名作家王愿坚、陆柱国的同学加战友,又是七十年代后期镇江市文联的筹备负责人,便对我这个外甥予以倾心地培养。
于是他就在镇江的熟人好友圈内为我拉关系,找老师。书法美术他请了刘二刚老师,可惜我没有坚持下来。文学创作他就请了康新民老师,主要是舅舅掌握我有文化艺术不安分的性格。记得一天,舅舅叫我到镇江市群艺馆去找康老师,我叫舅舅写一封信,舅舅说用不着,只要你一提及,康老师保证很热情,说他们不是一般的关系。
当时镇江群艺馆在大西路上,我从舅舅家五条街徒步摸去,很快就到了,还好,康老师就在他办公室。那时候办公室房子紧张,他对面是一位搞音乐创作的老师,正在津津有位地哼着他自己创作的《大东造纸厂之歌》。我一提及,康老师就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他告诉我我舅已经和他讲了。我当时就把自己学写的两篇散文递给他,请他指导,稿子是用复写纸手抄的,他粗粗地看了一下,很赞赏说,不错还有点文笔基本功,要认真努力,将来可能成为大作家。
他告诉我刚刚在《遍地英雄》江苏民兵故事集中登载了一万多字的《京江风云》,是纪实故事,不算创作。我舅告诉我,就是因为他写了《京江风云》,大市口才盖起六层楼的“京江饭店”,当时称得上镇江的标志性建筑。也就是说“京江”这个提法以前还很少人使用,舅舅说他当时已经是镇江的一号作家。
康老师和我友好地交谈了大约一个多小时时间,主要是对我予以严格地要求,选择写作题材一定要新颖独特,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没味道,说创作不同于学生写作文,主要表现要在创字上,要展开自己的灵动思维,特别要塑造一个个很灵动的有思想的人物形象,表现灵动的主题。要有意志,要坚持,说我选择的学习道路是对的,爱好语文就是爱好文学的基础。临走他赠送我几本关于创作指导的书和文学评论集。
这就是我温暖地第一次接触到康老师,以后我便和他书信来往,基本都是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习作寄去请他提出高见。老师是逢信必回,最少一张纸,指导得很是具体。
当时我已经开始学习语文高函,一次镇江应文卫老师到淮安面授,他特地给应老师带来几本学习指导书,这些书多是内部出版,新华书店买不到。应老师特地请淮安的学者浦德欣局长转交。我当时非常感动,这种萍水相逢的老师恩德弥足珍贵。
记得有两年,我家庭遇到一些灾难,一时中断了与老师的书信来往。一九七七年我到文化站工作,语文教学学习搁下,基本倾向于书法和文学创作。那是一九八一年,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到淮安民间文艺采风,这就是很有名的“淮采”,这是江苏民间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采风团三十几人,当时是每个大市两人。因为水乡南闸民间文学资源异常丰富,加上白马湖风景秀丽。他们把那些团员都安排到各公社以后,主要负责人都到南闸来了。当时有国家民协副主席吉星,省民协主席马春阳,以及民协副主席华士民、康新民,老师居然亲自来到了我的家乡,他感到非常高兴,说我是他的学生,更让几位领导人增添几分亲和感。
随即,他就提议叫我参加他们采风团一起参加活动。记得采风活动有十多天时间,这次活动让我是最初民间文学出道,同时也相识了几名江苏省很出名的青年作家,吕锦华、卢群等。康新民主席当时曾为我们做了一次民间文学采风辅导报告,我记住了他讲话和他民间文学创作的个性思维观念。我认为是精辟的。
他的观点就是抢救挖掘要忠实记录。因为从六十年代,农村就开始大破四旧大立四新,造反派几乎把所有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现象都列入四旧。不堪回首的是当年破四旧破坏的文物损失是很大的,记得我家的经济损失在现在讲就有几十万元乃至几百万元,我家有好多件保护好几代的文物家具,那是我外婆在南京考试院院长家做保姆,日本鬼子南京大屠杀,国民政府的官员都纷纷逃难,把一个大箱子的古董瓷器留给了外婆,外婆当时托民船运回来,那些都是收藏百年的青花瓷件。当然还有外婆不认识的古字画,都被红卫兵造反派砸成碎片,古字画都被付之一炬。
到七十年代,提倡抢救民间文学遗产,后来叫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和乡土民歌。说实话,那一个时期,还有高寿老人(晚清)健在,他们数十年的人生经历,那些曾经属于帝王将相牛鬼蛇神的传统文化现象,再不抢救他们就要带下棺材。这就是当年所发起淮采活动的重要价值。
而抢救和搜集民间文学及民间歌谣作品,当时就有一些人反对,他们认为搜集这些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远远没有他们这些小聪敏来得快捷,搞搜集故事不如自己编故事。好像只有他们自己编故事才认为是一种民间文学创作。其实这种观念是一种扼杀,否定上千年文化遗产的重要,是和那种否定文物价值一样,殊不知自己制造假文物,制造赝品分文不值。
作为康新民老师提出这忠实记录的民间文学观念,我认为是搜集民间文学的及时雨。这样就及时抢救了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学作品,包括后来的三套集成工程都是民间文学不朽的工程。如果你去摒弃老故事,编写新故事,那其实也是用新窑烧那青花瓷的古董瓷器,都是一些伪民间文学,是对历史的篡改,有害无益。
至于后来不久,我曾写了一篇《白素贞的故事》,他邀请我到镇江参加一次白蛇讨论会,他被称为全国白蛇的研究专家,这应该是他对中国四大传说研究的特殊贡献。他主编全国第一张民俗小报《乡土》,后为省民协报纸。我在上面被用了十多篇豆腐干,算是民间文学出道处女作。我的《白马湖的传说》在中国民间文学发表后,他特地选编进《江苏山水传说集》,寄来三十六元稿费,是我第一次收到的大额稿费,因为当时我的每月工资才三十元。也就是那一年,由马春阳主席和他推荐和介绍,我加入了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证早已丢失,只清楚地记得会员号为三百三十九号,也算是省民协早期会员之一。
好多年来,也许是因为我的命运多舛,带着一个极端困难的家庭维持打拼到现在,足不出户,也就再也没有见到这位恩德的老师。只是三年前在昆山参加江苏民间文学论坛研讨会时,会到康老师的开门弟子镇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被授予江苏省十二位民间文艺优秀青年人才的刘燕平老师,她说她经常会到康新民老师,谈到康老身体尚好,替我带去诚挚的问候。
没有想到老人家就这样静悄悄地走了,八十五岁,很是巧合,临走时和我父亲是一个年龄。在乡间也算是长寿了。我作为一名民间文学的门徒,认为康新民老师是江苏民间文学事业的领军和功臣,也是全国民间文学事业挖掘抢救忠实记录理念的奠基人。
我作为他的亲近晚辈,对康叔的先去沉痛悲痛至极,我表示不辜负康叔的希望,为民间文学民俗文学事业努力终身,将南闸民歌进行到底!
康叔一路走好,因为在西天的路上,有你塑造和研究的众多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形象在为你伴行……。
——2021年10月16日匆草于白马湖畔渐晴斋
作者简介:金矿,大专文化,中国民协会员,国家级非遗南闸民歌申报人省级主要代表传承人,撰写民间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淮安市首届名家名师代表,淮安区首届文化艺术名人,淮安市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