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马灯
散 文

那是一个萦绕着童年憧憬和梦想的地方。
当年看《刘三姐》,正是青春萌动、情窦初开的少年。在令人陶醉的山歌声中,被那如梦如幻、美得宛若仙境的桂林山水和天仙般的刘三姐迷得神魂颠倒。
后来父亲在那里搞社教,正在读高小的我和刚上小学的妹妹利用暑假去了那里。

我们没有看见刘三姐,但是看见了云雾中环抱小城的或碧翠或青黛的36峰。当然,除了油茶、山歌,还有贫穷。
那里,就是美丽的有着谜一样传奇故事的大苗山——城步。
后来,史无前例的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我没有随知青大部队去绥宁,而是选择了城步。孤身一人来到了一个山大得总担心走不出来的苗寨——胡山界。
从此,我的许多故事都与大苗山有了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好了,不能再扯远了,再扯就跑题了。不是说“红军的马灯”吗?

去年,为了筹备今年建党百周年的大型活动,市烟草局要我写剧本。除了市局也有县局。这其中就有城步苗族自治县烟草局。
县局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局长说,他们想演绎一个与红军有关的故事,在丹口镇,至今还保留着一盏红军的马灯!
年轻局长说的题材让我的心动了一下。
女局长说,那盏马灯保存在一个美丽的苗家民俗小客栈,它的主人是我们县的苗王!
我的心又动了一下。这次幅度比上次大了一些。
局长说,苗王人非常不错,多才多艺而且很风趣。到时候我介绍你们认识,你们一定很谈得来。
我微微含笑,频频点头。
车到新铺里,苗王老远就笑眯眯地迎了上来。没有握手,没有问候,就连基本的客套都没有,我就用地道的城步话与苗王杨光清聊起了家常。,

漂亮的女局长大为惊奇,说,原来你们认识。苗王说,我都不记得他来过这里多少次了。我说,我认识苗王那个时候,我笑着瞥了她一眼:你可能还在幼儿园呢。
才隔了几年,他的农家乐规模扩大了许多,更完善更漂亮了。到处洋溢着民族特色和文化的气息。有红军红色文化小展室,有农耕文化小展室。
还是那座极具特色的苗家小木屋,路边杨柳依依,池塘荷叶田田。屋后的淙淙溪流激起晶莹的浪花,庭前果园花丛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苗王珍惜地拿出一盏马灯,说,别看这老马灯其貌不扬,她可是一盏红军的马灯!
1934年,红六军团西征,从广西到城步。就在丹口的莲花桥与白军打了一仗。英勇善战的红军虽然人数较少,但是勇猛顽强,敢打敢拼。几轮冲锋就将围堵的白军击溃。但红军也付出了一些伤亡。

苗王的奶奶吴老福是个苗医。她得知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就上山采挖了一些治疗枪伤的草药给红军伤员疗伤。
两天后,红军要走了。为了感谢吴老福,红军营长周仁杰亲自把一盏马灯送给了苗王的爷爷奶奶,感谢人民群众的救命之恩。
杨光清说,这盏商标为“美最时”的德国品牌的马灯是极为珍贵的革命文物,已经成为了我们家的传家之宝。她原来是装备国民党军队的,是被红军缴获的。你们说,她珍贵吧?
杨光清说,她就是我们心里的一盏灯。让我们一看见她就想起了为人民牺牲的老红军,让我们世世代代跟党走。

杨光清说,你别看这马灯一副破旧不堪的模样,你去古董网上查一查看,她的身价有一百万呢!
杨光清还说,营长周仁杰后来在我军中担任了重要的职务,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离休之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
听说他九十年代到过城步,来战斗过的地方故地重游,缅怀战友。可惜我们没有看到他。
老苗王说着说着陷入了深情的回忆,唱起了他小时候奶奶教给他的山歌:“红军呀红军我的哥,哥哥呀来到了南山坡。送的少来哭的多,何时呀才能见到我的哥……
”春天你们再来吧,那时候漫山遍野的红杜鹃,红得像血,红得想火……“
对,我们异口同声地说:那时候我们再来同唱一首红军的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