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之“三标课堂”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范式,本文专门论述其底层逻辑和哲学高度。
底层逻辑
目标导向逻辑:“三标课堂”以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为基本流程,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目标展开。首先,依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内容及特点等精准设置目标,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总目标具体化为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要求。然后,在达成目标阶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按照“个体不会对子帮、对子不会小组帮、小组不会全班帮、全班不会老师帮”的逻辑顺序依次解决问题,步步推进,直至达成预定目标。最后,反馈目标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出题或教师出题进行当堂检测,交换答卷、互批互改、赋分签名,以及学生的自我反思、内省升华等,及时了解学生对目标的达成情况,检验学习效果,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学生成长逻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和自主发展的能力,教师要相信学生、赏识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快乐学生。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实践等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知识建构逻辑:符合知识的建构与内化规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传授,而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新知识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三标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预习、思考和探索新知识,初步建立知识框架;合作学习则为学生提供了交流、讨论和分享的平台,通过与同伴的互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不断完善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知识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知识建构更加深入和系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教学反馈逻辑: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即时反馈和动态调整。反馈目标是“三标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当堂检测、互批互改等方式,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点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达成学习目标,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哲学高度
从发生论角度看
道的层面:“三标课堂”遵循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人的自身内在规律,体现了“道”的要求。其旨在培育人的“虔信”“德行”“博学”品质,使学生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全面发展,回归教育的本真,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这与老子所言的“道法自然”相契合,即遵循教育和人的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进行教学活动。
式与术的层面:“式”是“道”通往“术”的桥梁,“三标课堂”的基本架构即循道设标、达标、回标,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模式和范式。而“术”则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如“听过看过不算学过,思过想过才算初学过,做过教过才算真学过”的学习箴言,以及“个体会了不用帮,个体不会对子帮”等互助学习策略,这些方法和技能都是为了更好地践行“道”和“式”,实现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从生成论角度看
质的方面:“三标课堂”具有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它是一种素质教育的课堂,强调“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能力,区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课堂。其从学生个体出发,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致力于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体现了对教育本质和学生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量与度的方面:在实施“三标课堂”时,需注重质和量的统一,把握好教学的度。例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全面且有层次,既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难度和要求,确保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时间和活动量,避免出现某一环节时间过长或过短、学生参与度过高或过低等情况,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从价值论角度看
“三标课堂”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设置目标要“真”,即目标的设定要精准,符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达成目标要“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反馈目标要“美”,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同时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提升,最终使“三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