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力排众议,决定抗美援朝 ?
(转自网络)
“一万条道理,驳不倒我们的一条真理”。
1950年10月1日,初升的共和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礼炮、鲜花、贺电和天空放飞的鸽子,交织成一派和平景象。
然而,就在这一天,毛泽东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朝鲜外务相朴宪永带来的金日成首相的亲笔信。
朴宪永一到北京,就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求援,并把金日成的信交给毛泽东。毛泽东看着信,眉头渐渐锁紧,长叹一口粗气。
信的语气急迫,并透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信中说:
毛泽东同志,如果敌人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应付此危机的。
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兵援助我军作战。
毛泽东同志,如果敌人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应付此危机的。
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兵援助我军作战。
天安门广场狂欢的人群刚刚散去,施放礼花的战士还站在炮位上,一墙之隔的中南海内,颐年堂的会议厅里仍然亮着灯,毛泽东临时召集书记处成员周恩来、朱德和刘少奇开紧急会议讨论对策。
抗美援朝会议纪念油画
毛泽东的态度很明确:这件事要管;不管,美国侵略者将更猖獗,无论对朝鲜,对中国,对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但是,到了这个地步,谁都清楚,要管,就要冒风险。这个风险究竟有多大,成了议论的主要内容。现实使得中共中央领导内部对出兵条件的估计变得谨慎多了,顾虑也多了。
除了毛泽东以外,与会者几乎都对迅速出兵感到没有太多的把握。
周恩来总理列举了中美双方的军事装备差距,其他几位领导则说道,在经过了多年战争之后,人民刚刚得到和平和稳定,出兵朝鲜,不能不考虑美国向中国宣战的严重可能性,将不可避免地破坏中国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
服务员从毛泽东身边的茶几上端走了满满一缸烟头。
议论一直到天明,毛泽东不时长吁短叹,最后他缓缓地说了几句:“你们讲的都有道理,可是人家有困难,我们在一旁看着心里不好受呀。”
会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又作过交谈。
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他们一千条道理,一万条道理,驳不倒我们的一条真理:我们和朝鲜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能在一旁看着敌人把朝鲜灭亡了。唇亡齿寒嘛,怎能见死不救呢?另外,为了我们自己的建设也要出兵。”他和周恩来最后定下一个基调: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0月2日下午3时左右,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高岗和代总长聂荣臻等,重新来到颐年堂开会。
抗美援朝初期,毛泽东在中南海
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大多数同志终于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出兵朝鲜。
至此,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序幕正式拉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