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微信是一块如春的土地,微信是一面梳妆的镜子,微信是自己人生的回音!
微信百态,百态微信,微信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如何看待微信,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逸清老师的《微信之乐》,道尽了微信中的真谛,道尽了微信中的欢乐……
我们品读此文,能够感受到作者心态的阳光和视角的宽广,能够感受到作者给我们带来的时代温馨!


微信之乐
文/逸清
早起最痛快的一件事,莫过于打开微信发现一大堆信息占据手机屏幕:有上级的通知,有下级的请示,有提前约定吃饭聚会的,有私下有一搭没一搭找你聊天的,七长八短一大堆,不等起床,就在被窝里回复个“收到”或各种微信表情符号,表示“朕已阅”,办事效率奇高,古今无以超越。
最惬意的莫过于昨晚聊天意犹未尽的朋友,待你睡熟后发一堆温言软语过来,醒后看见,如同南风窗前射入的第一缕阳光,又如打鸡血一样充满干劲。
也有文人益友夜间留言,洋洋洒洒,说古道今,谈经论道,此时便点击收藏一栏,留待闲来无事时慢慢赏阅。
古时未发明纸笔之时,通讯都靠人力跑腿传话,如人力跑不过来,就借助飞鸽传书,战乱也只是烽烟报警。发明纸笔后,遇到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即使八百里快递,骏马跑趴好些匹,信息覆盖下来也要几个月之久。后来陆续发明电话、电报,仍有些人好以纸笔代喉舌,不惜工本,勤快写信。尤其是两地分居的情侣,一旦隔离,大抵以写信为主要任务,托邮差来传书递简。
微信发明以后,情书不再是一种紧急救济,就算是情侣分隔天涯海角,聚散匆匆,微信打开,她的面孔和声音就出在屏幕上,嬉笑怒骂生灵活现,仿佛人就在身边。
以前朋友见面,双方握手为礼。如今见面,第一时间拿出手机扫二维码加微信好友,加上后还不忘婉转叮嘱对方一声,要记得申请添加通过。如遇见不熟悉又有点敬仰的人,对方一不小心打开的是收费二维码,心里嘀咕“我到底要付多少钱才能加您为好友呢?”脸上却忍俊不禁,笑面如花。
一面之交,有时加了好友,彼此无所求,但情谊有加、趣味盎然。有时也石沉大海,再无波澜,此生再未相见,徒留名字微信间。
从前社交圈受限,一个人一生真正交往下去的朋友顶多不过几十个。如今微信好友群里储存的限量有一两千之多,还不包括500人封顶一个的群。
微信如谈话。痛快人发微信,大都开门见山,把所约之事原委、要求、时间人物地点一一具名,最后加个“您看可否?”结束,收信之人见到信息即时批阅即可。若遇含蓄忸怩之人,先来一个“在吗?”再无下文,因为这些人的正文往往从第二条开始,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对方回复就绝不提正事。收信之人看见信息就特别为难,回复无疑暴露行踪动态,不复又老猜来猜去,被这信息弄的猫爪子挠心。
天生就有些特殊行业,工作特别忙碌,时间特别紧凑,例如医生、律师、警察之类,遇到这类表达清楚的微信留言,一般当场就回复解决方案。遇到模模糊糊不知所云的信息,待遇相同,一眼扫过,暂搁一边,因为没有时间思考反刍,时间久了还以为自己“意念”回复过了。 
最喜爱的微聊是和儿时好友,或生活中志同道合之人,微信拉一个群,畅所欲言,聊得兴起时,“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此情融融,有客款扉,一扫夜间心情枯寂百无聊赖,谈楼股升降,谈宦海浮沉,谈天气心情,大家天涯若比邻,不受时间地点场合制约。即使窗外风飒飒雨霏霏,也有“风雨故人来”的意境,更何况只需一部手机,连茶水交通的钱都省了。微信之乐,莫过如此。
最有趣的就是微信朋友圈。大多数人有微信分类和分组的癖好,尤其是行政人员或政府工作者,他们平时工作作风严谨、条理清晰,微信也管理得一丝不苟。家人和亲戚密友一定要置顶,标上星标符号,确保他们来信时第一时间阅读。同学、同事、客户等要一一分类,确保自己要找他们时,无需沧海一粟翻遍通讯录,如大海捞针。微信好友经过这么一整顿,朋友圈信息对不对外公开,给谁看不给谁看,都是个人喜好全凭心情。
朋友圈本来是发布个人隐私信息的地方,彰显一定的人权。人缘差的、无病呻吟的、专晒狗粮的,朋友圈上发布的信息一般都是孤零零的立着,没有什么人附和。也有利用朋友圈谋私利的,如借机推销产品,打狗皮膏药广告,有带实货的,也有玩虚假招的,久而久之,大多数微友都和他们无疾而终。人缘好的一条正能量朋友圈消息发布下来,后面跟帖点赞的无数,热闹非凡,好消息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振奋人心。
微信里面的称呼最反映人情世态和性格特点。乐观者备注自己“踏雪无痕”,悲观者微信签名“踏雪无痕是理想,泥足深陷是皮囊。”沉稳务实之人大多把微信朋友实名备注,花哨浪漫之人除了保留朋友的网名,还会根据总觉得喜好给对方安上一个自己喜欢的称呼,例如“霸道总裁”、“西门吹雪”“肥皂泡”“肥皂泡是我捅破的”之类。青年情侣中性格大胆勇敢的,会备注对方的签名为“夜半去敲门”,提醒自己临睡前别忘记给女友送温暖。性格含蓄的,摸不准对方心思,又不好意思总是打扰对方,微信名就会备注为“一直敲关着的门是不礼貌的”,提醒自己保持矜持或风度。以前写信,如果来个“亲爱的”称呼,那简直炸了天。现如今,微信第一个字基本都是“亲”,男女不分,就像见面打招呼“你好”一样,没什么不妥。
微信最扎眼最魅惑人的就是每张照片都胜过西施貂蝉、宋玉潘安,这归功于如今强大的软件修图功能。俗话说:“三年不见女人,看见一只老母猪,也觉得它眉清目秀。”唉!这种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网络和现实中的审美反差让芸芸众生如何过得下去?
最乐的是微信写作,那才是如今迅猛发展的“最温柔的艺术”。 “善书者不择笔”,偏爱文字输入的人,乘兴奋笔,借通微文,手机随时随地文字编辑,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忆,不愿私藏的情愫,一概运用文字发表,真情实感,即时即刻分享众人,其亲切细腻之处仅次于日记。以往发布一篇美文,先不说投稿、编审、见刊等等一系列繁琐的手续,待见到作品发布才算守得云开见月明。如今微媒比纸媒传播速度快得多,微信兴起后,全民写作,涌现大批的“散文家”“小说家”“诗人”,江山代有才人出。但如今文化快餐时代,套用梁实秋先生说的话:“居今之世,心头萦绕尽是米价涨落问题,要检出几篇雅丽可诵的文章来,谈何容易?” 微信之乐大有乾坤,远不止如此,但吾懒读欲眠,今晚记之,愿微友寝寐恒一。
作者与文友:



都市头条岭南作家编辑:
池朝兴,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千岛日报《中华文化》编委,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外诗人注册会员,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海珠区作协文创委委员,广州市荔湾区作协理事,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2019 世界华语诗王争霸赛亚军获得者;中国新诗百年征文大赛100位城市文学影响力诗人;“龙盟爱心梦影回廊”诗词歌赋优秀作品百强铜奖获得者。出版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诗歌著作《金色的阳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