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吃酸汤饺子,还是89年在西安那会养成的,记得那时校园围墙西边是一条用篷布撑起来的小吃街,街上是一个个小吃摊位,大抵卖牛肉拉面、油泼扯面、酸汤饺子之类的面食,一般都是家族式经营。
我最喜欢光顾的就是酸汤饺子和油泼扯面。不光是因为它们味道好,最主要的是价格低廉,可以用物美价廉来形容。那时学校食堂伙食真心不好,所以每周会出去改善一下伙食,而所谓的改善不过就是吃一碗酸汤饺子或者一碗油泼扯面亦或二个三鲜包而已。
卖酸汤饺子的是一对夫妻,女人精明能干,动作麻利,一会功夫就包好你要的饺子并煮到锅里,然后放好酸汤汁子的底料,所谓底料,无非就是一点盐、一点味精、一些醋、一点葱花,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等饺子煮好,连饺子带面汤一起舀到碗里,一碗冒着热气的饺子就端到了你的面前,饺子很小,一口一个,每次都是要三两饺子,一两四个,然后一口饺子吃完,再喝一口酸汤进肚,熨帖的感觉就有了,浑身也感觉很舒坦,一碗酸汤饺子下肚,额头会冒出许多的汗水。因为女人嘴巴甜,人看着干净利落,又很热情,所以我每次都会选择在她家吃。男人看着非常老实,不善言辞,只是默默地收拾着每次客人吃完的碗筷、桌子,顺便帮女人打打下手。
而卖油泼扯面的是一家四口人,他们分工合作,大儿子负责扯面扔到滚烫的锅里,父亲负责把绿菜放到锅里,并从锅里捞出煮好的扯面和绿菜,递到小儿子手里,小儿子负责把辣面子和盐面子混合好的调料放在面上,然后从一个小铁炉上坐着的油锅里舀出一勺热油浇到面上的调料上,听到“滋滋啦啦”一阵响后,一碗散发着香味的扯面就递到了排队的人手中。父子三人都很热情好客,而母亲只是默默收拾着碗筷和桌子,从不多言,一副低眉顺眼的样子。所以每次也是选择在他们家吃油泼扯面。
总结出来,做生意一定要有一个好脾气方可,就如常言说的“和气生财”。而在学校大门口右侧有一家小店卖的韭菜馅饼,是我们大家最爱吃的早餐,里面有韭菜、粉条、鸡蛋,鸡蛋几乎是看不到,关键是它在油锅里两面烙制的金黄,且油汪汪的,吃起来又软又香,所以非常受大家的追捧和喜爱,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是它价格相对其他美食便宜,就这也是不敢奢侈的,也是最多一周吃一次的。
晚上在学校东围墙那条街上就是夜市,夜市的品种特别丰富,有羊肉泡馍、炒各种菜肴、炒米线、馄饨、小笼包、炒凉粉、炒猪血等等,价格相对西围墙那边的小吃街有点偏高,所以很少光顾,只在那里吃过馄饨和炒凉粉。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离学校有大概六站路的一条街上,有一家门脸气派,说它气派是因为它有着古式的建筑,高檐飞角红柱青瓦,走进去面积很大的包子店,里面的包子品种可以说多的让我眼花缭乱,有用各种蔬菜加猪肉、牛肉、羊肉包成的,也有各种素馅的。而我最喜欢吃的就是他家的三鲜包子了,虽然价格比其他品种贵出来一元钱,我还是喜欢选择吃。最主要的是包子里面的馅料是真材实料,有鱿鱼、猪肉、虾仁、竹笋等,味道鲜香,由于兜里银子有限,所以每次都是最多买二个,绝不敢多买的,至今想起来还感觉口齿留香一般。
现在条件越来越好,酸汤饺子、油泼扯面、馅饼、三鲜包子已变成了我日常饮食中偶尔的调剂,但是留存在记忆深处的味道依然时不时窜出来,让我回味,引我找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