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门正气 梁氏三杰
——倾尽所有献身革命的汉川梁氏
文║胡采云
谨以此文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追忆辛亥首义人物与太平天国史实,我们来从湖北省文史研究馆已故馆员梁瑞堂老辈说起。
梁老的伯父名家兴,少年时代投太平军当兵,屡建奇功,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骨干。太平天国失败后,他晦迹营商,往来樟树、景德、九江、安庆、汉口之间,贩运中药材、瓷器,积资数十万,后归隐于汉川系马口老家,疏财仗义,好善乐施。曾建祠奉祀先人,榜署“根本堂”,此名赋予垂教后代不忘反清传统的深意,梁老兄弟自幼受其伯父身教言传的影响,所以取名都带一个“汉”字,互励反清兴汉之志。
梁老行五,名钟汉,字瑞堂,早年就读家塾,一向关心时事。听说康有为上书变法,他认为是与党谋义和团兴起,洋人诬为“拳匪”,他投书汉口《中西报》说:"是岂匪也哉?毋亦有所激而然也。”庚子自立军起事失败,唐才常、傅慈祥被害。他知道了,为之痛哭辍食。旋即集资在蕲州(今蕲春)睡虎山开采煤矿,结纳志士,密图革命。继而到武昌,投新军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当兵,从事运动军队,丙午春,赴日本留学,入东京路矿学校,由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填写志愿书时,自谦不善写字,孙中山先生拍了拍他肩膀说:“不在写字的工拙,只要革命志气的坚定。”此言给他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萍醴起事时,他奉孙中山之命,辍学回鄂,与日知会同志共同策划响应,因叛徒告密,他与刘静庵、季雨霖、张难先等九人相继被捕,承审官问他:“你不怕死吗?"他答道,“笑话,岂有怕死的革命党!”后因同志奔走营救,被判徒刑三年,押回汉川监禁。
辛亥武装起义的消息,第二天的晚上就传到了汉川,他的家属、亲友和汉川的同志,带领群众千余人,迎他出狱。他当众宣布革命宗旨和纪律,组织汉川军政分府,并被公推为总司令,未久,季雨霖任安襄荆郧招讨使,梁钟汉即以所部归并于季,改任季部民政处长,进军襄阳,又兼任襄阳府知事,参赞北伐军机,负责筹饷,南北议和后,改任大元帅府顾问,当选省议员。民国二年,宋案发生后,驰赴上海,参加起兵讨袁,任宝山县知事,旋赴南京,助何海鸣独立。事败,东渡日本,次年,参加中华革命党。孙中山委任他为湖北西路军司令,回鄂举兵讨袁,他刚抵上海即被诱捕,经孙中山驰电法国交涉、未予引渡,羁押法租界监狱。至民国五年袁世凯死后,才获释 放,他在西牢时,陈言、岑楼两人送饭探监,携其残饭以归,发现内有纸团,拆开看,上面写道,“遇有万难做到事,须从定要做到用功:处最不如意时,偏要从最如意时着想。”可见他在忧患中革命意志之坚定和乐观的精神。
民国六年,孙中山在广州号召护法,他奉命回鄂举兵响应,他在汉口设立秘密机关,并派人到汉川联系,全家男女老幼动员准备起事,未成,他的老家宅,自光绪丙午至民国癸丑、甲寅、乙卯、丙辰间,先后五次被查抄,迭遭惨重损失,至此,第六次被抄家时,家中所有财物,洗劫一空:所有 田产,全被没收:所有住宅、祠宇、统遭 焚毁,包括先人遗产、片瓦无存……
他与刘英随即收集在荆州独立失败下来的石星川的残部,会合黎天才攻取宜昌,西与援鄂的黔军叶荃部、豫军王天纵部会合,转战于宜昌、秭归、巴东、巫山、泰节、夔府一带,任靖国军鄂军梯团长兼联军前敌总指挥,崎岖奋斗,历时三年,后因黎天才暗通王占元,被迫离开。
他先到上海,继往广州、追随孙中山,参与筹划北伐,民国十一年,陈炯明叛变,他在韶关军次,奉孙中山密令回广州,劝说陈部洪兆麟,拥孙驱陈,他虽与洪为旧交,不料洪竞反目,将他关押起来。洪对他说:"念君家效忠民国,满目骨肉惨遭屠戮,不忍加害,但此地决不能留。”随即派人强迫他并监视乘船离穗赴沪,不久,他又潜返广东,参加驱逐陈炯明的活动,重任军职,一度代理师长,后因重病辞卸,赴沪就医;民国十五年,他与田桐、詹大悲,刘伯垂等回武汉,北伐攻抵武昌,陈嘉谟、刘玉春守城顽抗,屡攻不下。他与董必武、詹大悲、刘伯垂在汉商定,经他奔走联络,运作武昌城内的北军宋大霈部反正,外攻内应。不料北伐军进城后,唐生智部竟将宋部全部缴械,不让他出面如约收编,有些人替他抱不平。他坦然说:“北伐胜利了,军阀打倒了,我已深感快慰,我不愿争夺个人的权力地位。”后来,国共两党分裂,他因营救共产党的进步人士,被国民党开除党籍,这样一来后,他果断退出政治活动,转而从事地方教育和社会福利救济的工作。经过八年抗战,流离转徙,他晚年的生活已经陷于越来越困难的境地了,尽管如此,他的意志仍很坚强,常篆书“能受天磨真好汉,不遭人忌是庸才”,“天地有正气,古今多异人”等联语,赠勉后学青年,寄希想于继起有人。
解放后,就聘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8年病逝,享年八十岁。
梁老的胞弟耀汉,行六,字瀛洲,童年至戚家,闻人谈洪杨事,他率尔问道:“洪杨应与汤武媲美,不过成败之分,为何可目之为匪?”在座者都感 惊异,读《孟子》至“民为贵”,拍案叫绝,说,“古圣贤先得我心!”自幼体格矫健,兼习武术,喜读民族英雄传记,慕岳飞之为人,二十一岁,自费赴日本,入经纬学校,日俄战争起,与留日学生组织抗俄义勇队,相约回国发动起义,但有些人不取冒险从事,未践原议,他愤而归国,决心自我实地做起,投湖北新军前锋营当兵,旋转三十四标任班长、入陆军特别学堂,在军队中宣传革命,他以富家子弟、留日学生,不怕吃苦,投身行伍,一时间影响力很大,青年从军,顿成风气;他密结同志,组群学社、还创办明新公学,并增设铁路班,招生达三百名,延聘名儒黄福生主持,所聘教师都是饱学之士,开支经费,为数很大。主要是由其兄弟提供。不久,地接受同志的劝告,解散群学社,归并于日知会,与刘静庵等推诚合作,日知会的声势为之大振。
光绪乙已年三月,他携带黄梅人石介所撰的《孔夫子之心肝》一书,赴黄州访吴贡三,与吴商讨,采取《孟子》及《五经》中在关民族攘夷和带有民主性的主义精华,增广为《孔孟心肝》一书,在他的资助下,吴贡三等人创办的鸠译书社,印行了《孔孟心肝》和《猛回头》《警世钟》等宣传革命的小册子数万份,分交同志散播,遍及各省学界军界,后来他到黄州时,黄冈富绅刘石清仰慕其名,特在扬鹰岭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与会者近百人,吴贡三奉陪梁耀汉先生游东坡赤壁,口占上联,“三国战争犹鼠斗”,索对,他应声道,“九天辽阔任龙飞”。其才气纵横,可见一斑。
丙午五月,孙中山派法国军官欧几乐(Cap Ctaine Ox i1)到武昌联络调查,他负责接待,在日知会集会欢迎,刘静庵等和欧几乐相继发表演说,宣扬革命,引起清政府注意,不久,便因萍醴起义一案,兴起大狱。还搜查出他同欧几乐的合影,认为他是关键人物,必须拿获,遂由省巡捕队长徐升亲带军警乘炮艇到汉川系马口梁家搜捕,途中,他机智脱险,但家被抄,妻周夫人当时也被拘艇上,要逼她交人,后经地方绅商疏通并行贿,才获保释。
为了营救狱中的胞兄和同志,他潜赴九江设立机关,从上海购到枪枝弹药,策划在武昌暴动劫狱起义,适值徐锡额在安庆刺杀恩铭,清廷在长江流城成产,计划未能实现。
他为了偕季雨霖远走东北找 吴禄贞求教,商定分赴各省运动新军,一地发难,四方响应,他经河南入四川,更名梁栋,就地投陆军第十七镇充差遣,随即考入四川陆军讲武学堂肄业,一年后又回到军队开展活动,在四川保路运动中,他同刘子通积极推动斗争,促成高潮。武昌起义后,他冒险策动反正,四川军政府成立后,他任军事巡警总厅正司令官,成为具有威信的重要人物,
他十分关心武昌起义后形势的发展。当时孙武、张振武居功自大,互不相下。黎元洪、季雨霖和梁钟汉,派余文甫入川,敦促他返鄂做团结工作,由于四川 当局的挽留,他迟至民国元年一月才成行。四川军政府任他为川江巡道使,并派队护送东下,行至夔府,当地驻军垂涎他所携的装备武器,开枪射击、疯狂阻截、变生意外,他不幸中弹而殁,这是湖北革命的一大损失。
梁耀汉遇难以后,乃兄钟汉和他的一家人,化悲愤为力量,继续坚持革命,愈挫愈奋,他的七弟辉汉,在反袁运动中,毅然回汉川举义,被驻军旅长朱兆熊诱捕,被剖腹挖心而气绝。其堂弟耀斌被王占元捕杀于武昌。护法运动中,梁耀汉的遗孀周夫人于民五家被抄没中服毒自杀,侄儿云裳任营长,战死于宜昌;另一侄子金祥任卫队连长,阵亡于秭归。阖家受祸之惨、牺牲之多,更有超过于京山刘英一家之壮烈,他们不愧于众口称道的“革命家庭——梁氏家族”,也不愧为太平天国的后代!
注:文中具体情节,参考了《荆楚文史》《湖北文史研究》等相关文献内容。




作者简介:胡采云,六零后,湖北汉川籍。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偶有诗歌、散文见于报刊杂志;系地方电台、报纸、《新农民》杂志社特聘通讯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新文学联盟.《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汉川市分会主席;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汉川市分院院长,《沧浪文学》杂志终审。平生均在崇尚精神文化滋养,喜欢把平平淡淡地生活细节过成诗情画意的模式。常常忙不迭地,竟然也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