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德树魂的佳作
——读彭文前的七言藏头绝句札记
文/邱平
中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诗经》中的《国风》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写实的优良传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诗人。唐诗铸就了中国文学的辉煌,让诗歌成为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七律和七绝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人欣赏和创作诗歌的思维定势。但是,能够写好七言八句和七言四句的作者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一种情况是死守陈规,戴着镣铐跳舞,受格律的束缚,玩文字游戏。另一种情况是不受平仄束缚,写的是七字句,押韵,停留在顺口溜的水平。我认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格律束缚了思想内容的准确表达,就应该突破格律的束缚。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按照格律写诗,可以让诗歌语言陌生化,给人以别样的审美享受。(此处不展开论述。)

唐代的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留下来的传世之作多达74首。他的七言绝句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为文学树立了一块“人学”的里程碑。可是,写丧葬文化的七言绝句却鲜有佳作。因此,拜读了彭文前先生写丧葬文化的七言藏头绝句,我想说几句话。
原诗:“西天迎驾丈人归,/风雨无情不送陪。/瘦骨棺中封作废,/马朱我等泪双垂。”
此绝句以想象开篇,简洁地勾勒出一幅宏大的迎驾场景,金碧辉煌的九天之上,举行了一场宏大的“迎驾”仪式,欢迎“丈人”圣驾荣归。彭先生的丈人生前无权无势,也不是百万富翁,为什么能够享受皇帝的哀荣呢?因为在彭先生心灵的圣殿上,他的丈人是美德的化身。彭先生在一篇散文中用细节描写了“丈人”与自己的父亲相识的经过。当时,彭先生的父亲挑着一担柴从山里回来,“丈人”巧遇自己的父亲,主动接过父亲肩上的柴担,走了五多里路。这种美德的种子,在作者的心中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作为一个聪明善良的木匠,彭先生的丈人有口皆碑。因此,“西天迎驾丈人归”蕴含着作者对“丈人”美德的礼赞。虽然这是虚构的情景,可是,作者表达的感情是现实中无法衡量的存在。诗的第二句可以理解为,“丈人”从此不再受人间凄风苦雨的折磨。诗的第三句“瘦骨棺中封作废”,赞美了科技发达的新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道士的“封”在新时代已经作废了,“丈人”享受现代文明的礼遇。诗的结句“马朱我等泪双垂”,用亲人的泪水表现“丈人”白喜事的完美,是作者情感的高峰。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巧妙地化用悲秋之祖马致远的名句“西风瘦马”,并赋予新意,拓展了此七绝的艺术张力。
总之,彭先生的“西风瘦马”藏头七绝,虚实相间,以德树魂,用细节表现情感,哀者歌其悲,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邱平,男,苗族,生于湖北利川。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恩施州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小说选刊》《诗神》等媒体。著有诗集《毛泽东的足迹》《巴山云雨》、随笔体文学评论集《仰望星空》。论文获中国教育家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编辑配图制作 :踏雪闻香,真名韩静,陕西武功某航空企业,武功县作协会员,西安杨凌示范区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协会会员,qq448609945 出版了散文集《岁月深处》,散文《妈妈再爱我一次》获咸阳市母亲节比赛三等奖,散文《漆水河之恋》在"秋韵杨凌"全国游记文学征文大赛中荣获优秀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