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人与我交流如何写好家里的历史。友人大学时期是学历史的,历史科班出身,见解自然不同于我们理工科出身的,理工男写历史显得有些技法生涩,不入套路。我们时常会有些许文字切磋,对我和我们家是有所了解的。一席交流,触发了我的思考。把家史写成历史,如果能与时代衔接,就有了价值。在国家历史中写家族历史,将家族历史融入大时代背景,家族史就有了厚重感。历史的确需要呈现,如果能融入生活的细枝末叶,历史就有了血肉,才会鲜活生动,夺人眼球。司马迁的风格就是这样,司马迁是以列传世家的写作风格写历史,法古不泥,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经久传唱。
写家族史可以借鉴《吕氏春秋》。我写《靖远百年旗杆院》主要是从清朝同治年间发生的回汉事变开始写起的,从刘氏第10代开始写。因为在刘氏以军籍固边来到甘肃靖远的400多年历史长河中,同治年间的回汉事变,在靖远非常惨烈,历史影响深远。我们刘家第10世祖刘务录和夫人在这次事变中不幸蒙难,历史在这一刻注定要改变这个家族的命运。在这之前的9代人用一篇文章简而概之,不做展开。朋友说我们旗杆院的历史有点像秦国的发迹史,我对秦国是如何发迹的,对细节没有做过深入研究,这倒是提醒我平时要多读书,尤其要多读历史书,做足历史的功课。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读书尤其读史书,也要会选择,分读什么不读什么?先读什么后读什么?读后信什么不信什么?历史其实就是中国人的宗教,因此,读书的学问是很大的。以历史的视角、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智慧,去熟读历史,理解历史,书写历史,才可能会汇流到历史长河中去。
孔子说:“读史不读经则罔,读经不读史则殆。”《礼记·经解篇》已有警示:“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阅读《春秋》这样的史书,如果缺乏稳定的是非观念,就可能心神混乱。古人总是先读经,而后才读史。史所记载的是变、乱,经所记录的乃是常道。通过读经,人们树立起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具有道德和政治判断力。有了这样的心智基础,史书所记载之变之乱,也就可被当成资以镜鉴的案例。有以经为基础的观念框架,邪恶之人之事,才可以成为你思考、判断、资治、通鉴、修养的材料。读经其实是以最深刻的方式阅读华夏文明史,读经也是以最深刻的方式阅读我们自己。不读经,不成人。不读经,是永远也读不懂历史的。
我们家从我曾祖父开始,绵延7代人,只有一条道路——就是靠读书改变命运。从清朝开始一直到现在,有钱没钱都要想办法供孩子读书,只要读书就有机会。家族里不读书也有短期好的,但长久不了。其实,纵观中国历史,也是只有读书才能保持得更长久。隋朝隋文帝很厉害,开创了科举制度,停止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使得寒门学子有了步入仕途的途径,给寒门子弟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让读书人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我对隋文帝有特殊的感情,或者是特殊的偏见。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了唐朝,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宋代则在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层次等级以及应考对象范围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使其更加严密、规范,录取人数也大幅度增加,显示了宋代作为中国文化鼎盛期的特征。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始废止科举制度,遍设学堂。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明清时期掣肘社会发展,被摒弃。看看中国1300年的科举制度历史变迁,很有意思。
我国在宋时期是中国科技、文化、思想的集大成,科技文化发达,思想开放包容,制度推陈出新。一是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起,市民文学兴起,如宋词和话本(小说的前身)空前繁荣,宫廷画院兴起;科技如中国四大发明成熟于宋朝。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发展则滞后于世界同期水平。二是宋朝统治者注重文人治国,中国历史真正意义上的文治时代就是从宋朝开始的。在宋以前,可以说是武治时代。从秦汉到唐都是在开疆拓土,到元朝中国疆域基本定型。三是思想兼容并包,程朱理学创立并传播,影响深远。关于程朱理学,历史上也是一分为二看待的。官方历史说程朱理学禁锢了人的思想,可是格物致知却养成了一种穷究明理,探索发现的文人品质。我个人对此是持辩证的、积极的、发展的观点,这也是我的历史观。由于宋朝对文人的宽容与厚待,读书人的桀骜、高冷、不媚、不卑,也就是读书人的风骨,也是从宋朝开始养成的。
创立于宋朝的程朱理学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长河中,是一次了不起的思想大飞跃、大解放。程朱理学是北宋时期程颢与程颐二兄弟创立,南宋时期朱熹集为大成。其实,程朱理学在南宋还没有取得多少优越地位,但自元朝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定为官学兴盛以后,对世界的影响就很大了。程朱理学在日本、朝鲜、琉球、越南等亚洲儒教圈层国家的影响很大。程朱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
推翻帝制后,孙中山先生希望把中华民国分为三个阶段来治理:即军政、训政、宪政。只可惜是受当时的历史原因所限,妥协退让没有实现,后继者也没有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一次政治文明的跃迁,是对中国2000年封建帝制的彻底摧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先驱和文明指引。这也是为什么孙中山为全体中华儿女所永远纪念的历史逻辑所在。我非常期待中国未来统一后的历史画卷,应该是源于历史、穿透历史、创造历史的一种治理模式。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
历史是一个画卷,就看写历史的人持有什么样的立场,可褒可贬。看客展开历史的画卷,正好也可以一分为二,辩证地去看待。
我们旗杆院我二姑父王兆民先生是研究宋史的专家,对宋史研究特别专著,特别痴迷。我记得在我上小学时,他每年来家里看望我祖父祖母时,都会与我伯父、我父亲高谈阔论宋朝的故事,我大都跟听天书一样,听不懂。现在才明白,我没有读经的基础,哪能听懂宋史呀。再后来,等我上初中时,有一次去他办公室,我惊诧地发现,他的书柜里几乎装满了林林总总很多宋史书籍,二姑父对宋朝那些事了如指掌。他们王氏家族写家谱时,王氏家族源自宋朝的历史,二姑父熟稔于胸,信手拈来。在读历史、懂历史、用历史方面,我对我二姑父真的是顶礼膜拜啊!
等我长大以后,受我二姑父影响,我对宋史更加关注。《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市流传。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使宋朝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书立说。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担;王安石变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书省负责。官修的当代史有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记载宰相、执政议事及与皇帝问对的时政记,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月、日编的日历,详细记载典章制度的会要,还有编年体的“实录”和纪传体的“国史”。元末修撰的那部《宋史》,是元人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宋史对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例如,从《宋史·食货志》中,不仅可以看到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和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还可以看到宋代高度发展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许多天文气象资料、科学数据以及关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丰富史料。除官修的当代史外,私家撰述的历史著作也不少,像南宋初年史学家李焘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专记北宋一代史实;南宋孝宗时的史学家徐梦莘修撰的《三朝北盟会编》,专记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和战的关系。因此元朝修《宋史》时,拥有足够的资料。以志来说,《宋史》共十五志,一百六十二卷,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仅次于列传。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也是二十五史所仅见。其中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还包括职官的食邑、荫补、俸禄等,从中可以看出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此外,《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编得也比较好。《宋史》的志书基本上能反映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因此,从研究历史的角度看,宋朝是了不起的一个朝代。
有感于宋朝撰写历史者的幸运,其实,我正在撰写的这部《靖远百年旗杆院》,我非常庆幸大伯刘正华生前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历史资料。大伯正华公历经退休后的20多年时间,僻居砚室,潜心创作出版了《刘正华诗词选》、《恋崆系泾》、《砚室文存》、《石叟文辑》、《菜篮子》、《桑榆掇影》等六部著作。其中,有关刘氏旗杆院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大伯的皇皇巨著中,多有记载,弥足珍贵。大伯是有大恩德、大智慧的人。大伯虽然已经离开我们6年时间了,我每天翻阅他的著作,内心深处总是能感知到他一直在陪伴着我们。这或许就是百年旗杆院厚重历史积淀的一种感召力量。
刘展
2021年10月23日于墨尔本远见书屋
作者:刘展,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曾在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工作多年。现从事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战略研究,标准研制、质量创新、检验协同、项目规划等高端咨询工作。现任全国质量监管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共享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品牌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