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诵艺术的魅力何在?
梁 越
序 改革开放的大潮,唤醒了深圳这块广袤无垠的土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似强劲春风,吹绿了这片曾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大湾区。群众性的朗诵活动如火如荼地蓬勃开展,犹如繁星点点,撒落在绿色原野里。簇簇盛开的鲜花,五彩缤纷、熠熠生辉!各种朗诵社团应运而生!为弘扬中华文化的宣传,提升和为普及朗诵艺术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陶冶思想情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年一度的深圳读书月经典诗文朗诵会常常是一票难求,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文化符号。逢节日庆典、必有朗诵表演。遇朋友聚会、定论朗诵短长。这一幕幕空前盛况让人不禁感慨发问:朗诵的魅力,究竟何在?
朗诵的魅力,首先在于对经典诗文的有声演绎。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老祖先们,为了对子孙后代进行早期的文化启蒙,摸索到了一套反复大声朗读,吟唱等,学习传统儒家经典的传承、教学方法,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诵读、吟诵。最早的朗诵形式一经出现,随着经典诗歌的发展,朗诵便随着时代,经历了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的过程。古代墨客骚人在诗文创作过程中,为了追求诗歌、音韵的通畅和顺,以及平、仄的对应关系,需要“君子动口又动手”的写作和朗诵并重;教学和传播同步,朗诵就成为文人骚客的必须和必然的常事了。宴酒作乐时,诗人还会摇头晃脑地自诵自赏,获取作品的艺术享受,真是“宴席必有酒、相聚必诵诗”,诵诗不成,定当罚酒!实为读书人一乐也!
古代的诗人们、往往是身兼作者、诵者、授者等数职。如: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李清照等,都是诵诗高手!尤其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还把“朗诵”一词,纳入他的《剑南诗稿》书中。“浮生过六十,百念已颓然。独有耽书癖,犹同总角年。横陈枥饭侧,朗诵短檠前:不用嘲痴绝,儿曹尚可传。”陆游不仅仅给我们留下了“钗头凤”“示儿”等流芳千古的不朽诗篇,还给我们记录下当年朗诵活动的珍贵资料。这是多么难得呀!。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没有经典的作品问世,便不会有朗诵艺术形式的出现;朗诵这门“有声语言”艺术的出现,又为经典诗文这块民族瑰宝的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朗诵艺术”的陪伴,就没有中华经典文化今天的辉煌。
穿越历史的长河,回顾中华民族每一个艰难转折。那些代表着先进思想、激荡着浩然正气的经典诗文总会成为革命志士、英雄豪杰的战斗檄文和冲锋号角。从蔺相如的“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到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到近代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族旗红似花”;抗日名将叶挺的箸名诗篇《囚歌》中,“我希望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要在烈火中永生!”;续范亭在他《绝命诗》中呐喊:“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这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壮丽诗文,永远是我们的民族魂、传家宝。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前辈们赴汤蹈火,用气吞山河的勇气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的民族精神和瑰丽诗篇。朗诵艺术则在传播效率和维度上有着先天优势。受众群体透过朗诵艺术的魅力,深入作品的时代洪流中,感受沉浸式的体验,进而起到了号召、宣传、动员、组织群众的无形力量。久而久之,“朗诵艺术”就逐渐成为“人人都懂、个个都爱”的全民艺术。因此,朗诵的第一重魅力,就在于用“有声语言”传承经典诗文的过程,去传递时代最强音。而为受众群体喜闻乐见!
朗诵的第二重魅力,在其本身的内在创作魅力。
朗诵艺术是在忠实于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解、分析、设计、表达,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的创作,我们把它统称为“二次创作”。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二次创作”是专门为受众群体而进行创作的。一个朗诵作品最终能不能进入受众群体的内心,引起受众群体和作品表现的情感共鸣。这是衡量“二次创作”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朗诵艺术和受众群体是天生的盟友。没有受众群体就构不成“朗诵艺术”的完美展现。那就是读书。而“朗诵艺术”是演员和受众群体之间的交流、共赏、评价溶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优秀的朗诵者总是寻求与受众群体同步,捕捉受众群体的心声,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让受众群体得到最大的尊重和满足。这就是“朗诵艺术”人为的魅力。
当我们拿到一篇诗歌或散文作品后,首先要对作品进行研究分析、认真打造,进行准确的“二次创作”。很感谢老一辈的艺术家们,经过几代人的开拓进取和长期积累,终于研究摸索出一整套科学的朗诵艺术技巧,使得朗诵艺术“传授有捷径、学习有目标、演出有程式、欣赏有标准。”
朗诵艺术技巧简称为“内三外四”。
所谓“内三”,指的是三个内部技巧,也就是朗诵者结合作品的主题思想,努力调动自身内部感情的三个基本技巧,也叫内功。分别是: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它们帮助我们认识作品、分析作品、设计打造,找准自己在作品里的位置,让我们更准确的走进作品的生活。
而所谓“外四”,是朗诵者为使通篇诗文中的字、词、句、段落、情感状态回归生活,而进行声音的处理时,必须掌握的四个外部技巧。这四个外部技巧分别是: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上述“内三外四”的技术处理便是“二次创作”的全过程。经过“二次创作”后的作品,能够更加准确表达原作者的初心和思想。使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重要的是要使受众群体感觉到是“真实”的生活再现。“二次创作”也可以说是为原作品和受众群体之间“修路搭桥”。是传递朗诵魅力的媒介和桥梁!
朗诵艺术虽然是诗文和声音相融合的艺术,但它对朗诵者的内在素质要求比较高,希望每个朗诵者都能是一个“全天候”演员,演什么像什么。它对演员的全面要求,超过大部分有声语言艺术。比如:话剧的台词,量很大很多。但它分工很明确,很细致。具体到每个角色情感的演绎,一般要求演员单独的去完成自己的角色。角色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表达,互相之间有对象,有目的,有人承接。矛盾的焦点和爆发,相互之间有铺垫、有启发。剧中的高潮,从铺垫到迸发,都由两人或多人去配合完成,场面颇为可观,容易出戏;。 而朗诵就有局限性了,它要求一个人去完成多个角色、思想、感情的随时转换。(对诵、合诵除外),字句之间上下承接的相互交流,时间、情节的不断发展,完全凭一张嘴去完成,一个人要充当多个角色。真是又当爹又当娘,迎面甲乙丙,转身ABC,一道令指挥千军万马,一声喊穿越万水千山,翻手云、覆手雨,变化无穷,还容不得一字一句的失误。真正体现了小舞台、大世界的魅力!
舞台之美,是朗诵艺术魅力的又一亮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而今的“朗诵艺术”,逐渐演化成一种高、大、全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囊括了文学作品、朗诵者和受众群体,还受到活动组织者、朗诵主题、场地、舞美、音效等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和支持!但也正是因为当今“朗诵艺术”的这种综合性的发展趋势。才使“朗诵艺术”更加呈现出千娇百媚、光彩照人的姿态。
回想战争年代的文艺工作者,冒着枪林弹雨,在前沿、在哨所、在敌人后方,以天为帷幕,画地为舞台,点上煤油灯,用革命豪情演绎多少鼓舞斗志、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故事。建国后,文化事业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城市、工厂、学校到处都建起了剧场,舞台也配上了灯光和音响设备,观众可以不受干扰的在观众席观看演出。而今,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进军舞台。一大批设备辅助演员演出,大型LED演绎的背景绚丽多彩、翻云覆雨、变化万千!直接把演员和观众带到“真实”的剧情环境中来。
“朗诵艺术”不断穿梭在大小舞台、电台、电视台的演播厅里和广大受众群体见面。高水平的朗诵表演艺术家们,他们是优秀的舞台掌控者,他们如鱼得水般的,调动全部灯光、布景、音响效果为我所用,以富有磁性的声音变化、娴熟的表演技巧紧扣受众群体的心弦,让受众群体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和尊重。
传承的魅力,使朗诵艺术历久弥新。
“朗诵艺术”是所有艺术的根,是最古老的原生态。经过上千年的历练锤成,朗诵艺术日渐臻成,特别是社会的进步、文学艺术的发展,使“朗诵艺术”有了一整套表演技巧,经艺术家们的精雕细凿,辅以现代科技的锦上添花,古老的朗诵艺术插上了现代的翅膀,获得极大的腾飞。
深圳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学历创业者汇聚于此。他们文化素养高,欣赏能力强,他们热爱中华文化,酷爱朗诵艺术,他们鉴别眼光独到而精准,他们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受众群体的主力军。正是这些专业性人才的不断涌入,令深圳的“朗诵艺术”事业后继有人,方兴未艾。他们作为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到朗诵这片文化绿洲中来,令传统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发展。
“忠实于作品、尊重于观众、拥抱于舞台”是现代“朗诵艺术”的三大要素。它使我们得适于“天时”、“地利”、“人和”。朗诵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
朋友们!大胆地敞开心扉,张开双臂,去拥抱生活吧!“朗诵艺术”就在我们身边,“魅力”就在我们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