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起飓风 墨覆千仞:熊继雨˙丁继同论书道
书有书道,画有画道,人有人道,“道”者,道理也。也就是说,写“字”的,能把字写出道行,让人说美,便可称“匠”,谓之“书道”;画“画”的,能把“画”画出意蕴,令人赞赏,即可称“家”,谓之“画道”;人生天地间,待人接物或行为举止,堪称楷模者,谓之“人”杰,即为“人道”。

由此可见,“道”,既是一种高度,也是一种深度,更是一种法度,三百六十行,工农兵学商,能为“道”者,皆为“人杰”。“道”,也就成了无数高才俊杰的梦,成了无数仁人志士以有生之年而殉“道”的理由!
熊继雨的名字,在济宁书画圈大家都熟,知道他是画画的,而且是画油画的。他的画,取材宽泛,不拘时空,现实场景可入画,梦中意境亦可入画,主旋律可入画,家长里短亦可入画,活脱脱应了《红楼梦》中那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句话,画得好!
对熊继雨而言,只要立意明确,完成构思,提笔在手,瞬间便可进入一种人画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在创作圈,人们一般称这种状态为“生命的疯子”,或“战斗的傻子”。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创作中的熊继雨,不仅浑然不觉其苦,而且自有乐在其中!

丁继同的名字,在济宁书画圈大家似乎比较陌生,但在工程地产界却名头响亮,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身上有一种咬定青山决不放松的韧劲,还有一种不达目的绝不收兵的狠劲。
前些年,当新一轮地产界残酷洗牌的动荡时刻,很多同行因准备不足而不得不抱恨离场,但丁继同却因为惯有的未雨绸缪与运筹帷幄而挺了过来……这期间,陪伴他的,便是那一管毛峰,半池墨香……墨成池,笔成冢,纸成山……一度成为他孤灯追梦的真实写照,但同时也成为他打败寂寞、战胜孤独、赢得新生的最有力陪伴!

孤独与寂寞,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人生的考验,有人选择喝酒、搓牌、泡脚,而丁继同却选择了舞文、弄墨、练字,孤夜无痕,岁月无声,而上苍却无时无刻不在眷顾那些奋斗者,以至当丁继同把自己苦学苦练苦耕的书法作品示之于名家大腕时,段玉鹏、程传新、王广星及至较晚接触的书画家熊继雨等诸位先生,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021年10月23日(星期六),又值周末,勤学善练的丁继同顾不上周末的休息,邀三五好友,再次来到位于济宁北门社区的齐鲁油画院熊继雨工作室,当面求教书法之道。因为都已成为好友,熊继雨也不客气,将自己毕生所学、所知、所感、所悟,执笔把腕,倾囊相赠。其无私之举,令人感动。

王羲之的《兰亭序》字贴,丁继同好之,爱之,喜之,乐之,以至于挂在墙上,摆在案上,收在手机里,反复揣摸,黑白品赏,可一旦提笔蘸墨,就生生被那难缠的“兰”字阻在门外。
百遍,千遍,万遍……丁继同不免感慨:当真一“兰”当关,万夫莫开乎?便有点心存畏惧,当看到熊继雨老兄现场挥笔写就的“室兰雅居”,又经继雨兄将“兰”字的点、横、撇、捺、内线立峰、外线收笔整体布局娓娓一道,方豁然开朗!
为把“书道”说实讲透,继雨兄干脆以“风”字起例,一边讲,一边写,从河道微“风”到山间狂“风”,从山间狂“风”到海上飓“风”,他笔下的“风”,也从一“风”二“风”到七“风”八“风”,直至写到第十二个不同的“风”字,现场围观者才蓦然惊呼:“好一个十二级台风!”那“风”的字态与十二级台风,绝无二致!

熊继雨说:“写好书法,要到象形字那里寻找根源!”由此可见,他在“书法”“书道”上下的功夫,绝非常人能及!没有人想到,以油画安身立命的熊继雨,竟把“字”也写得出神入画,行草皆宜,但其“欧楷”堪称登峰造极!
丁继同习书三十余载,所知,所见,所感,所悟,不可谓不深,名家巨手也时有互动,但他在熊继雨的书体里,却莫名其妙地找到了从未有过的喜悦与快感,尤其继雨兄的行楷与他最喜爱的行楷竟是那样的似曾相识,那样的难舍难分,又是那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相随,他不由感叹:大概,这就是冥冥之中所谓的“书缘”吧!

艺术家简介:
熊继雨,男,1960年生,山东济宁人。齐鲁油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一级书法师,文化部授予影响中国50位油画大家,中国书法家美术家协会会员。
丁继同,男,1966年生于山东省微山县南阳镇丁楼村。自幼善学,高中毕业后一举考入山东科技大学,成为丁楼村走出山村的第一位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在政府部门工作,后乘改革开放政策东风,辞职下海兴业至今。
(王长鹰)
2021年10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