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笔书写人生
——记书法家马海兵的艺术人生
作者 席雪辉
在我区书法界,有一位书法家马海兵,笔名冰雪,字振兴,号:书韵墨宝斋。大学学历,时为校官。现为:国际美术书法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加拿大华人艺术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首批院士、中国文人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书协内分会会员;《世界名人录》特约编委、国家一级书法师、内蒙古某高校客座教授。
享誉:“全国优秀园丁”、“自治区十杰书法家”、“自治区‘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德艺双馨艺术家”、“优秀共产党员”、“三等功荣立者”等称号。
通过几年来的跟踪报道,使我对这位书法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他的书法之路感同身受。他现在著作等身、荣誉等身,名操书法教育界,艺术造诣颇为深厚。这与他的卑微家世和个人奋斗分不开的。用一句经典名言:“寒门出贵子”来形容他的成长历程是恰如其分的。
[图片]
一 勤学苦练
夯书法艺术童子功
说起太行山来,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闻名遐迩的抗日根据地,曾对中国革命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之所以称之为革命老区,说明这里曾经穷山恶水,老百姓生活十分疾苦,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所以,当年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是妇孺皆知的。
于50年代中期出生在太行山农家小院的马海兵,贫寒的家境并没有使他少年丧志,更没有气馁,反而更坚定了穷则思变的思想意识。遂少小农耕、放牧、砍柴,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和勤劳朴实的优秀品质。他天性渴望读书,酷爱书法。7岁那年,就自发的开始用树枝、石块在地上、房顶上练字涂鸦。因贫所困,8岁才读小学一年级,更无钱购买字帖和文房四宝。无奈,只得以树枝当笔水为墨,头顶蓝天写地书;亦或左手端碗,右手握笔,烈日当头蹲房顶,笔蘸清水练书法,每天耗水一海碗。为节省时间,每天放学后一路跑回家,顺手抓起一个凉红薯,转身登梯爬到房顶,边吃边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练就了一身扎实的书法童子功,为厚积簿发、大器晚成奠基。
二 火热军营
悟书法艺术之灵魂
18岁光荣入伍,随军来到美丽的呼和浩特安营扎寨的马海兵,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他也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儿到如今的花甲老翁,30年军旅生涯弹指一挥间,哀叹人生苦短。从军后,曾多次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做到书法和军务两不误,绝对不能半途而废!鉴于火热军营里节奏飞快,军务繁忙等特点,只有咬紧牙关,将一切困难踩在脚下,付出常人数倍的努力,才能把“二者兼顾”坚持到底。当然,军人当以军务为重,操戈为圣。只有发扬钉子精神,见缝插针,争分夺秒的刻苦习书练字而别无选择。因此,在服兵役的近30年中,无论身份如何变化,无论军务如何繁忙,也无论去何地执行何任务,都深感重任在肩,丝毫不敢懈怠。尽管军纪十分严苛,三八作风极其过硬,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方针依然贯彻始终。忙啊!忙,忙,忙…实在是忙得不可开交,简直焦头烂额。然而,时间似海绵,只有见缝插针,拾零为整,方能刻苦习练,苦中作乐。因为他深知:练字,一则强身健体,二则陶冶情操,三则修心养性。何乐而不为呢?而且,书法确有做人之气节。字如其人嘛!作为军人,当然力求军人之风骨。旌旗之下,火热军营,所有事情皆从速从快,似电闪雷鸣,如猛虎下山…而这本身就是拔山盖世、气势恢宏的天地书法。

他常以营账为家,与士兵为伍。无论戎边鹿战疆场,还是柳营演练刀剑,都能领略军中特有的精气神。若将此境界融入到书法艺术中,则刚劲、浑厚、质朴、大气。他常以军旅为范,渐有所得;以碑帖奠籍为师,刻苦习练,大有收获;偶遇同道,切磋技艺、交流功法,受益匪浅。怎奈学书意绝志坚。遂晨练拂晓,夜练三更,日练两小时,数十年雷打不动。数十万字的篆、隶、行、草、楷之碑帖临摹,书功大长。然,书路曲径,多有坎坷。无师指点,着实走了不少弯路。却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日后走入正轨,走上书坛打下了书法艺术之根基。
在服兵役期间的80年代,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某重点高校后,又入中国书法函授大学深造三载,收获颇丰。
在军旅生涯中,他屡屡立功受奖:先后六次荣立“三等功”(遗失1枚);近二十次受到部队“通令嘉奖”;十数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还荣获一枚“边防军人纪念章”等。可谓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三 师出名门
得书法艺术之真谛
而立之年的马海兵有幸拜师学艺,师承康殷、康庄两位大师。经过名师指点,口授身范,如虎添翼,很快如鱼得水……在老师授意下,专攻《九成宫》碑贴、《张孟龙》魏碑帖。经常左手操戈,右手翰墨。“书山有路勤为径,艺海无涯苦作舟”。由于书法艺术年代久远,博大精深。只有执著坚守,寻踪觅道,苦练技艺,深研四体,方得书法艺术之真谛。继而书功突飞猛进,日渐成熟并自成一格,书艺不断得以升华。从此,其书法作品开始走出军营、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军、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且一发不可收。终于在书坛崭露头角。

先后有诸多作品在全国全军各种大赛中参展并获奖;在《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内蒙古日报》,《解放军画报》《世界华人艺术》《华北民兵》《老年世界》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上百幅;输入《国家艺人电脑库》《中国当代书画家人才库》《中国七艺网》等;作为官礼漂洋过海,赠送外国政要;被《中国美术馆》《南京美术馆》及《香港会展中心》永久收藏;入编《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名人词典》《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精品集》《和平杯全国书画摄影大赛精品选》《当代书法家书毛泽东诗词精品集》《中国书画家获奖作品选》等十余部辞书典籍;刻碑入林;以及入选《百名书法家台历》等。

与已故恩师康殷合影
(中书协原常务副主席)
四 恩师教诲
升书法艺术之精华
“规规矩矩写字,老老实实做人”是恩师对马海兵的一贯教诲,刻骨铭心。尊师教,他一贯以从严、从难、从实、从艰而自律;以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而自勉。他一生为人坦诚、为政清廉。严谨做事、低调做人、忠厚勤恳、忠于职守是他的一贯品格。书法之路本艰辛曲折,无捷径可循。只有坚持再坚持,努力再努力,坚守10年、20年乃至更长,方磨得一剑。他说:练字,即练其身、练其志、练其骨、练其神。他一生无限崇拜书法鼻祖王羲之的至高造诣、书法大家欧阳询的严谨书风、康殷大师的渊博学识和康庄老师一丝不苟的执着精神。
崇古尚今,博采众长,丰富自我。他把临习名人名帖作为一生的必修课。他认为:临贴和创作都是硬道理。秉承传统,领悟真谛。数十年来,仅临《九成宫》就高达上万遍,上百万字的楷书临帖造就了书艺的不断升华。

五 卸甲从教
践书法艺术之传承
不惑之年,常念已故恩师康殷之遗愿。当年,马海兵本来有条件,也有机会选择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或公检法部门落脚,既风光安逸,清闲自在,又待遇优厚。然而,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卸甲从教,继往开来树新秀,承上启下育后人,践行书法艺术之传承,为圆恩师遗梦。从此,专业从事书法教学20载,集编、教、评、范于一身,倾囊传授,因材施教,恪尽职守,教学相长,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亦赢得了社会的高度尊重。如今可谓桃李满天下,英才辈出,硕果累累了。
他培养的学生数以千计。其中数百人学有所成:参赛获奖者有之;因书法特长而考取军校者有之;升重点初、高中者也有之;加入各级书协会员、社团组织者更是大有人在。不仅如此,他还在圆满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曾成功举办了《“追梦九成宫”马海兵师生楷书展》;出版了《追梦九成宫楷书教程》;以及其本人的大幅彩色肖像荣登《世界华人艺术》杂志封面等。

在人生的书法之路上,他为自己大写了一个“人”字。他常常谦逊低调的说: 泱泱中华,书坛英才无数。崇拜折服之余,遂静心思过,常夜不能寐。鉴于书法艺术集学识、修养、阅历、素质于一体之特点,凡上品之墨迹,无不气血凝成。一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他认为,自己虽奋笔疾书了近一个甲子年,却所得寥寥,汗颜不已。唯有与时俱进,坚持不懈,不断升华,方得始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值得庆幸的是,自己有机会体会到了一位书法家的人生境界和爱国情怀。于是乎,便兴致勃勃、激情满满的撰写了这篇人物传记题材的散文,以彰显一位书法家的文化内涵和儒雅情操。
撰于辛丑/国庆之夜
作者简介:

作者:席雪辉,别名 查日斯,笔名冰雪。大学学历。现为:中国阴山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光华基金会内蒙古文化研究会会员、曹雪芹学会会员,晋绥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呼和浩特市文联/作家协会会员、昭君诗社社员等。自幼热爱文学,擅长写作。喜欢主持、朗诵、摄影和硬笔书法等。尤喜徜徉在文学海洋里演绎精彩。常有拙作在《人民日报-内参》《辽宁日报》《内蒙古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医药报》《世界华人艺术》《内蒙古妇女》《老年世界》《草原》等报刊杂志以及《中国阴山作家网》《晋绥网》《北京头条》《今日头条》《都市头条》《中国草原诗社》等网络媒体发表调查报告、各类散文和诗词近百篇。
人生信条: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