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牛寺记忆
贾远朝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至此,由政府主导的“双减”行动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展开。看到今天的小学生在不遗余力地减负,我不禁想起了50多年前我们上学的情景。
我们的学校在川北嘉陵江畔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名字叫白牛寺小学。顾名思义,这所学校完全是由一座寺庙转变而来。寺庙倚山傍水,四周被树林和农田包围着。该寺建于何时、何人所建那时没有能力考证。只是听说当年老子骑着青牛西行时,来到此地,当地有一头巨无霸的白牛向青牛发起了攻击,但力不从心,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人们为了纪念白牛的挑战精神,就在当地建起一座宏大的寺庙,名曰“白牛寺”。青牛打败白牛,也在不远处的场镇上建起了青牛庙。
据说,白牛寺远离闹市和人群,香火时断时续,旺不起来。然而该寺却利用寺院宽敞而幽静的环境大兴教育,当地适龄子弟不管贫贱都可以免费入学,一时间,寺庙的教学就远近出了名。解放后,政府直接将这座寺庙转变为乡政府的中心小学校。我们的教室就设在各个神殿里,从初小到高小,各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立的教室,并且上课时互不干扰。学校的队日活动、课间操等就在寺院天井的青石板上进行。天井到正殿有几个石板台阶,那是校长经常讲话的地方。每逢学校有什么重要活动,校长都要在台阶上向全体师生进行动员。
寺庙的门楼很高,从门楼的中梁上吊下一根铁丝来,铁丝上穿过一截钢轨高高地悬着,这便是学校的信号源,方圆数里内都能听到学校传来的钟声。每当听到“当-当-当-”的单声响后,这就是预备钟声,同学们会立即奔向教室,静坐在座位上恭候老师来上课。“当当-当当-”,这就是正式上课的钟声,老师听到钟声会立即给同学们讲课。

说到上课,同学们最喜欢上的还是体育课。因为操场的周边都是四季长青的树林,寺院的后庭外还有无数棵两三个成人合抱的古柏。古柏的枝头上常年住着不少的喜雀、白鹭等鸟类。古柏的树冠很大,给同学们带来无尽的荫凉。在这树荫下玩耍,感觉就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冷。学校的体育器材大都是就地取才而做成的。比如单杠、双杠都是用竹杆绑在树上的。上课时,老师简单地示范后,同学们都可自由地趴上去锻练。还有从高树上吊下来用藤条做成的圆环,同学们手抓上去可以做类似于晃秋千一样的运动。
当时,学校有一名叫陈凯的年轻男老师,他有一独门绝技,即把身子倒立起来,用手在地上行走,还可以绕操场一周。每当上体育课,他都要为同学们表演一番。当同学们看到他用手掌在地上有节奏地向前迈进、两脚直挺挺地指向天空时,便会向陈老师投以热烈的掌声和尖叫声。陈老师也会趁此机会给同学们大讲特讲上体育课的重要性,要求同学们不辜负好时光,要立志搞好学习和锻炼好身体。
在操场上,用目光穿过树林,还可以看到明晃晃的冬水田。每当插秧季节,农民伯伯会驾着水牛把水田平整得如镜面一般。水牛在田里拉着犁耙,每往前迈进一步,就要在田里激起不小的浪花,浪花轻轻拍打在田埂上,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来。这时,同学们会不由自主地向田里观望。这样,农民从种到收,如何把秧苗变成大米的全过程也默默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
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周边的农家。丘陵地区的农民居住一般都是一家一户的,所以很分散。离学校近的一般在一两公里,远则有好几公里。当时不通汽车,连自行车也没有。学生不管是大还是小,是体强还是体弱,统统都是自已走路到学校,并且从无人护送。学生的书包一般都是用蓝布做成,学生出门时,左肩右斜地挎着书包上学去。书包里装的除了课本和作业本外,还要装一个用来蒸饭的茶盅。因为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必须在学校吃。每天早晨学生出发前,家长都要用一手绢包上大米装在学生的书包里,然后找一根木柴让学生带上。学生到学校后,把木柴扔到灶前的空地上,再把茶盅往灶台上一摆,然后将大米放在自己的茶盅内。等学生走后,做饭的师傅会根据学生大米的多少往茶盅里加水,然后放在蒸笼上猛蒸。待到上午课上完,同学们会象潮水般地涌向食堂,老远就会盯上自己的饭盅,从来不曾拿错别人的。我们拿着自己的饭盅,找一棵凉爽的树下在石凳上就吃起来。虽然只有单纯的白米饭,但我们仍然觉得香喷无比,压根不知道世上还有“看菜吃饭、量体穿衣”的道理。吃完后,还要走到井台旁把盅子洗得干干净净。
我们家离学校的距离属于中等,不算远也不算近,大约在两公里左右,只是中途还要过一条河沟。算起来每天都要走七八里的山路,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把背着书包上学当成是一种负担,总期待着在路上遇到一个接一个的惊喜。春天,通往学校的小路两边油菜花盛开,此时正好遇到一个玩伴,一定要来一场你藏我找的游戏。油菜稞足有一个成人的高度,小孩在里面乱跑乱窜,外边却看不出来。还有过小水沟的时候,总要看一下水里有没有鱼儿、螃蟹之类的小动物,如果有的话,就把书包放在石头上,跳进水里把它摸上来。只是有时忘记了时间,等到抓住鱼了却到校迟到了,老师不让进教室,问为什么来晚了,这时只好吞吞吐吐地找一些理由,不过,脸上的泥点早让老师看出了端倪,所以不得让我们在教室门口站一会儿才进教室。
由于我长期在边疆工作,几十年后才回到家乡,不免要步行到曾经我们读书的地方看一看,可是到了那里却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当年的白牛寺不见了踪迹,眼前只是一片撂荒的农田。学校早已搬到了乡政府的住地。学校建起了楼房,校园窗明几净,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和往年不同的是:上学和放学期间,学校大门口站了很多人,他们都是来接送孩子的。
白牛寺,这个曾为无数人提供读书的温馨地方,只能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

作者简介
贾远朝,四川广元市人,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从事宣传新闻工作30多年,有多篇新闻稿见诸于报端。著有《山水之源》、《神兵天降》、《脚下的地平线》等。《神兵天降》获五个一工程文艺类一等奖。

《市场信息报城市观察周刊》桂林全媒体运营中心正在运营中
《市场信息报》是一张经济类综合报纸,是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国资委、广电传媒集团主管主办。
《市场信息报城市观察周刊》与中国网己达成战略合作伙伴,中国网属中央主流媒体单位。
《市场信息报城市观察周刊》以“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化进程,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目前,开展城市建设、特色小镇、生态农村、城市法治、城市旅游、城市建设、城市教育、城市文化、城市产业、城市管理等16个版块。报刊联动,官方网站市场信息网于2000年4月11日经国家国务院新闻办批准,上线具备新闻釆编发布资质。一直以来,官方百度新闻源收录,搜索稳定,目前与搜狐网,凤凰,今日头条建立长期供稿合作关糸。
《城市周刊》属于省级宣传媒体,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现通过合作授权,特成立《城市观察周刊》,桂林全媒体运营中心。
有优秀的作品可以推荐到人民日报。海外网,经济网,人民论坛网,中国网,人民网等。
欢迎各大媒体与我们深度合作。

何兰青(笔名:谷子)
中国当代诗人、作家、资深媒体人
中国诗词协会会员
中国楹联协会会员
中国新经济观察杂志(网)华南主任兼总编助理
《市场信息报》责任编辑
桂林:13307736055
北京:18978664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