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古穆,雍容雅健
————张范义书法艺术赏析
侯绪章
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自古而今,文辞无形而书法如烙。那些或飘逸、或严谨、或如烟云落雨或如杨柳当风的笔划,都深深记录着历史千载。欣赏张范义的书法创作,无论尺幅大小,都呈现出清晰而鲜明的个性与品味。张范义强调书法笔意,注重行笔节奏,或收或放,圆润柔和,率意淋漓。其点画充满着意趣,力之所出则情之所在,意之所行则力之以随。自然地书写“自我”的内心世界,让你的心归于澄明和至善。
张范义,男,1962年6月生于山东泰安,先后转益多师于张正、张仲亭、冯增木,张克华、公丕炎等大家。系泰山金刚经书体艺术传承人。现任国际华文传播权威媒体《作家报》集报专刊《书画世界》主编、泰安市合导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爱心书画研究院泰山分院院长,东岳艺术馆馆长,墨语文化创始人,浙江平阳大公书画院副院长,泰安市建筑技术协会理事等职。
出身书香门第的张范义,自幼酷爱书法,7岁临帖,好学不辍。受泰山金刚经书法研究会创始人张正的熏陶,潜心研究泰山摩崖石刻,以《泰山金刚经》为经典追求。张范义笔下的《金刚经》,草情篆韵,无所不备,急如大江东去,缓如溪水潺潺,气势恢宏,雄深雅健。他用一种篆籀体系的中锋圆转,锋势藏裹,含蓄内敛,更具鲜活的表现力。张范义以超脱的心态,舒缓的用笔,流露出安静简穆的超然情怀。他不断吸取古代先贤精华,融入自己的古朴虔诚,一点一画,自有其清刚雅正之气。读书是张范义多年形成的习惯,情之所至,墨从心出。张范义的作品圆笔居多,历时愈久,印象日深,颇具那种始终令人挥之不去的好,这正是黄宾虹眼中真正一流的好,让人越思越想越有一种妙不可言的韵味。因此,张范义的作品中,多有一种涌动的豪情,恣肆放旷,如接天风。笔墨淋漓处见精致,潇洒俊逸中见风神。
张范义从事教育十三载,后转入政府机关从事行政工作。繁忙的工作之余,张范义是一刻也没有停止充电。结束每天的忙碌后,回到自己的艺术世界,写写字,读读书,对张范义来说,是再美好不过的事情。那毛笔似乎是拂去繁杂尘俗的掸子,而书法则是张范义放飞自我的妙方。在艺术的时空中,他享受着片刻的轻松与宁静。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典型载体,亦是传统哲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张范义十分认可宋代姜夔的观点:书法作品要达到“风神”的境界,首要的条件应是“人品高”。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亦云: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因此,作品是书家精神的物化形式,书家的精神世界,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作品不仅荟萃了书家的认识和表现,也体现着书家的人格与修养。宗白华讲: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对此,张范义深以为然。他常讲,好作品是有灵魂的。艺术家的创作需要宽广、深厚的生活基础与审美经验,特别是对生命的体验、灵魂的感受。正是那渗透着艺术家强烈主观因素的独特艺术感觉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赋予了作品生命。
天道酬勤,数十年的墨池染翰,让张范义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有的艺术方式,且坚定地表达自我。在观照与反思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力量,展示出一位书家完全不同的创作活力。
滴滴汗水换来串串成果。其作品备受书界名家推崇,并多次获得国内书法大奖。其中《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稳如泰山》、《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等四幅作品被中央文史研究馆永久收藏、并为其颁发《收藏证书》。其作品被《作家报》、《艺术世界》、亚洲网、情系百姓网、西部都市网、江苏新闻周刊网、中国媒体联盟、弘儒书画院网等多家知名媒体竞相刊登,还漂洋过海,被新加坡、美国、巴基斯坦等众多友好人士收藏。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成功的硕果永远属于孜孜不倦的探索者。我们期待着张范义艺术之路长青,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造更大、更多的辉煌。

作者:侯绪章,男,山东省肥城市人,大学毕业。现为人民艺宣网特邀书画评论员,《名家名作》特邀书画评论员,在《名家名作》每期推出一位书画家。在《人民美术家》、《书法报》、《名家名作》、《书画史记》、《京沧情》、《新国学》、《桃花源》等刊物为全国知名书画家撰写评论文章百余篇。著有长篇小说《无语问苍天》、《尘梦劳人》,另在各级各类刊物、报纸发表诗歌、散文近千首(篇)。系中国大圣书画研究院艺术总监,齐鲁书画交流中心秘书长,《桃都文艺》编辑部主任,肥城市红旗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