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失其明 ”的背后之因
文/朱双顶
综观东汉一朝,令人费解的是,出了那么多的循吏,却不能够力挽王朝的衰败,而任其腐朽没落下去,直至灭亡,着实让后人痛惜哀叹。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的民国著名历史小说家蔡东藩,将此评为“东汉时代,循吏颇多,往往升任三公,匡辅王室,而朝政未闻有起色者,君失其明,内蔽群小,而三公不能久任故也”。是什么让“君失其明”呢?
东汉王朝“君失其明”的巨变当从汉和帝始。从和帝起东汉王朝开始形成两大痼疾,一是外戚专权,一是宦官把持朝政,而这两大集团的轮流控制朝政,导至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政治腐败黑暗透顶,百姓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最终导致暴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一一黄巾起义,东汉王朝也就国将不国了。
这种“君失其明”是如何造成的呢?翻开中国历史,封建王朝的储君制度为宗法嫡长子继位制,以立太子建储君为核心,是立长不立贤,在家天下里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确立继位秩序,有利于政权的顺利交接;二是建立储君制度,有利于稳固政权防止意外发生;三是完善早期培养教育,有利于促成君皇驾驶统治能力的提升等。尤其是对储君的教育培养,历来被看成是重中之重,任用至德有才有敬之人为太傅少傅,充当太子的老师延教。而东汉王朝正是在这一点出了颠覆性的大问题。

从汉和帝起,东汉王朝的储君制度便糟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一是由客观上的实情所造,皇子少而又少,甚至是绝无,让储君选而无选。皇帝幼小继位,好色受压抑,一旦亲政便无所顾异,仿佛要一下夺回原来的损失样子,滥情而少子,好色而毙命,大多死于壮年三十岁左右。汉桓帝死于36岁,一生三立皇后,却无一嫡嗣,贵人数十,宫女百千,也不生一男,死后只得在情急之下,从宗室中选得一子继位,立为灵帝。二是主观上有意为之,从汉和帝起,外戚为了专权,有意由小孩子继承王位,这样皇太后自然就临朝执政了,而这些太后们又将政权交给她的娘家人执掌。汉和帝27岁去世时,邓太后去长立幼,将后宫所生寄养于民间、出生才百日的皇幼子刘隆立为太子继位,幼皇仅两岁即夭折,又选立宗室中15岁的刘祜继位,是为安帝,邓太后得以继续临朝,直到死去才归政安帝。安帝32岁时,突发病死于出巡之外,阎太后贪立幼君,选立宗室幼子于当年夭折。后在宦官发动宫廷政变下,拥立年仅11岁的废太子刘保登位,是为顺帝。外戚虽被推翻,但阉人却得志,在政变中,十九名宦官因拥立有功,全被封侯,开历史之先河,从此汉朝与宦官共天下。顺帝30岁时去世,被立为太子仅二岁的刘炳继位,三岁即夭折,梁太后与兄梁冀密议再将年仅八岁的刘缵立为质帝,只因质帝说梁冀为“这真是跋扈将军呢”,即被其毒死,又立15岁宗室子刘志为桓帝,梁太后继续临朝,却让梁冀专权,又轮到外戚专权,直到梁太后死才归政于桓帝。梁冀无法无天地专权20年,最后竟跟汉桓帝也闹起了矛盾来。汉桓帝忍无可忍,就秘密地联络了单超等5个跟梁冀有怨仇的宦官,趁梁没有防备,带领羽林军千余人,突然包围梁宅,一举除梁成功。汉桓帝论功行赏,封了5个举事的宦官为侯,由此,东汉政权又从外戚手中转到宦官手里了。汉桓帝36岁时去世,因无子只好又在宗室中选择年仅12岁的解渎亭侯刘宏继位,是为灵帝。窦太后临朝称制,授外戚窦武为大将军,首握朝纲,朝政又回到外戚手中。可失去权势的宦官却并不甘心,利用太后不懂朝政、皇帝尚未成年不知事,抓住外戚轻敌手软之机,一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朝政又回到宦官手中。汉灵帝34岁去世,又发生皇位之争,先由年仅14岁的皇长子刘辩继位,何大后临朝,在位仅五个月,即被外臣董卓所废,立年仅9岁的皇次子刘协为汉献帝,为汉王朝未位皇帝,是有名无实了,最后落得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由此可见,东汉自汉和帝时起,皇帝幼小,便由太后临朝,外戚掌政。一当皇帝长大,就不甘于受人控制、长期当傀儡,总想摆脱这种局面,可是里里外外都是外戚培植的亲信,跟谁商量呢?于是只好依靠在自己身边侍候的宦官力量,除掉外戚的势力。这样,外戚的权力又转移到宦官手中。此长彼消,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就成了东汉末年朝廷一大奇观,导致社会越来黑暗,最终走向灭亡,被三国所替代。
综观上述,东汉王朝自汉和帝后,由谁当皇帝已是由外戚或宦官说了算,谁当皇帝则是看谁有利于他们的专权私利,其结果自然是“君失其明”了。昨天还是小孩一个,今天就摇身一变成为君皇,即使是成年人也会被天上突然掉下的馅饼砸昏,更何况是幼小无知的孩子,哪里来的后天教育培养呢!于怱忙仓促之间,就坐上至高无上的皇位,心里哪里会有明白的呢?其明尚无,又何失其明?八岁的质帝,稍有点明事,因看不惯外戚梁冀的横行霸道,也许还是在蒙瞳中说了句“这真是跋扈将军呢”,就命丧黄泉。即使是皇帝有明又能怎样?不是靠外戚上位就是靠宦官上位的他们,幼小时无能为力,长大后也无可奈何,归政后奋起一击偶尔成功摆脱,也是好景不长,英年早逝而又落入一个新的循环。循吏的再能,在君皇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失其明的情况下,在外戚或宦官不停歇地围攻掣肘下,在走马灯式的调换下,是难有回天之力的。
所以说,东汉王朝的“君失其明”,是事出有因、悲在人为,究其根源是皇位继承制度的根本破坏,让外戚与宦官得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刘家的江山不是与外戚共存就是与宦官共存,而专权的总是外戚或宦官,那能容下“君皇英明”,只好让君皇“君失其明”是再自然不过了。幼小的皇帝自然就成了争相拥立的对象,哪怕是出生仅有百日,也要选幼去长。可叹的东汉王朝,再多的循吏又能怎样?不知地下的汉高祖刘邦,如果有灵的话,在“大风起兮云气扬”中,面对自己的子孙辈陆续来到面前诉说,是如何感叹的?可历史就是如此,在“君失其明,国将不国”涛声中,一路狂飙向前,奔腾不息。
二〇二一年九月二十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