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聚雅阁文学 关注精彩

聚雅阁文学投稿邮箱:
553952083@qq.com


【编者按】:
郑毅先生诗词,构思新奇,立意优雅,风格秾丽,韵美辞工,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其虚实对仗,结构严谨。文笔之洒脱,感情之奔放,心境之辽阔,语言之流畅,不同凡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又逢周末时,还读郑公诗。
细嚼平凡字,欣然解渴饥!
——开卷有益
郑毅诗作欣赏(99)


七律.周末观松雪图有所思
十月九日
好多雪大不天寻,骨格清奇画已任?
一弈博雄支古石,初阳抚秀照清襟。
逍遥冈细长风色,挺直松多老帅音。
恰似虬龙欲飞起,要追桑梓哭良心!
【注】:
“骨格”,骨气、品格、品位,出自唐 · 吴融《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中“骨格凌秋耸,心源见底空”句。
“老帅音”,陈帅发吟《青松》之不朽诗篇。

七律.欣闻京生旅中偶见刘威雕塑旧作,即告忠蜀、春潍
十月十日
惊石生灵说笑和,遍园通识不偏颇。
山川孕出长流水,母子浑成大爱歌。
一勒春霞入雕品,再飞秋翠扫烟萝。
问谁忘了当年迹,匀点心诚叹梦多!
【注】:作品乃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主展区内《山川流水》,山川为母乎?流水为子乎?大自然与人之间灵动有序、各自生命绵延不绝,尽见刘兄之透悟也。
“笑和”,川渝方言,和谐、和睦(相处)。
“浑成”,天然生成,出自晋. 葛洪《抱朴子·畅玄》中“恢恢荡荡,与浑成等其自然;浩浩茫茫,与造化均其符契”句。

七律.涪陵白鹤梁
十月十一日
家山不敢炫涪城,捂笑何年小辈轻?
溯古大江涛自去,放眸繁岸客新惊。
沙前鼓荡帆难举,潮后摇皴水复平。
游过活鳞千百载,石鱼一勒便超生!
【注】:
“何年小辈”,指吾曾在此当过小知青(17岁)。
“石鱼”,即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唐代所刻之白鹤梁一对石线雕刻鲤鱼;凡石鱼出水,其年必丰年。此千年奇观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七律.备远旅多与安徽蒸阳议航
十月十二日
居家心事适难忘,更合诗门揽大荒。
负重越关思阻岭,覊迟屈指数联航。
吹箫吴市非吾践,扫叶天涯易季忙。
謇谔秋风递秋语,翠微声气化遥香。
【注】:
“诗门”,诗人之家。出自五代·齐己《招湖上兄弟》诗中“药鼎近闻传秘诀,诗门曾说拥寒炉”句。
“吹箫吴市”,即吴市吹箫,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伍子胥)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句,即吹箫行乞。

七律.重阳前日恭贺芸飞兄之老母亲百岁大寿,专嘱兄于宴上代献拙作
十月十三日
期颐待众唱风流,白寿人加一岁酬。
我讨绵长福先拜,兄持太早孝深谋。
瑶池灿古传心苑,仙气拈新润雨秋。
月桂吹来花俯拾,余香攥手运悠悠。
【注】:
“期颐”,出自《礼记·曲礼上》中“百岁曰期,颐”句。
“白寿”,因“百”字去“一”乃“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岁),自古称之。

七律.重阳日与晓川、蓉生、小邓、小袁等新老友聚于重庆南岸江边
十月十四日
人探金露竟成媒,天宁重阳卜世来。
心欲登高身不向,朋当拢近宴迟开。
切涛如菊舷分绽,照影涵秋夜独催。
明日异乡为异客,今宵绿醑众倾杯!
【注】:今乃农历九月九,“九”为《易经》阳数,故名重九、重阳。
七律.晨自渝飞阿克苏
十月十五日
屡发边陲动我心,求缘读梦效天吟。
突航万里抟风急,造岭千年霸雪深。
沙走如龙虐残漠,秋骄荐日暖长林。
劝谁还惑前时事,大可勾留不碍寻!
【注】:“长林”,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与各族群众几十年奋斗所建,今阿克苏绿阴满城!
附:
为周日那首拙作所涉,致刘威几句文字:
刘兄:
你那长春旧作前几天被陈京生发现后,又引起耿春潍几十年前之回忆(大学时代在创作室一大堆泥巴面前,你看起了他掷铁饼之肌肉力量,要他当临时形体手臂模特,连俺也被你抓差当了小什字罗汉寺好几个罗汉头像和重庆某西教场所某像之背肌临时模特),虽然忠蜀还没表态,也一定会勾起她对俺们水库劳动之知青时代诸事!
所以,俺干脆抽点时间,除了为长春事以拙作惭为记忆存查,同时还啰嗦一下:
你这长春作品艺术形式上乃西洋技法,但作品内容上却有中国哲学理论基础即“万物皆有灵性”这一理论支撑(这个东东,不管你是自觉认识还是不自觉认识,客观效果一样,这与西方视觉下之诸多理论也不矛盾),探讨如下:
万物有灵出自于中国五行学说,这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曾经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
五行之源头是上古时代“万物有灵”、图腾观念和祖先崇拜。孔子之五行思想见于《礼运》篇,其中记载了孔子向子游传授礼这一运转之道。五行之意义,涵盖阴阳演变过程之五种基本动态,即金(代表敛聚)、木(生长)、水(浸润)、火(破灭)、土(融合)。
若暂时不讨论上述传统文化中之玄说成份,只关注其中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之积极思想,并继承、改造,结果则是这个理论支撑了今天社会力推之“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崭新理念!
中国古代哲人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强调整体,要描述事物运动形式、转化关系;所以又涉及阴阳乃古代对立统一学说,五行乃原始系统论,其正面意义可鉴。
而你这作品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互动乃至有限融合之互证中,正好又作了一个生动之注解哈。
俺这浅陋之见,是否合你之意?另外,江进、忠蜀、京生们之高见呢?虚心就教于诸位。
耶,耶耶!


言言若抵玑,好个郑公诗。
不厌萦回品,直教来者痴!
【作者简介】:
郑毅,大学专攻汉语言及古典文学。从事过工农军学商教政警等职业,长期从事涉外经济工作;同时作为社会学者,曾连续参加中韩东亚文史学术交流、全国和省级海峡两岸文史学术交流并宣读诗词研究成果,连续为教育部中美交流项目中的美国高校教授访华团开办诗词讲座等。
历经人生甘苦心路,重学养、重生活积累,包括长期囯内外行旅经验,创作大量诗词,极少投稿,诗词作品及理论研究也尚未整理出专著。担任市内外一批文化、经济团体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