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周公庙游记
文/刘新科
陕西岐山周公庙是一处游人不太多的景点。我和夫人从麟游九成宫旅游回西安途中,慕名到此一游。
时值三伏天,正是旅游的旺季,可这里却游人寥寥。究其原因,可能是交通不便所致。西安、宝鸡这类中心城市没有到这里的直达车,周公庙又不在传统的旅游热线上。笔者也是游完麟游九成宫景点后坐车拐到这里来的。可能正因为藏在“深闺”,它的建筑、林木才得以如此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即使在“文革”疯狂的年代里,这里也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据导游介绍,周公庙是如今陕西宝鸡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实在难得!
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东北6.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东、西、北三面环山,唯有南面与平地相接,形状象簸箕。《诗经,大雅·卷阿》篇中描述此处“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因此后世将这里称为“古卷阿”,意指这里曾经是周王朝贵族祭祖游歌的场所。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周公与召公、姜太公共同辅助武王克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代理王政七年,向东出征,平定了殷商的残余势力。周公礼贤下士,是位思想家;制礼作乐,巩固了周的统治基础,是历代儒家推崇的元贤。唐高祖李渊缅怀周公德贤勤政,下诏建立周公祠,这就是最早的周公庙。
走近周公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前的古柏,老枝曲折,葱茏苍翠,立即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由周公庙大门入内,一座座殿堂依次向北延伸。踞山而上,曲回幽深。这里是以周公庙堂为中心的一组祀庙群,各庙自成院落,周公庙居前,周的始祖后稷庙在后,稷母庙居中。这种建筑格局,被后人赞颂为“稷母姜媛背子抱孙”,既突出了主角周公的地位,又很得体地显示、夸耀了姬姓王室的繁荣昌盛,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建筑的高度艺术设计风格。
进入大门,周公庙乐楼首当其冲。门楣上方“飘风自南”四个雄劲有力的大字即现眼前。门前有一汉白玉的周公雕像;周公头戴相帽,身穿相衣,手持诰卷,目视前方,俨然是现代的作品(好像出自当代美术家韩美林的作品,不知笔者有没有记错。我和夫人在雕像前留影纪念,以表对周公的崇敬之情。)
乐楼前方的树林中掩藏着两座戏楼,东西对峙,清幽古朴。从乐楼门廊下穿过,便是修饰一新的八卦亭。八卦亭后面为周三公(周公、召公、姜太公)的献殿。

周公正殿显然是周公庙的主殿,始修于唐武德年间,初名为周公祠,历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清代几次加以修缮,上世纪九十年代再次维修。殿前两边的楹联为“制大礼作大乐并戡大乱,大德大名垂宇宙;训多士诰多方兼膺多福,多才多艺贯古今”。上联五个“大”字,下联五个“多”字,先用“三大”“三多”写周公功绩之大之多,再用“两大”“两多”颂扬周公德才之高之丰。准确地概括了周公的历史地位。
从献殿后面拾级而上,为周公正殿,门框两边正书“自古勋劳推元圣,从来梦见有几人”,这朴实无华的语句,比献殿上那颂扬的文字似乎更美、更感人。正殿内周公的坐像属于传统模样。据导游说,是按帝王规格塑制的,正襟端坐,风采熠熠,睿目有神,手执圭板,头戴王冠,目光凝视,仿佛还在沉思,不知是在潜心制礼,还是在运筹帷幄。与后面见到的几尊塑像,除了姜太公,坐姿都差不多。总觉得与经常看到的殿宇内的塑像异曲同工。不如前面的汉白玉雕像真实、动人——各有所好,一家之言。
周公殿左侧为召公殿。召公在周初的政治家中,其位置与周公同等显要。召公殿最早创建于宋代,配祀周公。以后历代重修,现存建筑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维修的,仍保持原有的风格。
成王时期,召公担任太保兼司徒,主管教化与司法。他奉行周公的德政,常不辞辛苦,巡行于乡里,深入民间听讼断案,深受百姓爱戴。因召公经常在一棵甘棠树下处理民间诉讼。他去世后,人们不愿去砍伐这棵树,《诗经.甘棠》就是为此而写的。这说明,一个人只要他是真心实意地为人民办事,即使是份内的,人民也是不会忘记他的。
甘棠树图,有文有图,图文并茂。据说其拓本广为流传,不过不应该这样再拓下去了,否则文物将受到损坏,好在现在已经镶上玻璃,保护起来。

从召公和“甘棠树图”,笔者联想到现在的个别官员下基层调研,走哪条路,进谁家门,见何许人,询何问题,如何作答,事先都已编好剧,导好演,甚至还排练过几遍。到时还要前呼后拥,所到之处管制路段,清理闲杂人员,等等。在几千年前的召公、甘棠树面前,这样的作为难道不应该汗颜吗?姜太公殿位于周公殿的右侧,始建于宋代,也是配祀周公的。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所修,后屡有修葺。看过“封神榜”的电视剧,再加上“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歇后语所包涵的典故,大家对姜太公耳熟能详,用不着笔者多赘。
正由于姜太公同周公、召公一起辅佐文王、武王兴周灭商,故后人常将周公、召公和太公一起尊称为“周三公”。
由周公庙所在庭院东侧小门出去,前行几步便是碑亭,位于周公庙建筑群中轴线南端,内列青石碑十通,继续向北,便是姜嫄正殿。姜嫄因孕育后稷(农业始祖)作为“后帝”,功德伟大。为了纪念这位周部族的女始祖,并将姜嫄作为主宰婚姻和生育之神来供奉,早在元代,就在周公庙后院建有姜嫄祠。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年间所修。
据导游介绍,千百年来周公庙的庙会并非纪念周公,实际上是以祭祀姜嫄为主的祈子庙会(可见当地老百姓是很现实的!)。
周公庙建筑的布局错落有致。除乐楼、八卦亭外,还有一处景点,谓之“润德泉”。
“润德泉”也是周公庙内的主要景观之一。此泉时涌时涸,属间歇泉。据“润德泉记”碑记载,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一夜,因大风雨,泉水多处复涌。凤翔节度使崔珙怎么能放过这么好的拍马屁的机会呢?立刻以“国瑞”祥兆上奏朝廷。刚刚上台的宣宗李忱皇帝自然十分高兴,随即赐名“润德泉”,意为润德于民。
姑且不论他们做得怎样,“润德于民”这一为官的宗旨还是值得继承,且应世代相传的。至于唐宣宗李忱,在晚唐还算是一位不错的皇帝嗷。
润德泉周围为古朴的八角形石栏杆,上有浮雕藻饰,并有龙吻、鳖头、怪兽、人物等造形。
润德泉西边有座碑亭,亭内竖着唐、宋、金、元、明、清石碑、石碣多方,记述的大多是修建周公庙的历史。每修葺一次留个碑记载,倒是值得仿效的,现在许多景点也如此为之。
离开周公庙,路过岐山县城,我们还在周原广场稍作停留,观赏了广场上的大铜鼎和“文王礼贤”、“武王返岐”两尊花岗石群雕。
回程的车上闭目养神间,笔者回味着曹操在《短歌行》中的名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想像着周公接待贤士,吃一顿饭都不得安生而中断几次的情景。
从周公、召公到姜太公,仿佛还沉浸在西周的历史画卷中……周原、周公庙,中华民族的骄傲,人类文明的荣耀,它将继续穿越历史的长空,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本文参考了部分景点的介绍和有关图片、文章,特此说明)
作者简介

刘新科,生于1948年,扶风县天度镇章村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