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古镇,诗画东流
文/蒋四清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天高云淡,正逢盛世华诞举国欢庆,国庆七天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江苏常州的朋友乙总两口子趁国庆假期来东流作客,作为东道主的我当然要尽地主之谊,带他们领略一下千年古镇大东流的美景,品东流美食。我安排的行程是,游在老街,食在飞地。
我是此行当然的向导和解说员,一江春水向东流,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

安徽东流,皖南江边的历史名镇。滨江傍湖,地处九江、景德镇、安庆、池州城市圈中心。206国道、广济高速、京福高速穿境而过。长江岸线20公里,深水岸线5公里,建有大小码头8个。
东流镇是“全国重点小城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全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安徽省重点中心镇”、“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镇”、“安徽省文明村镇”、“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
东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汉代为彭泽、石城二县属地,晋代为彭泽县黄菊乡。因北宋大诗人黄庭坚“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诗句中的“东流”而扬名。晋代陶渊明曾隐居东流艺菊,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镇内陶公祠、双塔(秀峰塔、天然塔)、老街、大历山、曾国藩大营、炎帝庙、天主教堂等众多历史遗存和文南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东流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东流是八百里皖江的起点,明朝时对外开埠,清朝时为江南地区重要的通商口岸。

东流老街位于东流镇西南隅,自唐初逐渐形成,历经千年沧桑,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区。老街全长1217米,其中东西街道全长858米,路面宽3-4米,石板铺道,共占地0.2平方公里。街道狭窄幽深,灰色的石板路被岁月染上斑驳,曾经繁华的商铺有的镶着旧式门板。房屋建造结构是块石基础,青砖小瓦,木柱横梁,生漆白灰,地板木镶。做工精细,结构合理,设计完美。所有雕刻种类有砖雕、石雕、木雕。雕刻工艺有浮雕、镂空、彩绘和堆漆以及石木料拼饰和文字记事等。
我们一行从东街开始,进入老街,大家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或像机进行拍照,感叹古人的智慧。老街有许多明清古建筑,我们走过了汪家大屋,金家大屋,鲍家大屋,安家大屋,老县衙著名画家工作室,雕塑室。文南词会馆,影像东至东流展厅,并在黄梅戏戏迷俱乐部观看了票友的演出,在老街民居前欣赏菊苾花打卡拍照。
边看边拍,出了街口,我们来到了因月伢,亮伢的凄美爱情故事传说而得名的月亮湖。月亮湖形似月亮,湖里荷花绽放,两岸花草芬芳,木栈道穿湖而过。行走其间,不知今夕是何年。上得岸来,我们来到了长江大堤上。码头入口处有一四层楼高的𨀂船特别引人注目,许多游客将其作为背景打卡拍照,尤其傍晚时分的夕阳余晖倒映江面,美极了。站在大堤上极目远眺,碧水蓝天,船来船往,江苏的朋友欢呼雀跃,终于看见长江了,好美。
在长江大堤与学湖大坝交汇处,我们瞻仰了辛弃疾手拿书卷面向长江的汉白玉雕像。观看了底坐上的辛弃疾生平,雕像作者简介等文字介绍。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辛弃疾的《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该诗为作者年轻时路过东流结识一名女子,其后重访不遇,感发而作。粉墙黛瓦马头墙里走来的如水般女子,在文韬武略的才子英雄一心报国的雄心里占据着最柔情的一隅。
我们继续倘佯在悠长而诗情画意的学湖大坝上,这里是艺术家和大学生们的写生基地,有停泊的渔船,荷花池,亲水平台,菊江亭,长廊等众多景点,行走其间,清风拂面,杨柳依依,仿佛置身在水墨江南的画卷里。

大坝尽头往七里湖方向就是东流有名的牛头山,这里有双塔之一的秀峰塔和陶公祠。我们拾级而上来到陶公祠。
陶公祠是为纪念东晋大文学家、诗人陶渊明建立的,始建于宋代初期。陶渊明,名潜,别号五柳先生,公元406年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余日,逢退督邮来县,须束带揖见,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来,折腰向乡里小儿”,乃自解印绶而去。回到故里,隐居田园,读书种菊,东晋时今东流地域属彭泽县,相传陶渊明辞官后,为避州、郡官吏的纠缠,曾乘舟下东流,隐居种菊,因此东流留下了不少关于陶渊明种菊的传说,并传下“菊圃”。我们进祠拜谒了五柳先生塑像。一千多年来,人们对这位伟大的田园诗人的高尚人格和对汉文学的影响推崇备至,东流人也为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好县官和大诗人而自豪。

秀峰塔矗立在陶公祠对面,其结构、外形与天然塔大致相同。与陶公祠为邻,始建于乾隆24年(1759年)为候选刑部司狱金城捐资所建。旧县志载:“县学之脉,发自历山,少耸拔之势。虽东有迎龙亭,北有天然塔,柳堤外接,湖亭内峙,控引有情,若南关当学宫之巽,再峙一峰,培补文枢,更增秀气。金城因慨建浮图,立石甓砖,为方者六,为级者五,有彩笔干霄气象。”塔顶是“斗笔”装饰,顶形彩笔干霄,意在倒写天文。所幸的是该塔历经二百多年风雨和战火的侵蚀,外观虽然破败,但主体骨架依然耸立。1998年,政府拨款将它按原貌修葺一新,许多市县领导欣然题额祝愿。拾级而上,登临塔顶,俯视古朴的陶公祠,翠竹悠悠,菊花灿灿。远眺东流古镇,但见江流浩荡,楼房鳞次栉比,街道逶迤,隐约还能听到北面“纺织城”机器的轰鸣。站在高高的塔顶,抚摸着古老的塔砖,使人想到无论从它的外观造型还是从它的文化内涵来看都寄托着挺拔向上、安定祥和的美好愿望。
出了陶公祠,我们参观了东至治水精神展馆,及著名的东流大闸。为东至人民治水精神点赞。

双塔岂能只看一个,接着我们驱车前往天然塔。
天然塔坐落在东流镇北面的回龙山祝家矶上,塔为砖石结构,共五层、六面,每层每面均开有一方门。塔高36.6米,基层周长22米,拾级登攀,可至塔顶。此塔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传说祝家矶原为活矶石,逐年向江心伸延,有阻截长江水道之危,须在矶石上建浮图,镇住矶石,以保江流畅通。邑人周鹏飞的祖母陈氏慨然捐资建塔。等到宝塔建成,恰逢邑人李承祚乡试中举。大家认为是天然盛事,便名之为“天然塔”。乾隆十年,陈氏又捐资在塔旁建成天然书院。天然塔下,有大士阁,又名郭公祠,大士阁原为纪念清官郭大士的祠堂,后渐变为佛寺。清乾隆九年(1744年),大士阁书院建成后,遂成为长江南岸高等学府。此后数百年间,天然塔和书院声名远扬,吸引文人墨客纷纷登临。据说,大士阁中供奉的佛像在动乱年代曾被沉入江底,后又被渔民从深不可测的江底打捞上来,颇有些传奇色彩。大士阁现任住持觉舟法师,2016年恢复创立天然书院,广结四海书画名家、以文会友、翰墨飘香。书画展厅二楼回廊处,凭栏而立、极目远望,江面时有江鸥飞过,缓行的船如静止的画面,一江春水永向东流。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己近午饭时间,赶紧马不停蹄去飞地,餐厅是十天前已订好的,因国庆假期,像我一样慕名来飞地的游客甚众,服务生忙得不可开交,被告之要等,那就等吧,到这里吃饭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吃饭,而是感受这里的文旅气息,大家忙不迭地参观,照相。
飞地,即飞地学苑,又名飞地文旅创意园,池州市十佳民宿之一。前身为始建于1932年的安徽省立池州农校。2017年始,深圳飞地集团的东流青年张俊选择回乡创业。开启飞地文旅创意园,针对主体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与重建,还复农校旧存的风貌,弥合历史与当代的裂缝。以老农校舍遗址为主体,延伸修建了东西两苑。力求打造一个集美食、民宿、旅游、书局、展览、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符合当代人文生活美学的文化旅游空间。大楼前的水池里,鱼戏莲荷间,质朴素简的木桌木凳,陶缸里几朵盛开的睡莲,大家都是欢喜的。
进大楼的墙体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字体斑驳,苍功有力,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步入室内,无不为浓厚的文化氛围笼罩。东篱品菊,林间煮酒,桑上话蚕,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进得廻廊,玻璃幕墙外,阳光随水流引进来,古色古香的青砖墙上,有许多老照片、文字、诗,古色古香的书房,茶窒,顿时让你心静,感受岁月沉淀之美好。诗意飞地,让人沉溺。
餐饮设施为民国建筑与现代艺术建筑设计的结合,具有历史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特点,从光源、空气、色调等与周边整体自然环境协调。同时这里有三十多种具有地方特色、乡村风味的菜肴,食材新鲜,品种丰富。
常州朋友因时间有限,东流还有许多景点没有前去游玩,升金湖保护区,大历山,七里湖境内的稠林许氏园林,桥东马哥的网红小院美丽乡村红叶,东流镇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这里四季皆景色,无处不动人,宜居宜游的美丽大东流欢迎您再次光临!

【作者简介】
蒋四清,女,基层农机人,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有耐心。具有亲和力,平易近人,善于与人沟通,有一颗简单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