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无崖子游江南诗词集》当中,有一篇《西江月,静夜思》,这首词是临摹宋代辛弃疾《西江月.夜宿黄沙道中》创作的,下面我们先来拜读一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宿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部作品的大意是,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乡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这首词从所表达出的意境看,已经达到了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宋代词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下面是我创作的西江月,静夜思。

透月窗前几枝,金风送爽清凉。夜观繁星多点亮,寄语楼台高墙。三五月工作狂,两三天诗书香。夜半归来心舒畅,还原儒雅模样。

创作背景及诗词大意,这是创作于2017年9月的一个作品,当时我刚从东北来到湖北武汉,一身稚气,在一家医院工作,由于刚刚来湖北,语言不通,只能慢慢学习并开展工作,所以经常加班到深夜,刚我望着医院办公室窗外的时候,发现月亮已经很圆了,又要到中秋节了!一股清凉的风从窗外吹来,吹散了武汉的躁热,我看看天上的星星和万家灯火,不觉有许多感慨,内心充满了扎根荆楚,再创辉煌的豪情。在这新的工作岗位上,从事着我原本就熟悉的工作,每日里除了认真工作,还是认真工作,也许是为投名状而努力吧!在工作之余也写一点文字,畅想一下未来,夜已深,我赶紧放下手中的笔,关了电脑,匆匆的走向公交站点,挤上最后一辆公交车,回家了!在车上,完成了这个作品,这时才觉得我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