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躬亲细查救义绅
文║朱顺泉
1953年阳春三月,在安远县城通往双芫公社的小路上(那时安远没公路)走着二个身背背包箬笠的人。一个年近五十,一个二十来岁。年长的叫刘仲三,是位老红军,现任安远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年轻的那位是县政府通信员。他们今天去双芫固营寻找一个人。
当他们经过版石路段时,只见二个抬着竹椅,后面跟着二个背枪的民兵迎面走来。因为路窄,刘副县长及通信员忙站在路边给他们让路。擦肩而过时,刘副县长见竹椅上躺着的是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于是随口问道:“抬的是什么人”,二个民兵扭头望了一眼,没问答,继续前行。通信员见状,大声说:“他是安远县人民政府刘副县长”。二个民兵一听,赶紧停下,点头回答道:“他叫朱恭炜,双芫公社固营大队人,是个反革命。今日抬他到县城执行枪决”。刘副县长听言,忙上前一看,椅上躺着的老人果然是朱恭炜。真是无巧不成书。他今天去双芫就是为了找他——
17年前的1936年,跟随项英、陈毅在粤赣边区打游击的刘松山(原名),在一次反国民党清剿的战斗中被打散。后被国民党四处追捕。因为饥饿晕倒在安远双芫固营时,被固营乡绅朱恭炜救起并以远房亲戚的身份收留家中。刘松山见朱恭炜为人诚实敦厚,心地善良。于是便把自己是中央苏区被服厂裁剪师傅的真实身份如实相告。根据情况,为预防国民党政府的追捕。机智的朱恭炜果断地把他的名字“刘松山”改为“刘仲三”(安远北片的土话“刘松山”中的“松山”跟“刘仲三”中的“仲三”同音都读“chong,shan”)。不出所料,时隔不久,国民党政府就派几个乡丁,拿着写有“刘松山”字样的纸条找到了刘松山。刘松山按照朱恭炜的交待。对乡丁说:“我叫刘仲三”,不叫“刘松山”。并歪歪扭扭地写出“刘仲三”三个字。乡丁见状,面面相觑。这时,周围乡亲又纷纷过来证明他是叫“刘仲三”,是来投靠朱恭炜的远房亲戚。再加朱恭炜又在作保。所以,乡丁也认为这只是名字同音而已,于是便走了。一场劫难化险为夷。
从此,刘松山便在朱恭炜家住了下来,为便于掩护,朱恭炜买了架旧缝纫机让他在家做了裁缝。这一住就是近二年。直至1938年国共协议,将8省15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他才辞别保护和照顾了他近二年的固营乡亲和朱恭炜。经过千辛万苦最后终于找到了部队。为铭记朱恭炜的救命之恩,他将原名“刘松山”易为别名,而将“刘仲三”用作正名,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1953年12月,他被组织任命为安远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辞别安远的十多年,他始终没有忘记固营乡亲和朱恭炜。因此,他一上任,便安排好相关工作后,就择机奔赴双芫。
听了二个民兵的话,刘仲三心生疑惑:与朱恭炜相处近二年,他了解他。朱恭炜虽是个乡绅但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并且处事公正,乐于助人。接济和帮助了许多生活困难的乡梓,是个远近闻名的义绅,深受大家的敬重和信用。再之,他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敢冒着杀头的危险收留红军。怎么会是反革命呢?刘仲三感到其中必有原因。于是叫民兵将朱恭炜抬回双芫,说待他亲自调查后再作决定。
刘仲三来到双芫公社。听了公社领导汇报并看了有关材料后。立即深入群众进行调查并走访双方当事人。经过二天的详细了解。终于弄清了事情真相:原来,前年(1951年),邻村刘某仗着自己兄弟多,强行把本村村民赖某的油茶树全部砍了,然后种上了自家的毛竹。赖某跟他理论还被刘某打了一顿。邻里乡村都惧怕他,没有一个敢出来说句公道话。朱恭炜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主动陪村民赖某到公社和大队反映情况。公社党委根据事实依法对恃强凌弱的刘某进了惩处。所以刘某一直对朱恭炜怀恨在心。土改时,他为朱恭炜罗列了四条罪状上报公社:一,告他毕业于国民党学校“南昌政法学校”;二,告他有田地,经常请人做工,有剥削行为;三,告他国民党政府曾经委任过他官职(朱恭炜没有接受委任,更没上任);四,告他仗势欺人,仇视共产党。接到举报信后,公社党委偏听举报人一面之词,没有深入调查,加之当时的政治环境。所以就武断地判定朱恭炜为反革命。并作出立即押到县城进行公审处决的决定。
经过刘仲三对举报内容的一一调查佐证,公社党委承认对朱恭炜的处理过于草率。最后撒销了关于朱恭炜执行枪决的决定。




作者简介:朱顺泉(网名:白水),农民,江西安远人,喜文学,爱旅游。曾在省、地报刋发表过一些散文、诗歌、民间故事、杂论和游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