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清,安徽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浦东新区作协会员。发表作品屡次获奖。尤其擅长大散文创作。
散文
一封旅行五十年的感谢信
曾经,我们在同一片蓝天、同一所母校、享受同一种文化教育。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却享受不一样政治待遇。
1971年金秋时节的一天,11位出生于党员干部、革命军人、工人阶级、贫下中农、根红苗正的同学们展露出一张张红润自豪的笑脸、一双双晶莹智慧的眼神、在团支部书记张悦热情主持下,与会同学大脑里1000多亿脑神经细胞正在紧张思考着,是否把一位“头上有辫子,屁股有尾巴”的同学吸纳成为共青团团员?
在班主任王雪城老师“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春风化雨的谆谆引领下,出席会议的江梅、郭群、卓太和、张悦、万勤、龚兰萍、高惠珍、邓立瑾、褚垣、邓小云等同学各抒己见,最后举起了刚毅、温柔、团结的手,通过了这位同学入团申请。
根据王老师的提议、书写,留下了这张非常珍贵的“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初三(8)团支部合影。正因如此,在铁路系统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上山下乡、参加铁路工作、入党提干、由机关干部派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故乡担任一等车站党政领导,在“聪明睿智、守之以愚”的考验中,保持了清醒头脑,在人生旅途上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岁月匆匆,书信者难忘师恩与同学之情,这封旅行五十年的感谢信,如今通过互联网终于传递到大家手中。谢谢!
学生、同学:胡晶清
2021牛年国庆节
雍赓评论:
师恩难忘,国之大器
在老师的引导下,若干名学生共青团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通过了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入团的故事,折射了一个良心培养和发扬的过程,散文的特殊性就是一致通过。
显然,散文中的主人公碰到了一群好人,而这些感人的细节的出处,和培养他们的那个王老师分不开。尤其在特殊年代里面,一个老师和一群学生能够从长计议,能够想法一致,能共同担负起一份责任,表现出来的是睿智,是信心,是力量。
优良的和可以信赖的环境与人物,就是放在当下去衡量和实践,一个是少之又少,另一个是凤毛菱角。这样讲有两个理由,第一,善良和正直,需要长期培养和熏陶。第二,坚持和体现出来也需要正义的冲动力的支撑。
这两点的存在和实践,和当年的王老师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分不开。老师是国家的大器,是指担负的责任。师恩难忘是指作者的感恩,同时也向当年支持自己入团的同学们表示敬意。
散文作这样的描述的现实意义是,拥有良知的基础教育和指导实践,和培养个性及引导的独立思考能力,会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果没有当年老师和同学们的鼎力相助,也就没有作者后来事业上的发展。散文提供了两个思考点,一个是相互成就,另一个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其中,缘分固然重要,但机遇也不可忽视。人物、缘分、机遇,三者缺一不可。
202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