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永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叙永县融媒体中心
叙永县作家协会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叙永分公司
叙永融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大赛获奖作品
展 示

《坚守山村教育女党员》/雷定昌(四川泸州)
——记共产党员、叙永县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张顺兰
《在心中,你最鲜艳最明亮(组诗)》/袁传宝(江苏南京)
《难忘的电话》/王加月(江苏宝应)
《今夜我想写首诗》/吴小林(四川叙永)
《泸州民族团结赋》/王珣(女、彝族、四川叙永)
荐稿:大赛组委会
策划:李腾双(自由翱翔)
制版:李腾双
审稿:余远忠
终审:靳朝忠


雷定昌(四川泸州)
坚守山村教育女党员
——记共产党员、叙永县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张顺兰
共产党员张顺兰,毕生从事贫困山区偏僻农村小学教育工作,教书育人31年,练就一双“铁脚板”,行走山路8万余里。她热爱贫困山区教育工作的事迹广为流传,深受大山里的学生、家长和农民的赞美和敬重。我与张顺兰牵手走来47个春秋,岁月如歌,岁月流香。作为丈夫,我对她了如指掌,往事历历,难以忘怀。

创办“村小”
1965年秋,地处叙永县南部贫困山区的大树区落卜公社汇合大队,30多名学龄儿童无学可上。在汇合大队党支部书记张仁义的重视和带动下,租用三队邱家一间茅草房堂屋,收罗几张破桌子作课桌,搬来一些石头做坐凳,用门板漆成一张黑板,请来回乡知青张顺兰、熊均恒作教师,创办了叙永县南部山区第一所民办学校——大树区落卜公社汇合小学。学校首期招收一年级一个班新生14名,最大的13岁,最小的9岁。从此,大山深处茅草屋内,除听到风声雨声外,还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
这所小学创办的第二春,作为附近的大树“磺专校”学生的我,来到落卜公社汇合大队支农,与大队民办教师张顺兰初相识。那时我们青春年华,都只有20来岁。这年夏季,“文革”爆发。我了解到:处于大山深处的汇合小学,在张顺兰、熊均恒老师的努力下,排除外界干扰,坚守教学岗位,一直正常行课。三年后,学生增多,教师增加,在大队党支部的重视下,学校迁出茅草屋搬进大队的四间公房上课。张顺兰等几位老师,由生产队每天补助工分3分,开始了每月9元的工资。四年时间里,我对张顺兰老师有了逐步了解。

喜结良缘
1970年初,我支农期间的一位农民朋友做媒来了,对象正是张顺兰老师。我完全知道:张老师寄居大树场镇大哥家,每天教书往返10多里山间小路,放学后要上大岩口打猪草揹回家喂猪,要做家务、带侄儿侄女、批改作业、备课。节假日、寒暑假,还要到生产队做农活挣工分,忙里忙外不得闲。张老师是理家务、干农活的“好把式”、勤姑娘。我当即同意与张老师耍朋友。通过进一步交往,确立了恋爱关系。成家立业得有个“窝”,热恋中的我俩都没有单独住房,于是,决定自建房。我俩凑足500元钱,我到矿“军管会”申请到矿区“早阴岩”下的一块荒坡地,两人抬石头安地基,爬山涉水抬杉木、搬竹子、挑石灰、运瓦、揹谷草、扛桷板……,自备材料,请农民筑墙建房。经两年节假日、寒暑假的挥汗劳动,我俩在大树磺厂“石硷槽”荒坡上建起了一座50多平米的茅草、青瓦结合的新房。1973年春,我这个工厂里的宣传干事,与农村头的民办教师张顺兰喜结良缘,双双飞进自己筑就的“爱巢”,演绎出“工农并举”、“厂社结合”、“白于兴家”的动人故事。

呕心沥血
贫困山区“村小”民办教师,是相当辛苦的。大山里的小学校园教学设备简陋,教师工资待遇低,生活环境恶劣。民办教师实行“亦教亦农”,教书、农活两副重担一肩挑。妻子顺兰所在学校离家有六、七里山路,每天上午8点离家,9点上课。午休一个小时,下午继续上课。下午4点放学,回家已是5点过钟。她每周36节课,每天满满的6节课,一个人包班上多门课,或分科上几个班的课。学校遵循当地习俗,师生每天早晚在家吃饭,中午在校不吃饭。妻子顺兰放学回家,总是七手八脚忙个不停:做家务、带小孩,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常熬至深更半夜。星期天,她还要爬山涉水往返20多里路,一家一户搞家访。在家有时还要给邻居孩子讲解难题、辅导作业。
生孩子、哺乳,是已婚女教师必闯的难关。妻子顺兰身怀六甲,仍挺着大肚子每天爬山路到校上课。临盆不到一个月,她仍站在三尺讲台不挪位。她生两个孩子,幸好都在腊月寒假,没请过一天产假。大女儿哺乳期间,正遇“文革”后期工厂“弹性”上班,喂乳的妻子坚持不向区教办请产假,要我到她学校代课。我奉命在完成本职宣传工作的前提下,为产妇妻子“顶替”上课两个多月。小女儿哺乳期间,“文革”刚结束,工厂转入正轨,大女儿3岁多上了厂幼儿园,小女儿每月花10元钱请邻居丁婆婆带,才松了口气。两个女儿哺乳期间,顺兰每天早晨8点前喂足婴儿的奶水后离家去上课,中午我回家给婴儿喂“泸州肥儿粉”。下午4点学校放学,顺兰快步下山,刚走到对面山沟就听到家中婴儿的啼哭声。山脚胡伯娘高喊;“张老师,快点,屋头打‘雷’了!”她踢踢跘跘奔到家,开门进屋,放下书包,直奔卧室,急忙抱起饥饿的婴儿喂奶,止住了‘雷’声。有多次,下午站在讲台上的顺兰老师,专心讲课,奶水胀了流湿衣服,而锁在家中的婴儿正躺在床上哇哇大哭,急盼妈妈喂奶。有两次,她放学疾步奔家,见婴儿滚下了床,在冰冷的地上睡着了。她连忙抱起婴儿,拍睡喂奶,眼泪止不住流在小乖乖脸上。我常背揹大女儿,手抱小女儿,过“108梯”下厂部宣传科交通讯稿件。女工梁孃孃见状,站在屋门口招呼我:“雷叔叔,你咋个这样辛苦啊,又当爹又当妈。”我苦笑答道:“梁孃孃,她们妈妈上课去了,又没老人在身边,没有办法啊!”梁孃孃直摇头叹气。
顺兰为了当好学校负责人,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了全校400多个学生、班上50多个孩子,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到教学上。她常含着泪水对我说:“雷定昌,为担起山村学校的重担,为教好山里孩子,我没尽到当母亲的责任,对不起这个家,对不起两个女儿。辛苦你这个当爸爸的了。”我理解当民办学校负责人的劳累,理解当民办教师的艰辛,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支持她全力以赴投入教学工作,自觉把这个家长当好。
以妻子张顺兰为负责人(民办小学不称校长)的落卜镇汇合小学,经历了两次新建校园和整体搬迁。她带领全校师生义务投工投劳,搬运砖、瓦、木材、石灰、水泥等建筑材料,用超低的价格建起新校园。她到镇上、区上、县上八方奔走,积极争取到各级政府对学校资金的投入,购置了新设备,改变了新环境,扩大了办学规模。她风里来,雨里去,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雪,累弯了腰,脱了层皮,也没叫一声苦,喊一声累,可谓呕心沥血,一心扑到教学上。
后来,落卜镇汇合小学扩大了规模,办起了戴帽初中班,培养出几届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声名远扬。学校由民办转为公办,顺兰老师和同事们都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享受到应有的待遇。顺兰老师和学校老师们携手并肩,同心协力,走过了汇合小学风风雨雨45年,直到2010年并入落卜镇中心学校,才结束了这所山村学校辉煌的历程。

誉满讲坛
具有中师学历、小学一级教师职称,担任落卜镇汇合小学负责人的共产党员张顺兰,一根教鞭,勾勒人生春秋;滴滴汗珠,浇灌千顷桃李,在叙永县南部贫困山区从创办到退休坚守教育阵地31年,谱写出山村女教师的壮美诗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张顺兰老师身上精彩呈现,完美演绎。
作为学校负责人,张顺兰老师千方百计保证学校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三达标。叙永县南部山区的落卜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要保证做到入学率、巩固率绝非易事。为了让山村学龄孩子都能受教育,张老师爬山涉水几里、十几里,深入到苗、彝、回、汉农家一户户动员孩子们上学。为了让贫困户孩子能入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她连续几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多个贫困学生垫付学费,有的还不起,也就算了,扣自己的工资支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位苗族女学生新学期开学一周未到校报名,她立刻到十几里外的高家山搞家访,方知这位品学兼优的苗族女学生没钱交学费辍学了!张老师说:“我还有教书的工资,我爱人在工厂工资比我高,虽然拖了两个上学孩子,但还有点结余,你马上去上学,我决不能抛弃你这个优秀学生!你这一年的学费、书本费我全出了!”贫穷的苗族家长感动得流泪,说:“张老师,你真是好人啦!谢谢你救了我这个乖孩子!”张顺兰老师用实际行动,资助这位品学兼优的苗家贫穷女学生重返了校园。
每到冬天,山区气候特别寒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顺兰老师看到有的学生还打着赤脚,衣服穿得很单薄,就主动把自己两个女儿穿过的衣服、鞋袜送给他们穿,怕他们冷着、冻着,把他们视为自家的孩子。
1990年秋天,有一次天下大雨,学生小陶放学快到家的时候,不幸摔倒脚负了伤。小陶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只有婆孙两个留守在家。张顺兰老师路过看到,二话没说,揹起小陶冒大雨、踩泥泞,直往山下的大树硫铁矿职工医院跑。可职工医院外科医生不认识张顺兰老师和陶婆婆,又快下班了,不给农村孩子看病,让她们揹到乡卫生院去。张老师和陶婆婆苦苦哀求无效,正遇我闻讯赶到。医生方知是本矿雷书记的爱人揹农家学生来求医,慌忙认错,使受伤的学生得到了及时救治。此事经陶婆婆讲出,被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张顺兰老师作为先期的民办教师,后来的公办教师,30余年中教育、输送出合格的三代山村农家孩子读小学、进初中,不少学生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张老师”,成为山区农民敬重的称呼。因为,她创建、发展、壮大了山村学校;因为,她是优秀共产党员、叙永县劳动模范、叙永县优秀教师和叙永县人民代表;因为,她带领的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全镇年末统考中多次获教学质量优质奖,是落卜镇闻名的优秀学校。
从教31年后,妻子顺兰光荣退休了。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批终生从事山村教育的教师。2017年9月,妻子顺兰喜获中国教育部、中国人社部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颁奖词说:“您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满三十年,为我国乡村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特颁此证”。看到满面皱纹、白发苍苍的妻子顺兰,手捧国家“两部”《荣誉证书》,脸上写满了笑容,我也倍感欣慰。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是光荣而神圣的职业。我为有这样一位受到山区农民称赞、广大学生尊敬、国家表彰的共产党员教师妻子张顺兰而自豪!

袁传宝(江苏南京)
在心中,你最鲜艳最明亮(组诗)
1.扬帆起航
一艘画舫,停泊在南湖上,炽热的阳光点燃年轻的心房
十三颗心汇聚嘉兴的湖船,他们要冲破沉夜的黑暗
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让她熠熠闪光,照亮东方
杨柳依依,流水潺潺,七月的江南心驰神往
南湖上,游客来来往往,闲听侬侬吴语,欣赏旖旎风光
他们不知晓,革命的风雷已然轰响
镰刀斧头的鲜红旗帜,在他们身旁的画舫中低吟浅唱
这艘承载着四亿五千万同胞的希望之舟
在帝国主义的隆隆炮声中,在军阀割据的战火纷飞中
在日寇铁蹄的疯狂践踏中,艰难启航,奋力扬帆

2.星星之火
燎原的星火在漆黑的夜里点点闪光
每一次桨声都传来民众呼应的回响
每一场浪涛都荡漾着民族搏击风雨的波澜
每一步前行都有东方巨人般坚定的方向
多少个白昼,炮火连天,面目狰狞的对手要将神圣的摇篮掀翻
多少个黑夜,天昏地暗,暴风骤雨要将希望的火把灭殇
红船一路高歌,劈波斩浪
和风春暖的日子,她信心满满,惊涛骇浪的时刻,她不失希望
十三人划桨,千万人推波助澜,二十八年的奋进
中华民族的命运力挽狂澜,驶出深渊,迎接朝阳

3.红旗冉冉
再一个二十八年,社会主义之歌在东方高唱
又一个二十八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坚毅吹响
如今,红船依旧熠熠闪光
过小溪,穿山涧,渡黄河,越长江,出东海,向大洋
更多的红船在世界之海贯穿,崭新的中国崛起于亚洲之畔
看,阳光下的世界东方,艘艘红船扬帆起航
满载着古老中华的年轻希望,向世界发出富强与和平的畅想

4.薪火相传
一艘艘红船,驶出百年海港,迎朝阳,沐春风
旗帜冉冉,人心飞扬,奏响民族复兴的雄壮
在长江,在黄河,在长城,在昆仑
歌声嘹亮,薪火相传
在蓝天下织成一条条腾飞巨龙,翱翔于世界的东方
红船,我们的红船
中国的希望,民族复兴的翅膀
在心中,在梦中
你最鲜艳最美丽,也最明亮

王加月(江苏宝应)
难忘的电话
弹指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艰辛而又辉煌的100年,回眸党所经历的峥嵘岁月和百年风云,感慨与感恩并存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下,叙永百姓的生活水平如同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正与祖国展翅高飞、飞向富裕生活、踏进小康社会,而通讯事业的发展就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举证。

老家在叙永的阿春,是我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几乎是无话不说,我们经常在一起谈生活、谈理想,谈谈过去的事情。打开记忆的闸门,今年45岁的阿春把千言万语汇聚成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阿春依稀地记得,叙永的农村从开始的“带口信”到电话BP机,再到砖头一样的“大哥大”,现如今的手机可以说是轻便又时尚,而且功能十分强大,视频聊天、网上购物、微信支付......可以说大家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了。阿春说,记得小时候他最初见到的电话是村委会的手摇式电话,放学后孩子们趴在窗户边上,充满好奇地看着屋子里面的干部打电话,一会儿大喊、一会儿大笑,仅凭一根线就能通话,就像面对面说话一样,真是太神奇了。

后来,电话在逐步改进,继手摇式电话之后,直拨电话诞生了,闲暇时阿春就在想入非非了:我家如果有部电话那该多好啊!那样就方便了。
梦想终究是实现了,那一年的春天,阿春的父亲做小生意赚了点钱,为了做生意方便,就在家里装了部电话,也是他们村里的第一部电话。在那个时候的叙永农村,对于乡亲们来说,电话绝对是个稀罕物,看都很少看过,更不要说打过电话了。前来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纷纷争抢着观望那部红色的、精巧的电话,小心翼翼地轮流摸摸,羡慕不已、赞不绝口。阿春的母亲说,大家以后有什么事就来打这个电话吧,方便、快捷!不需要写信了,也不需要“带口信”了,于是,阿春家的电话就成了村里的“公话”。

其实,前来打电话的人几乎没有,接电话的占多数,打电话需要钱、而且很贵。后来,党的政策好了,改革开放也在不断深入,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纷纷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改善生活。阿春家的电话号码以书信的方式,传遍了全国各地,叫人接电话、等听电话成了他们家小院一道靓丽的风景,接到通知的人在等,没接到通知的也在等,因为他们都迫切想知道家人在外面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乡亲们围坐在小院里,有说有笑地谈论着,谈论的话题很多,而最多的是各自的子女,有充满骄傲的眼神,有布满沮丧的脸庞,大家总会随之奉承或者安慰几句,这样一来大家的心里会好受一点,气氛更融洽起来。
放暑假回家的阿春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通讯员,一有电话来,母亲就会吩咐阿春跑西头跑东头地叫人来接听。前来接电话的人,往往会带点家里种的韭菜、南瓜之类的东西给阿春家,借此当作谢礼。而阿春的母亲也并非贪图小便宜之人,往往会拿家里的东西一一回赠,看着他们相互推让的情景,让阿春感慨万千:一部电话不仅给乡亲们带来了方便,还能增进邻里的友好关系,真好。

一天下午阿春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故事书,接了个电话的母亲让阿春叫村西头的张大爷来等电话,说是他远在外地打工的三儿子打来的,阿春很不乐意,坚决不肯去,正看着书呢!而且天又那么炎热。母亲迟疑了片刻,最后只好自己跑了一趟。不一会儿工夫,张大爷跟着阿春母亲后面来了,在等电话来的过程中,阿春母亲给张大爷端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跑进屋里找来支香烟敬给张大爷。张大爷满脸的疑虑,似乎还有点不太自在的样子,他犹豫着接过香烟,手明显有点颤抖,阿春就好奇地在想:张大爷应该是对母亲的热情不知所措吧?即便如此也不至于这样啊!

接完电话的张大爷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阿春母亲忙摆摆手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接个电话吗?您不必放在心上,以后尽管叫你家老三打来,我保证及时将您喊到。”张大爷走后,阿春母亲开心了好一阵子,还哼唱起了黄梅戏,阿春有点莫名其妙了。
阿春问母亲为什么如此高兴?母亲乐呵呵地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前一阵子,张大爷跟阿春家为了点琐碎小事大吵了一架,后来两家人碰了面也不理睬,当然,阿春父母对张大爷一家人更是视而不见。多亏了那天张大爷的儿子来电话,他才硬着头皮来阿春家的。阿春母亲又说:“张大爷肯来接听电话、肯抽我家的香烟,说明他心中的气已经消的差不多了,大家都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弄得老死不相往来,也没这个必要。”阿春觉得母亲说的颇有道理。
一部小小的电话,传播的不仅仅是意味深长的乡音,还有亲人之间的无限牵挂,它更能筑起一道坚实的和谐之墙,让更多的情感拉得更近、走得更远。
阿春所说的关于电话的故事真实可信,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里,电话会如此珍贵已经不足为奇了,不过可喜的是,如今叙永农村的生活水平逐步向着小康迈进,经济也迅猛发展,等电话的历史已经不复存在,电话、手机已经是再平常不过了,几乎家家有电话、人人有手机,这些巨变都离不开党的建设,是党的正确指引,才会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相信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之后,叙永百姓的生活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然而那段情感交融的等待,至今阿春仍然是记忆犹新。


吴小林(四川叙永)
今夜我想写首诗
大片的雪花接近民俗
火树银花装点着大街小巷
沐浴在缤纷的世界
我突然想写首诗
在祖国的版图上针尖那么小
川南边垂小镇
我的家乡是一粒沙子的闪烁
在记忆的起点就知道一个故事
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命运的故事

石箱子。是我家乡小村庄
乌蒙山下一片红沙土
一九三五年二月三日至五日
连续三全昼夜
中共中央军委会在这里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
由此改变了中国命运
确立了毛泽东主席的军政地位
也确定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毛泽东主席率领工农红军四渡赤水
彻底粉碎了因民党的围追堵截
八十多年过去了
那盏马灯像星星还在闪耀着
是火种在祖国大地燃烧
祖国曾因贫血而软弱倍受欺凌
瘦弱的身体与列强抗衡
与自然灾害抗争
一颗螺钉
或螺帽的不屈不挠
凝聚着每一个中国人富强的梦想
一粒粮食呐喊正义与和平
没有回声的世界如死亡谷的沉寂
而一个的民族的信仰
不屈不挠努力奋斗的中国人民
以勤劳的双手,惊人的智慧
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以坚韧不拨的精神向世界宣言
中华崛起中华腾飞

抗美援朝,中越战争
我们用热血和钢枪捍卫着祖国的尊严
血与火的考验证实了
只有共产党的领导
才能保证中国寸土不丢
才能让中国甩掉贫穷落后
收复香港澳门洗清了百年屈辱
二零零八年大地震
党和人民心连心
战胜了逆天大灾难
站在世界之林喊出脱贫奔小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一带一路的强音让世界瞩目
山河统一的最强音
震荡环宇

精准扶贫让每一个村庄燃烧着梦想
万众一心拒绝贫穷直奔小康
全球疫情再次证明了党的英明
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齐努力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
使国家减少了损失
让人民免受了更大的灾难
都说瑞雪兆丰年
春风已过万重山
祖国,你的孩子们喜气洋洋
而今夜我想写首诗
写温暖而充满激情的世界
像孩子们在母亲怀抱数星星

王珣(女、彝、四川叙永)
泸州民族团结赋
时维辛丑三月,序属季春。政通人和,万物生长;民族团结开新局,五湖四海心向党。川南泸州,党旗高高飘扬;神州大地,各族奋发图强。特作此篇,敬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西南形胜,川渝滇黔结合。长江沱江赤水河,流经全境;水路陆路大道,纵贯四方。盐帮船只竞发,茶马古道铃响。物华天宝,煤气硫铁铜金富矿,荔枝老窖郎酒飘香;人杰地灵,吉甫董允奢香千古,文灿佘英傅钟流芳。北有诸葛驻兵忠山,南有红军四渡赤水;明玉蟾摩崖造像,清永宁春秋祠堂。边陲关隘,烟柳画桥;商贾云集,名人荟萃,泸州自古繁华。

蚩尤九黎旧部,三苗部落新盟;旄牛缴外原地,六祖分封扩张。夏商梁州,周秦巴郡;汉武雄才,分巴割蜀犍为郡,西夷经略。偏居西南,《史记》谓西南夷。相如首通,彝部内附;诸葛南征,恒部臣服。元嘉草草,三苗迁入汉中,扯勒则溪六处。隋川郡辖,川黔僚国。唐泸叙昌盛,《茶经》录制茶。元和羁縻蔺州,苗民彝部合盟。宋泸南安抚司,管三郡事宜;彝族朝贡马匹,三苗迁入古叙。元军入蜀破泸,设西南总管府;苗九溪十八洞,彝族水西奢节;永宁宣抚司,扯勒宣抚使。明拔擢秩正三品,永宁宣抚使司;终朝十二宣抚使,扯勒奢氏受命。洪武八年,宣抚司女奢香,适贵州宣慰使;霭翠病逝,奢香袭使。明经川黔伐云,香助平乱;卷群走马七千,辱香马烨被斩。躬倡文明,迎儒办学;子入京师太学,太祖赐三品。勘山通道,南通湖广;北过草塘,西经威宁;全程千里,龙场九驿。鬼国山河改,黄华驿路存,三巴路通。奢香病逝,太祖诰封;斯人已逝,遗风长存。市府治所城西,奢香雕像瞻仰。清初西北回民迁叙,雍正七年改土归流;则徐部下回族参将,叙永呈忠屡立战功;彝族安氏五诗人,健光达父入同盟。民国同拥共和,团首团练,蔡锷送匾。彝健光受中山命,护法指挥疆场功。红军四渡赤水,苗民昼夜导送;中央抵达石厢子,彝苗相迎庆新年。纵观旧时王朝更替,多有战火硝烟。苗族先民多徙,彝族支系屡迁,散居十万古叙;或居半山崖顶,或居顺河谷地。巍巍娄山,天堑横断雾列;浩浩三江,流经四野八荒;道路崎岖,土壤贫瘠。然则各族同胞守望相助,手足相亲;披荆斩棘,坚韧勇毅,生生不息。

伟甚至哉,中国共产党成立,太阳照耀东方;幸甚至哉,共产党领导人民,各族翻身平等。专署代表,升级提档;中央接见,各族荣光。人大代表人民选,各族儿女勇担当。医疗卫生改善,教育师资提高。民族初中开设,文化素质提高。大学专项奖励,各类人才培养。民族乡设立,政策待遇落实。耀邦书记视察叙永,大纳路东西贯通。安居工程,住房改善。民族节目,屡获大奖;踩山唢呐,非遗名录。各届领导奔波办公,各族同胞感沐党恩。
同风雨同砥砺同前行,新时代新气象新成就。国贫古叙奋起直追,民族事业长足发展,世居民族同步奔康;区县条件优渥,城市服务完善,来往各族交流交融。村寨美丽宜居,产品市场青睐。河谷万亩花海,享誉滇黔。彝苗节庆欢歌笑语,八方来客忘返流连。高速公路出川通海,云龙机场区域中枢。自贸高新,数据医疗物流。脱贫摘帽, 振兴未艾方兴。待遇县,民族乡,村村通路;贫困户,危房户,户户新居。四川示范县,全国模范集体。各族儿女不懈于内,夙兴夜寐;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在公为公。运筹帷幄有度,陟罚臧否平明。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假以时日,全省经济副中心必成。
100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100年日新月异,成就非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百年复兴,宏图伟业,东西南北多英豪;民族团结,任重道远,各族儿女齐奋斗。共建各族美好家园,共创泸州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