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进北海公园(4)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进北海公园之四
我们今天继续昨天的话题,即继续探寻北海公园的历史沿革。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时间到了1368年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就在这一年,大将徐达进占大都,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弃城北逃,于是,大都城改称“北平”。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他侄儿手里夺取了帝位,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平,再后来又将北平的名字改为北京。
我们还从有关资料中获悉,明朝在元朝的基础上,对北海又加以扩充修葺,基本上还是元朝的格局不变。
时间到了明宣朱瞻基宣德年间,也就是1426年—1435年,又将“万岁山”的修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并在圆坻,也就是今天的团城上修复了仪天殿。在圆坻面的小岛上建了犀山台圆殿。

北海公园
据介绍,当时为了方便交通,在北海的东部拆桥填土,将团城和犀山台与陆地相连接。时间到了明天顺二年,也就是1458年的时候,在北海北岸创建了“太素殿”。由于用锡做材料,称为“锡殿”,也叫“避暑凉殿”。据史料记载,为了修建此殿,共役使工匠三千余人,花费白银二十万两。不仅如此,在东岸还建起了“凝和殿”,在西岸建了“迎翠殿”。
与此同时,还改团城西缅的吊桥为石桥,并在新开挖的南海的赢台上建了”昭和殿“等许多建筑。
时间到了明万历七年,也就是1579年的时候,“万岁山”上的广寒殿遭遇坍毁。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当清朝建都北京以后,崇信佛教的清世祖福临,于1651年,根据西藏喇嘛恼木汗的请求,在广寒殿的废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也就是现在的永安寺。因为岛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为“白塔山”了。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也就是1741—1771年的时候,对北海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后连续施工达三十年之久。不仅建起了许多亭、台,还建起了殿、阁等。
另据介绍,清乾隆自谓”园林之乐,不能忘怀”,于是把江南园林的精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引进了皇家宫苑。如北海的静心斋、画舫斋、濠濮间等“园中之园”就是在此期间先后建成的。据有关资料介绍,今天的北海,基本上保持了当时的轮廊和规模。
时间到了晚清时期,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也就是1885年—1888年,那拉氏(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修“三海”,对北海的古建筑进行了一定规模的修葺。其中包括在西岸和北岸沿湖一带铺设了小铁轨,在静心斋前修建了小火车站,慈禧经常乘小火车来园游宴。
时间到了清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北海也遭到了践踏和破坏。万佛楼的一万个金佛被洗劫一空,许多珍贵文物遭到了疯狂的抢掠和破坏。琉璃阁上至今还留着侵略者的弹迹。这些无疑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历史见证。对此,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我们不妨再简要回顾一下,如前所述,北海公园是我国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不仅如此,北海的历史和北京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初北海这里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迁后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待续)。
(注:所有北京之行的参考资料、引用等均在最后章节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