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进北京卧佛寺(3)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进北京卧佛寺之三
我们知道,卧佛寺也称十方普觉寺,在其初建时,并没有现在的规模大。据有关资料介绍和专家考证,当时似乎只有中路山门殿至卧佛殿这一部分,东西两路院和中路院后的藏经楼都是后扩建的,这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四期上有所介绍,或者说我们可以此为佐证。
我们还原一下历史。据相关资料介绍,元朝是该卧佛寺发展史上的转折,从英宗硕德八剌起,连续四代皇帝对它都进行过扩建,其工期历时十年之久,耗银五百万两。
我们注意到,时间到了延佑七年,也就是1320年的9月,英宗建寿安山寺,给钞千万贯。至治元年,也就是1321年的正月,以寿安山造佛寺,置库掌财帛。到了3月的时候,益寿安山造寺役军。12月,冶铜50万斤作寿安佛像。第二年的8月,增寿安山寺役卒七千人。这些在《元史·英宗纪》中均有记载。换言之,这也可为之提供佐证。

卧佛寺一部分
再说时间到了泰定元年,也就是1324年的2月,泰定帝修西番佛事于寿安山寺,三年乃罢。此在《元史·泰定帝纪》中有记载,也可以说以此为佐证。
时间到了天历元年,也就是1328年,文宗立寿安山规运提点所;3年后,改昭孝营缮司。此在《元史·文宗纪》中有相关记载。
到了至顺二年,也就是1331年正月的时候,文宗又以寿安山英宗所建寺未成,命萨勒迪等总督其工没;以晋邸部民刘元良等二万四千余户隶寿安山大昭孝寺为永业户。上述相关情况,在《元史·文宗纪》中均有记载。
时间到了明朝,据说曾五次翻修、六次接驾,是该寺的全盛时期。
第一次是宣德末至正统初,高僧广霖募诸中贵重修,这在《宛署杂记》(卷十九)中均有记载。
第二次是正统八年,也就是1443年后,英宗鼎新修建,赐名“寿安禅林”,并颁《大藏经》一部置诸佛殿。
第三次是成化十八年,也就是1482年时,宪宗敕建寿安寺如来宝塔。
第四次是嘉靖三十五年,也就是1556年的时候,进行重修。
第五次则是万历十四年,也就是1586年,神宗出内帑重修,又赐《大藏经》及锦被等物。
有关资料中介绍说,这几次翻修中,规模最大的应推宪宗建如来宝塔了。此塔高六丈九尺,阔五丈四尺,深三丈五尺,顶覆相轮,檐悬宝铎,四周丹垩绘饰,塑菩萨神天之像。塔内藏有舍利,塔外建有左右二殿,各高二丈四尺。
另据介绍,宪宗不但出重金建塔,而且还将香山乡民人谢真等户内地五顷二十五亩,赐予寿安寺如来宝塔供奉香火。
另据介绍,《宛署杂记》、《日下旧闻考》等书中均有记载,明代英宗、宪宗、武宗、世宗、神宗五个皇帝,都曾驾临该寺,其中神宗朱翊钧还去了两次。
时间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那时社会比较动荡,卧佛寺即十方普觉寺亦冷落了一段时间。直到清雍正时期,怡亲王允祥舍资葺治,卧佛寺即十方普觉寺才重复兴起来。据介绍,允祥这次修建,工期一直延续到乾隆初年。
上述相关历史沿革,均有有关史料作为佐证。
(注:所有北京之行的参考资料、引用等均在最后章节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