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诵者简介

回忆父亲
作者、朗诵、图片:聽琴

又快到父亲的忌日了,每年的这一天,我们兄弟姐妹都要聚在一起,带一些父亲爱吃的点心水果,再包些饺子来祭奠父亲。今年已86岁的大哥总是早早的就到了,等着他的弟弟妹妹们,来一起给父亲磕几个头。
如今,父亲离开我们逝去已经47年了,悲痛已逐渐淡化,而思念却愈加浓厚。父亲的慈祥温和,父亲的朴实勤劳,父亲的隐忍坚强,父亲的伟岸高大,父亲身上所有的优秀品质,已经深深地刻在我们心里,成为我们人生的坐标。
父亲敢于在大风大浪中拼搏,是我们心中的勇士。
父亲的祖籍是河北省霸县,祖上几代以捕鱼为生。解放前,为了维持生计,父亲随祖父驾着小船来到渤海湾边,每年的春夏秋季就在蓟运河里捕捞鱼虾,换些粮食蔬菜维持生活,到了冬天就租个房子在这里过冬。
解放后,父亲连人带船一起加入了渔业生产合作社,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后来买了房子,全家人就在渤海湾边定居下来。
由于父亲有一手熟练的驾船捕捞技术,生产队聘用他当了船长,父亲驾上了生产队的大船,凭着他的勤劳智慧和辛苦付出,带领他的船员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负责的渔船经常是生产队里高产高收的典范。

小时候,我们最盼望的就是父亲出海几天后满载而归返航回家,他往往都是忙完了船上的活计后半夜才到家。父亲每次都会带来一个小筐,里面装满欢蹦乱跳的鱼虾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家政策是允许渔民分得自留鱼的)
我们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趴在枕头上托着下巴,望着父亲那被风浪雕琢的古铜色的脸,吵着让父亲讲那海上有趣的故事。当父亲绘声绘色的讲着,他们迎着朝阳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追逐着鱼群,捕捞的鱼虾装满仓的时候,他那英俊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有时候赶上大哥也从海上收河回家,这父子俩凑在一起可就热闹了。有一次父亲问大哥:“前天那场大风来的又急又猛,根本就回不来,我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收到附近的“羊角沟”,(那是渤海边上可以避风的一个小渔村)好悬哪!你们在哪啦?”大哥回答:“那场大风真是太厉害了,眼看着那些小船倒跤(翻船)了,太惊险了!我们也是费了好大的劲,才收到“滥泥”了(一个避风的浅水滩)”。只见他俩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转舵”、“划戗”、“抛锚”、“落棚”等一系列操船的术语,听着他们大声地讲着与那场风浪紧张搏斗,终于转危为安的经历,父亲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同时,我们也愈发感到这些美味海鲜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
父亲是与疾病抗争的强者,是我们心中的楷模。

上世纪六十年代,渔业生产队主要的劳动工具还是木制的帆船,造船修船都是渔民们自己完成。每年冬季生产队都要修补渔船,以保证来年出海作业的安全。父亲不仅有着丰富的海上捕捞作业的经验,还是造船修船的行家里手。记得那年我上初中,寒冬腊月,还差几个月就年满60岁可以退休的父亲,在负责修船的工地突发脑梗,中风倒下了……那个年代缺医少药,又逢内乱,虽然到处求医问药,父亲的病还是未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只见父亲瘫痪在床,神志不清,动弹不得,吃不下饭喝不进水,喂进去的食物又顺着嘴角流了出来,全家人焦急万分。有好心的亲朋送来了“苏合丸”和“安宫牛黄丸”,说是有人从香港带回来的,记得还有当地的老中医配制的一种大药丸。像是有神灵护佑似的,父亲服了这些药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父亲病情的逐渐好转,除了服用中药外,更重要的是他顽强的毅力和与病魔搏斗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慢慢的父亲可以下床了,但是左半身还是不听使唤,他用右手拄着拐杖拖着病体不停的练习走路,顽强的与疾病抗争着。在我们印象中父亲的左半身一直未能康复,但是他用右半身支起了他60岁以后的人生。当他不再用人搀扶能自己拄着拐杖走路时,可就闲不下来了,他用一只手帮助母亲生炉火、拖煤饼、扫院子……,他完全不像是一个患半身不遂的老年病人,只要是他能干的家务活,他都干的井井有条。更令人感动的是父亲还拖着病体帮助生产队磨鱼钩。那是当年的一种捕鱼工具,后来随着渔业机械化的发展逐渐被淘汰。这种工具是在绳子上拴上七八厘米长的铁弯钩和鱼漂,下到海里鱼漂浮起来鱼钩垂到水里,鱼经过时只要上钩绝对跑不掉,而且钓上来的全是大鱼。鱼钩用过一次后,有的被上钩的鱼挣扎咬弯了,有的沾了海水生锈了,需要整理打磨。用过的鱼钩被一环一环的穿在一根竹竿上,进行整理和打磨以后才能再用。这样的一杆钩有一千个左右的鱼钩和鱼漂,下到海里足有百米远。父亲主动提出要为生产队整理打磨鱼钩,当年十几岁的我出于好奇还跟父亲学着磨过这种钩呢。这可不是容易干的活, 要在一薄一厚两块青石上把每个铁钩的四个面磨光磨尖磨锋利了才好用,每个手指都要戴上胶皮指套,不然一会儿就把手指磨破了。现在想想这种工具也太落后了。那时,父亲用一只手一天打磨一整杆一千个鱼钩,一点儿也不比健康人落后。我们不让他干他非要干,说干着活心里高兴。我们知道,他是在通过劳动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生产队还在总结会上表扬了父亲身残不怠的奉献精神。

父亲热爱生活,他做的美食至今都是我们美好的回味。
父亲可真是个能人,他不仅工作样样优秀,还做得一手好吃的美食。父亲在生病前能出海时,他船上的船员们最爱吃他做的鱼肉馅儿饺子,只见他熟练的剥掉鱼刺刮去鱼皮,剁成鱼绒拌好调料,他亲自包的薄皮大馅儿的鱼肉饺子,总是被船员们赞不绝口。
回到家时,他还给我们做他拿手的羊肉馅儿饺子,他调的肉馅软软的别人都包不好,只有他包的又快又好皮薄馅儿大,咬一口满嘴流油,几十年过去了,至今想起来仍回味无穷。逢年过节父亲还自己擀面条,那面里加了盐,和的好硬啊,只有他才擀得动,那擀得长长的切的匀匀的面条,下到锅里从不乱汤,加上酱卤吃上一碗,又筋道又美味,久久忘不掉。还有父亲酱的猪头肉肥而不腻,炖的大鲁鱼满屋飘香……

父亲啊,您把生活中的所有美好留给了我们,也使您的子孙后代们更加无比的热爱生活。
父亲的隐忍坚强,是我们终生享用的精神食粮。
1974年是我们全家的灾难之年,母亲因患心脏病于5月27日去世了,全家人悲痛欲绝。那年,我已经上班,弟弟还在读高中,哥哥姐姐们都已结婚成家。父亲把悲痛埋在心底,默默地承担起全部家务。当我和弟弟下班放学回到家里,看到桌子上香喷喷的饭菜不禁惊呆了:“爸,您只有一只能动的手啊,您是怎么做到的呀?”父亲拿出了他的“神器”,一个用粗铁丝编制的大夹子,可以一只手用夹子把锅从火炉上稳稳的端上端下,我又问:“那玉米面饼也得两只手才能做呀!”父亲拿出面盆给我们做示范,原来,他用一只手把面和好后攥成面团,在盆边上拍扁,拿不起来就掰一半立在锅屉上蒸熟,所以,面饼只有小半个手掌大。那年,父亲已经66岁了,吃着父亲做的饭菜,望着父亲逐渐苍老的面容和他拄着拐杖也始终不弯的挺直的腰背,我的心在流泪。
那年7月,老家又传来噩耗,比父亲还小几岁的姑姑因病去世了,父亲再也经受不住这接连失去亲人的打击,他病倒了。我们带父亲到市里最有权威的大医院,托人找最好的医生,但检查结果告诉我们,父亲患了癌症已是晚期,我们顿感天塌了下来,可是谁又有回天之力呢!
1974年10月28日农历九月十四,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临终前他拉着我和弟弟的手像是有话要说,但已说不出来。我知道,他还是最惦记我俩,因为我还没有成家,弟弟还未成年……

我们的父母一生养育了八个儿女,虽然我们兄弟姐妹没有大的建树,但也都活的坦然。如今,父亲的后代已繁衍了100多人,已经有了第五代子孙,全家人和睦幸福。每当家族里有晚辈结婚生子,老人寿宴或金婚纪念日,上百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父亲啊,在天有灵的您一定看得见,您的后代们生活的如此幸福!
父亲啊,您虽一生平凡,但是,您的优良品质,您树立的朴素家风,却是我们家族兴旺的不朽根基!

2021年10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