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诗《匡峰秋韵》
匡峰观日出
文/吴和声
一条昂首的蟒,
我们骑在蟒背上,
东一扭 西一扭地,
向前!向前!
怱见东方喷出霞光万丈!
不一会,
更似有人,
托起了一个巨大火轮!
光茫四射!
照亮了整个东方!
匡峰
文/吴和声
耸着,
是天柱!
卧着是苍鳌!
仰视,
云飞雾绕,
犹如巨蟒昂首凌空,
穿越时光
傲然屹立在中华的大地上!
那一道道山脊,
挺起的是民族的尊严!
横躺侧卧,
又是铺开的长笺,
任凭人们梳理,
看!
无一寸土地不留有勤劳的足迹!
看!
无一角落不书写着民族奋斗的恢弘篇章!
匡山峰麓的每一寸岩土,
崖壁、涧底的每一滴的涓流,
都在叙说传奇历史!
都在叙说龙人的骄傲!
匡山追日
文/李 青
在匡山看到日出
已是那云层上火红的圆盘
燃烧着秋天的每一片红叶
这从树梢升起的红日
像是迟到的嘉宾
拉开故事的帷幕
澎湃的松涛是欢迎词
找寻生命的原点
抚摸从流云跌落的星光
松针穿起昨天和今天
奔月的嫦娥,在苦斋凝眸
后羿从1.3亿年前赶来
木鱼声,折断了
那枝孤独的长箭
排律-读李青《匡山追日》有感:
文/吴和声
久慕匡峰喜梦圆,凝眸圣火耀东边。
霞光四射千枫烨,旭照通明万象妍。
且见苍松齐拊手,欣随玉女竞飞笺。
谁拉故事红帷幕,更叙嫦娥后羿缘。
熟煮星光藏碧落,谁堪折箭逼遥天。
双同村.
文/王云
觥筹交错后,黑夜便背起灯笼一个个往双同走来
红花 红烛 红火把 红宝石 红石榴 红玛瑙......
如同一个个盖着红盖头
待出嫁少女
她们领着嫁妆
酸枣糕 竹笋干 蜂蜜糖......
形成双同山角下
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她们风吹不倒
雨淋不败
霜冻不枯
怀揣着梦想
紧紧的看护着
乡里的一草一木
五更
匡山一轮红日
冉冉升起
火光冲天
那便是她们组成的
一个团队
沐浴着双同村万物
卜算子-读王云《双桐村》有感二阙
文/吴和声
笔友聚双桐,换盏推杯好。放眼长天夜幕临,更看灯红曜。
孰道僻山村,不逊都城俏。满是蜂糖嫩笋香,最爱糕酸枣。
夜宿更舒心,早起匡峰步。旸谷红轮日日升。胜引人无数。
百嶂绿堆银,千涧成金库。策使三农旅业兴,屈指匡山富
匡山之巅看日出
文/曾继强
沿着这着意雕凿的山的皱纹,
蜿蜒曲折向上,
小车前的两束灯光,
穿透了黎明前的黑暗,
目标——匡山之巅。
在“苦斋山庄”前下车的我们,
就象是在巨人的肩头上,
再沿着这肩头上留下的脉络,
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站上了这巨人的头顶。
望着前方的云海和这海中的鹅卵石般的小岛,
目光前方一览无余,
直接挂着绯红帏幔的东方的天边,
隆重的迎接尊者到来。
来了,从云海和延绵不断的海岛的下面,
悄悄的冉冉升起,
金光灿烂,退去黒暗,
在清凉的晨风中,
感到了暖意。
天,亮了,
地,亮了,
万物沐浴在阳光之下,
让见不得阳光的人都遁去了!
排律-读曾继强《匡山之巅看日出》有感:
文/吴和声
苦斋庵里问何年,皱径羊肠逼向乾。
两束灯光驱黑暗,一行跚步上峰巅。
倾心挂幔祈宾到,着意迎尊逐梦圆。
俯瞰群山犹列岛,仰瞻银汉似臻璇。
霞从暘谷悠悠起,旭自青龙赫赫然。
灿烂金光凭曙日,温馨暖意倚东缘。
三更透亮惟悬月,百里通明是亮天。
昊照千魔无遁处,亲阳万物更娇妍。
匡山看松庵
——给刘基
文/李观助
推开虚掩的门
裸身在菩萨眼神里
四贤征战并没回
真想问问 出谋安帮剑指谁
《苦斋记》带上没有
刘基案卷里写有天下苍生吗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是否已化身为身旁的女诗人和与那群看日出粉红女郎
门外松涛声阵阵
闻听松针坠落
她与风串起一段段历史画卷
唐宗宋祖 还有那百年屈辱史
1921年曾现身南湖红船上
不知道什么时候
改用太阳列车把江山运抵
960万平方公里面积与470万公里领海的人民手中。
读李观助《匡山看松庵》有感:
文/吴和声
门轻掩闭去何因,久入风云苦战频。
草舍挑灯书案卷,崖端掐指论凡尘。
时逢一路佳才女,可是千妃美化身。
石径凌穹谁不倦,苕亭卧嶂顿犹醇。
松涛阵阵齐声唤,涧水淙淙应世恂。
史上贤才披画卷,于今俊士旺精神。
太阳专列南湖启,山海终归华夏人。
在匡山之巅
文/谢荣华
这已达视界内
高得不能再高的位置了
流岚在身前身侧翻滚
足板拍击过的山梁
藏匿得很深
只剩下几个山包静默
静默成谁也不搭理谁的荒岛
孤独地漂浮
"听松庵"空负其名
不慎长在花岗岩中的松树
一棵棵歪歪扭扭地冒油脂
张牙舞爪地
跟寒风一样贫病交集
一一哪来的松涛供你聆听?
"苦斋"那边已无房舍
木柱子的窠臼历久弥新
仿佛伊人对天挽唱: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喑故园。"
不是说
你能知生前身后五百年么
算无遗算的刘伯温先师呀!
你怎么能忘却了
"薄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训?
读谢荣华《在匡山之巅》有感:
文/吴和声
凝眸界内立峰巅,雾绕岚游在眼前。
莫道云庵空有誉,奇观柏树直参天。
欣豋屺顶由君览,更盼松涛伴尔眠。
佛对长穹频挽唱,风摇细雨喑垂涎。
苦斋碑畔寻房舍,峻石崖端觅婉婵。
五百春前曾掐指,千秋岁后与何缘。
河山处处皆王土,孰不镌铭古训嫣。
匡山看松庵
——给刘基
文/ 徐明友
章溢的草庵还在,松还在,“苦斋记”也在
只是
已长入石中
听雨,听松,听自己
当松涛,隔断了山外乱世的烟尘
大明二百七十六年江山
止于一棵歪脖树
英雄莫问出处
棋子飞落间,剑气奔涌……
今天,手摸着粗糙的碑文
也许匡山,仍在
等你归来
等你松荫下抚琴一曲。四贤环坐,风云际会
你们谈论的
还是百姓苍生
七律-读徐明友《匡山看松庵》有感:
文/吴和声
草庵犹在问天庚,乱界烟尘出俊英。
手触碑文知历苦,心盈剑气仰公卿。
松杉树下琴棋曲,峻石崖端将帅兵。
济世才贤环四坐,闲聊孰不敬苍生。
匡山观日出
文/ 徐明友
群山拂去尘埃
三面绝壁,支撑起的一小片浮岛
几棵匡山松,把谷底升起的雾气
覆盖过我们
此刻,所有的静穆,仿佛只为迎接你
一个远行而归的圣人
昨天的负重,已经放下。所以你把这个早晨
涂成橘红的颜色
如果说禁锢也是一种乡愁
那么,你喷薄而出的
每一束光芒,是不是都有一个
可以抵达的故乡?
在匡山观日出,其实就是
观自己
心累的时候,总能彼此照耀。
七律-读徐明友《匡山观日出》有感:
文/吴和声
谁伸大手拂尘埃?竟扯浮云作岛台。
植就青松华盖郁,披将涧水美人乖。
清馨沁腑疏狂与,锦秀凝眸豁朗开。
攥得东方光一束,纵然心累亦称槐。
注:古人视槐树为科第吉兆的象征。有诗云:槐花黄,举子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