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杜甫《蜀相》一诗解析
文/筱然
《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上面这首七律是唐诗中的名篇。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
此诗题名“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平?祠岂人耶?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鸟。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人庙,笔路最清。”也不错。—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高在何处呢?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正确。
又有人说:老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
“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我却不以为然,不敢苟同上述见解。理由是,我们不要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如今他并不如彼,想来定有他的道理。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
。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变幻美。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之处失去心眼。
且说老杜风尘濒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纤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不一定即是初谒祠堂的当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本来真是写祠堂之景么?

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凄凄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 。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为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颈联所说的三顾频烦(即屡屡、几次,不是频频烦请),两朝开济(启沃匡助),一方面是知人善任,始终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遂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不禁沈澜被面,老泪纵横了。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荤空啭,衹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意思是说,杜诗此处颔联所以如此写,不过是为自然无迹地过渡到下一联正文)我看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杜甫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括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
然而,杜子美在此时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大者,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2021年10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