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兆功(父亲)
编辑:张丽燕(女儿)
审核:海涵、尤中波
青春路上,没有红颜的芬芳,一身绿衣,闪耀红色光芒,敬礼,与钢枪为伴。风风雨雨,人生路程,用正步丈量,渴望辉煌渴望悲壮。人世间,最美情怀莫过于军旅生涯……
(五)进军营
1963年8月中旬,我参军来到了福州军区新兵连集训,学习政治和军事基本知识。满腔热血的我瞬间就融入了部队大熔炉的生活 ,在一个月集训结业考核中,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我和六名江西籍新兵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厦门前线对敌有线广播站外线班 。
对敌广播站在厦门胡里山,这里是原清朝时的一个高炮营区,内有两门从德国进口的高炮,其中有一门大炮被搬走 ,炮台房建成了广播站机房 。广播站在百石炮台和石胃头各建了 一组广播喇叭点 ,分别对大旦岛和小金门蒋军广播 ,做对敌宣传工作 。胡里山营区,除对敌有线广播站外 ,还驻扎了一个120炮连。

上世纪解放军裁军100万 ,对敌广播站也在其中 ,这里现在成了厦门一个旅游区景点 。
刚来到部队,授到列兵军衔,每月六元津贴 ,吃穿由部队供给。参军来到部队,才解决了吃饱饭,穿上暖衣的日子 。
1964年,全军响应军委号召,开展学习郭新福教学法,全军开展大比武活动 。
1965年4月我被提为外线班副班长。同年开始学习毛主席著作 ,我学习毛主席写的《为人民服务》一文心得体会,受到全站官兵的好评 ,被31军政治部联络处学习毛著专刊头条登载。我也被评为93师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出席了93师首届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大会 。
1965年10月 ,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7年我当选为站党支部委员,兼任团支部书记。

1967年初,我被调到站炊事班当炊事员,当时很不理解,后才知道原因。
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进行武斗时期 ,厦门市造反派组织一些人,先后两次来到广播站进行夺枪,幸亏我们事先将枪支弹药全部埋藏好,造反派在营区折腾一个多小时空手而归 。那时沿海前线部队站岗,哨兵只拿着木棍在海防前线站岗, 如敌军乘虚而入 ,后果难以想象 。
1967年5月的一天,突然接到营部打给我的电话,说我母亲带13岁的小妹来厦门看我了,把母亲和妹妹接到部队只让她们住了一周,就让她们和同伴回家啦。母亲和妹妹晕车严重 ,没有恢复好身体就让她们回家,一路受了不少苦头。多少年后母亲提起这次探亲之事,对我还有埋怨,说没有让她们在部队多住上几天 。想起此事,心中常有遗憾。
1968年8月,姚站长找我谈话,说上报我提拔站事务长,但我超过了25周岁,不符合提干条件。 广播站和联络处领导都去审批部请求,领导说“地方也需要人才 ,他回地方同样可以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 ”。
1969年3月,我退伍回乡。在五年半服兵役期间,有五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
忆往昔峥嵘岁月,几十年弹指一挥间。绿色的军营,整齐的队列、潇洒的军姿、艰苦的训练、嘹亮的歌声、整洁的内务、掷地有声的口号、铁一般的纪律以及在一朝一夕间与战友们建立的友情,这一切的一切在我的一生中都成为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忘不了王文山协理员、姚文安站长、陈裴裴同志对我的培养以及深厚真挚的战友之情。

(六)订婚约
1969年4月退伍, 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 ,这时我已经30岁了。 乡亲都为我的婚事担心 。4月中旬,经熊水香介绍,和吕赛娇一见钟情,定下了婚约。 订婚后不到十天 ,我就接到被分配到江西省波阳船厂工作的通知 。
1969年8月 ,未婚妻赛娇给我写过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丈夫能干,妻子贵 ”我牢牢记住这句话 ,用它来鞭策我,好好工作 ,争取做个好丈夫 。

【女儿感思】
军营中朴实、刚强、深情的保家卫国的父亲在我心里更加高大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