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文学
胡家父子编织的财富人生
文║向新国
秋日的一个下午,笔者走进汉川市正兴塑料编织袋加工厂,只见厂房内,有几十位女工端坐在缝纫机前,娴熟自如地踩着踏板,手中的裁片在机板压脚下飞针走线,“嗒、嗒、嗒”的机针走压声与厂区装置的音乐播放器传出的轻音乐、加上工人们偶尔的交谈声汇成一道特色声响,场面十分热闹。
厂区通道上,一位年近六旬的壮年男子迎面走来,只见他黧黑的皮肤,中等壮实的身材,憨厚的微笑展现在脸上,他就是正兴编织袋包装厂厂长胡少兵。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叶,胡少兵出身于城隍镇锁泉村一个普通的农家,一九七九年高中毕业了,作为家中的长子,胡少兵怀着满腔的报负,看准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凭藉着自己的所学,立志要大干一番事业。为了攒足创业的本钱,他曾种植过大棚蔬菜,找合伙人炸过兰花豆,也曾蹬着自行车到百里之外的军山镇贩卖兰花豆。奔忙的途中,饿了,就用随身携带的馒头充饥,渴了,就来到水塘旁捧几口天河水解渴。尽管劳碌辛苦,还能够确保两百元左右的日收入也让他乐此不疲;更让成天种田打土的乡亲们投来赞许及羡慕的眼光。
“帮工养一人,设法养千口”。一九九八年春节后,胡少兵要投入本钱干自己想要干的事情了,前三年他就观察到周围四个邻村的炒业已集约成片,发展得非常火爆,编织袋包装材料供不应求,他苦于没本钱没有贸然购置设备开厂,现在手上有了两万元的积累,是时候了——“开!”,于是,他和爱人一商量,便全心投入初沐商海激流,筹备月余后,毅然在两河垸的锁泉村开办起编织袋厂。初期巿场所需的编织袋品种单一,一种是食品用内外包装袋,二种是工业用成品袋,“兴业好比针挑土”,胡少兵既当制作工,又当运货工,“力气用了有再来的!”这是胡老板的口头禅!当时,他习惯用自行车和板车亲自送货上门;后来用小货车也是亲力亲为地送货上门。这样就无形之中节省了一大笔开支。为了有效利用大厂家闲置的原材料,他还善巧方便地联系收集到相关工厂里丢弃的批量的大编织袋,运回厂后裁大改小,做成用于装批发蔬菜或改制成纺织行业的成品外包袋或用于防汛装土的编织袋。在企业的经营中老胡一向秉持“开源节流”的信条,他的勤俭节约是出了名的,熟识他的人都夸他是一个能把“一寸纱都捻成金”的人。每当夜深人静时,人们已进入甜甜的梦乡,可老胡厂里的编织机仍然在运转,有时深更半夜,他仍穿着厚重的橡皮裤站在河岸边的水里清洗装过食盐的编织袋。“创业靠勤奋,不能把自己当成甩手掌柜!”这也是胡少兵创业成功的经验之谈。当儿子问他:“爸爸,你每天不累吗?”他回答说:“我又不是超人,哪能不累呢?”他对儿子面授机宜——怎么去捱过疲惫?如何获得利润?这个有秘诀呀!那就是源于内心深处穷则思变的信念。这样的一些实打实地潜移默化,让儿子胡明正也早早的受到了熏染,儿子在河南武术学校读书时,是全校最有自立自主能力的学生,在部队大熔炉的五年时间,也是全连获胜获奖最多的优秀士官。
几年后,胡少兵不甘于“小打小闹”的经营模式,厂子办在锁泉村受到一定的局限,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要拓展外省业务,必须到离市区较近的地域。2003年秋天,他以壮士断腕之气概痛下决心,将编织袋厂搬迁到临近汉川市区的仙女工业区,先是租用了别人的一处闲置厂房,他踌躇满志地想着要凭藉着自己的勤奋和敏锐的洞察力滚起财源的“雪球”来。然而,这种租房办厂的模式随着时日的推进,显露出很多弊端,他苦心经营的编织袋厂,一年下来支付完昂贵的房租,所剩无几。曾有一段时间,胡少兵陷入了闹心的沉思,最后终究是智慧的点子胜出——买地办厂!
二O0六年底,一场大雪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俗话说得好,“瑞雪兆丰年”。胡少兵的正兴编织袋厂终于挣脱“靠坡打鼓泅"的羁绊,他和爱人果敢决定——把积蓄都拿出来,找亲友挪借一部分,民间借贷筹一点;毅然买下四亩多地。几个月时间,一座占地面积为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年生产和销售近600万条的编织袋厂,在仙女村工业用地上拔地而起;他自己本身有泥瓦工手艺,做厂房时既是监工,又是大工,厂房设计风格既实用, 又别致。“正兴编织厂”从此在仙女工业区扎下根来。
老胡是一个精明人,他将厂区门前临街的两个门面出租给他人,预留一条通道延伸至厂区,这种合理的布局,敞亮的通道,长驱直入的方阵建筑格局,一如他的厂名——“方方正正、兴旺发达”。时常令来往的商户与同仁赞叹不已。
“财富是靠勤奋与诚信打拼出来的,好日子也是靠奋斗才有的。”这是老胡时常告诫儿子的一句话;身教言传给了其子胡明正最好的熏陶!父强子亦勇;父亲手把手一个个环节“点化”他,胡明正在编织袋包装行业也深受商户信赖;问及胡明正为何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得心应手主理厂内厂外?他骄傲地说:这完全是得益于父亲教的“勤奋、诚信、睿智、友善”之真传!父亲给我改的名字就是希望我精明强干、品正有德;同时也是寓意时刻要感恩我们的国家有英明的好政党好政策!”这位当了五年兵的复员退伍军人,入伍第一年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年立功受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他致富不忘家乡,致富不忘乡亲的心量与格局令其父母非常赞许与欣慰。在儿子的倡议下,近十年来,在家乡或是创业之地兴修通村通组公路时,全家都赞同他慷慨解囊捐资,胡明正这个响当当的退伍军人在乐于助人方面从不含糊。对于弱势群体与留守老幼有为难之处,他总是竭尽所能,出手相帮。用他自己的话讲:“与人方便,就是与已方便”。
胡明正不仅是父亲的好帮手,而且是如今正兴编织袋厂的决策人。他思想活跃,眼光敏锐。他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活力与信息嗅觉,能精准地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运作,三个六月两个冬,潜心开发出30多个高规格编织袋品种,并适时更新换代两台大型的编织袋专用印刷机,他睿智地将市场触角大胆伸向潜江、天门、通山、孝感、武汉、咸宁等地区,还根据生意拓展需要及时购置了一台奥铃牌轻型卡车,传承独具一格地老规矩——送货上门并包揽下货。“过硬的质量与周到的服务往往足以吸住需求方的心,诚信实在能够打动人心。双方爽快的现钱现货成交,既规避因了赊账带来的资金风险,,无形中又创造了双赢的利益。”。胡明正在笔者面前念起了自在必得的生意经。
强化管理出效益。根据编织袋"怕风化,忌日照,耐潮湿”的特征,胡明正父子俩不定期择时将贮货仓库有序地封闭得严严实实,如此一来,产品质量更加得到了保证,对商家来说,外包装产品质量也是他们所装正品的生命力所在;同时这也是正兴编织厂所售出的产品,三十多年来能在市场上长盛不衰的秘诀。
“大缸里储满了水,要适当地舀几瓢洒出去。因为党的富民政策如同春风化雨,凭借(德)这个锦囊施妙计,我们的(缸)接得住(水)。三十多年中,胡明正全家先后捐款地震干旱灾区、兴修水利及村级公路、接济孤苦弱小、修建闸沟与改水设施、以及新冠抗疫期间自发的釆购菜釆购水及生活用品送至最需要的地方,总计舍出近二十万元。“有舍必有得,越舍越得;真的是这样的!以前我们家只想着诚信做生意没有考虑其他的,是儿子动员我们要学浙商越舍越得,致富不能忘根本,致富不能忘家乡。从去年到如今,他还一直吵着要回村里去改变家乡面貌呢!还一直在做我们的思想工作,说是要响应总书记号召为振兴乡村出一份力。”笔者临走时,胡少兵的爱人王三芳坦诚地透了这个底。
笔者有意发问——“舍出的,后来是不是得到了更多呢?”胡家父子会心地笑了。看起来很质朴、很普通的的老胡家,三十多年的打拼,也能跻身于近千万元资产行列,应该也是必然中的自必然啊!
夏,静静地走了,秋,悄悄地来了,浓绿的叶子渐渐变黄,金黄色的叶子在阳光下分外壮丽。秋日是优美的,淡雅的;时光如流水,它在不经意间悄然溜走,功夫靠练就,它从来不负有心人。夜深了,路上的行人稀疏,玉轮被乌云遮掩,怱然间下起了秋雨,刮起了凉风。人们在睡梦中,可能不会感觉到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深意;唯有它一一不太张扬的秋,正在消长吐纳中平静受用着时光,醒着的耳朵偶尔会听到哗啦啦的声响,那是秋在与夜私语。也许没人留意这些,然而,在这呈现收获的季节,胡家这一对有着铮铮铁骨与言商讲诚信的父子,校准了诚信的经度与优质的纬度,正默契地传递着正兴品牌之“金梭与银梭”,编织着非同凡响的财富人生。




作者简介:向新国,男,湖北汉川人,生于1959年3月。系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暨新文学联盟作家理事会理事、孝感市作家协会会员、汉川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汉川市诗词楹联学会庙头分会会长,《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沧浪文学》杂志责任审编;曾任首届汉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