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做一件蒙古袍
文/白 杨
在草原上生活,最原始的状态,就是穿上蒙古袍,再配上马靴,这样才算得上一个名副其实的新一代的牧民。

牧民的蒙古袍很有讲究,小孩儿的袍子很华丽,一般都是用金丝线,在袖口和领口拼成图案。每一个人的图案都不一样,而且还在大襟上缝上条线,用各种各样的布料,镶嵌在带有图案的金丝布上,这样,再镶上扣鼻儿,配上银质的或铜的、玛瑙的扣子,有的大户人家,在大人的袍子上,也缝上玛瑙石的扣子,非常讲究。
牧民的袍子,有冬夏之分。皮袍叫“特日勒格”有的时候也叫“得勒”夹袍叫“特勒格”,是在秋天穿的袍子。
后来知识青年来了以后,许多牧民青年也学会了穿,城里人穿的短衣长裤。他们也体会到了,那些衣服带来的方便,所以牧民青年很喜欢穿。
现在想起来,刚刚开始穿蒙古袍的时候,摔跤是常有的事儿。牧民青年看到了我们的样子,就笑我们笨拙的样子,有的时候,就连我们都笑疼了肚子。
很多时候,若拉和阿妈学习做针线活,起先只能给人家认认针,缠缠线,后来,阿妈说,你这么大了,不会做针线活儿可怎么办?如果你想要学,我会教你,,于是,若拉按照自己的身材,量了一下尺寸。买了布料,也买了针线什么的。跟着阿妈学起了做蒙古袍。

经过努力,不知道被针扎了多少次,等蒙古袍缝好了,每一根手指头都爆了一层皮。若拉感觉,做这针线活儿,比骑马都难。
缝好了蒙古袍,若拉都没舍得穿,放起来了,至今还在,做为一种岁月的记忆,留着它,就留下了下乡的回忆。

作者简介
白杨,女,蒙古族,退休教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从事教育事业三十余年。喜欢诗歌、散文,业余时间从事创作。

读后感怀随笔
文/了凡
万里边疆碧云天,蒙古牧民袍靓眼。
俊马背上英姿展,草原雄鹰展翅旋。
水草茂盛河蜿蜒,牛羊成群犬撒欢。
春夏秋色最炫眼,冬日来临雪映天。
一年四季歌声甜,马头琴曲豪情添。
今秋蒙古荧屏炫,载歌载舞蒙袍穿。
写于2021,10,15日9点0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