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都,父母曾经走过的地方
散文
文/李春娴
不知从何时起,凉都成了父母钟爱的地方。是什么牵系着老人的心?父辈60年代中期就背井离乡到贵州支援三线建设。每次从凉都归来,老人总是语重心长地说:“六盘水建设得真不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高瞻远瞩,很有影响力”。
好的人居环境是民生工程的根本体现。百闻不如一见,水城河是凉都的母亲河,一向关注新闻与六盘水高速发展的父亲,四年来三顾母亲河,源于高速公路方便。当年迈的父母沿水城河的源头走到下游时,宽阔平坦的人行道,规范合理的标识,尤其从头至尾清澈见底的河水让老人多次驻足,对着一汪清水说:“政府着实花了大力气,真是不容易啊!”看着明镜似的河面,心里也是感慨万千,路面没有浮沉、没有丢弃的垃圾。有的只是春天沿岸烂漫的樱花,片片花瓣与春水自成一色;夏天翠柳依依,绿荫下凉风习习;秋天叮咚的河水欢快唱着河曲;冬天水上玉冰彰显纯净,岸上株株红彤彤的腊梅花喜迎游人,温暖感受19度的夏天、360度的寒冬热情。如今的母亲河,每天静静地流淌着清泉,见证着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月照机场建成之初,老人就兴致勃勃要去参观。有了飞机场,观光、工作、创业、合作的友人就会更多,对城市的经济建设举足轻重。中小城市都能建飞机场,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当时聚精会神簇拥高处观看飞机起降,当飞机远离视线时欢呼雀跃的声音四处响起。 可爱的小朋友拿着小红旗起劲挥舞,一抹红即是一道亮丽风景,真实经历体会到的是喜悦的心情。
瑶池与湿地公园相邻,六盘水师范学院坐落于此。芦苇茂盛诱人,彩虹桥上许多不知名的鸟儿空中盘旋,不由放慢脚步,忘情欣赏这天水一体的和谐生态之美。花香四溢的湿地公园,让人流连忘返;瑶池倒映蓝天白云,天然大氧吧中忘我地吸取精华之气。师院依山傍水,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黔城腹地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子,必是国家栋梁之才,今后必将桃李满天下,校园里随处可见来自五湖四海习书的大学生。金秋十月,大学园满地金黄,银杏树开满琥珀色的杏叶,安暖的阳光下留影纪念,看着父母心满意足的笑脸,心里又何尝不是妥妥的快乐!
水城古镇、凤池与三线建设博物馆自成一体。设计很是用心,凤池长长的木质长廊上也记录着三线的历史足迹。母亲在此品尝到了心心念念的著名水城烙锅;博物馆陈列的一系列物件更是让人心情澎湃,思绪万千。当年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汇集,以艰苦卓越的奉献精神,建设乌蒙高原下贫穷落后的六盘水是何等的不易。饮水不忘挖井人,新时代下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三线精神千秋传承。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是最幸福的人。正因为当年那些艰苦奋斗洒热血的先辈,才有了今天繁荣昌盛的爽爽凉都。如今的六盘水市早已建设与发展成为一座绿色环保、空气清新、碧水青山、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新型现代城市。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积极探寻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再次崛起的水钢,重现火红年代,振奋人心、充满生机与活力。六盘水的明天必将更美好,再现再创当年的辉煌,硕果已在赶来的路上!
今年端午节,母亲特意乘坐了六枝到六盘水的高铁。方便快捷、交通四通八达。老人曾经走过的中山大道、国学馆、韭菜坪、玉舍森林公园、大河堡花海、梅花山索道、百车河、野玉海......均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片曾经奋斗过的热土,早已融入老人的心,不是故乡胜似故乡......

作者简介
笔名:三月春暖,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热爱本职工作,本心待人,用心做事。喜欢花草、阅读、记录生活,俯拾点滴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