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芦苇荡的红色足迹
荷 月
童年时,我对八个样板戏中的《沙家浜》情有独钟。小学三年级曾把集聚了好长时间的三毛钱买了票和同学一起到工人文化宫看了这场戏。以后还到街头书摊把《沙家浜》小画册看了一遍又一遍。时间一晃过去几十年,京戏《沙家浜》的唱词仍熟记心间。何时到闻名遐迩的沙家浜、扑朔迷离的芦苇荡去瞧瞧?这不,曾经当过新四军,年已九旬的老爸跟我们说想到著名的抗日根据地常熟去看看,呵!这正中我意。
周末,蓝天白云,阳光明媚,虽是秋天,却如沫春风。哥哥开着车与我一同陪着老爸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行程,终于抵达心驰神往的沙家浜。来到风景区,喇叭里远远传来了耳熟能详的唱腔:“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阿庆嫂正机智地与“假抗日,真反共”老奸巨猾的刁德一进行周旋呢。

听着这段精彩唱词,我不得不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说话滴水不漏的地下党员阿庆嫂由衷的敬仰。
我们缓步来到宽阔的广场上,一座庄严宏伟、气势磅礴的巨大雕塑映入眼帘,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身着军装,神采奕奕,目光炯炯眺望着远方,阿庆嫂穿着大襟夹袄,腰间系着围裙,右手扶着郭建光,左手拿着毛巾,清秀的面庞露出亲切而坚毅的光芒。 环顾广场,还有多根柱雕以及形态各异的照壁,仔细观赏:有战士们划着小舟穿梭于芦苇荡的;有新四军伤病员紧握群众双手表达感激之情的;有恢复健康的战士握着钢枪准备重返战场的.....这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刻,生动地再现了郭建光等几十名伤病员在阿庆嫂的亲切关怀下于此养伤的动人情景,这些雕塑彰显了我军民团结一致抗日的大无畏精神,诠释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主题。

离开广场,我们来到了沙家浜著名的景区——芦苇荡。萧萧秋风吹,芦花白浪滚。放眼望去,纵横交错的河港和广阔无际的芦苇荡,蔚为壮观,构成了辽阔、狭长、曲折多变的芦苇空间。
我们搀扶着老爸,行走在曲折的小路上,茂密地芦苇一会儿傲然挺立像一列列卫兵,一会儿又扭动着袅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仿佛在欢迎远道而来的新四军老战士;一会儿又如白发苍苍的老人,向我们讲述着抗日义勇军东进江南的英雄故事。当年,新四军指战员正是凭借这芦苇天然屏障,依靠阿庆嫂、沙奶奶、沙四龙等广大群众与日伪展开了机智顽强的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 沿着蜿蜒的小路继续前行,这里真是玄妙莫测,转了一道又一道弯,犹如迷宫一般。轻轻拨开几缕芦苇,只见几只小舟在芦苇荡中来回穿梭,几个老乡坐在小舟内,双手摇着橹桨,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他们让我展开无尽的遐想:老乡是来给新四军伤员送药品的吗?还是来送鲜美的甲鱼汤?还是来送胜利的捷报?此时,阳光映照着水面,风儿轻轻地吹拂着,芦苇在轻歌曼舞着,小舟在荡漾着,野鸟在芦苇荡飞翔着,它们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壮美的图画。
芦苇在摇曳着、舞动着,似乎向我们招手,又好像和我们捉迷藏。继续向芦苇深处探寻,就在我们感到无路可寻时,突然眼睛一亮,拐弯之处出现了“春来茶馆”的招牌,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来到茶馆前,这里摆放着四张方桌,每张桌子边放着四条长凳,它再现了沙家浜小茶馆的模样。我们在一张桌子前坐了下来,一位穿着蓝花布衣,系着围裙的“阿庆嫂”,提着茶壶走了出来,她一面抹着桌子,一面倒着茶,一面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沙家浜》里的人物都是真实的,能从许多革命者中找到原型。她还告诉我们:《沙家浜》的原名叫《芦荡火种》,后来毛主席将它改成了《沙家浜》。我问其缘由,“因为芦荡都是水,与火不相容,此时,抗战时期的革命已不是火种,它已成了燎原。戏是好戏,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在里面。”哦,通过这一解释让我醍醐灌顶!我们一边怡然品茶,一边悠闲赏戏,别有一番情致......
休息一会,告辞春来茶馆,我们来到革命历史纪念馆,看着一帧帧历史照片,目睹了灰色军衣、锈迹斑斑的手枪、机关枪,还有文件包、手电筒、钢刀、钢盔......望着这些陈列的物品,我们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又看到了军民们正摇着小舟在芦苇荡与敌人进行周旋的背影。哦,沙家浜,你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的赞歌,你画出了一幅抗战历史的画卷,你为后人留下了优美的篇章......

此时,我发现纪念馆旁的小卖部有售《沙家浜》小画书的,毫不犹豫地买了两本作为永久的珍藏。离开沙家浜,我们又恋恋不舍地回眸了广袤无垠的芦花荡。返程的路上,精神矍铄的老爸,感慨万分,由沙家浜的抗日故事联想到自己在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革命道路,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香......”
是啊,经过前辈们几十年的浴血奋战,现在我们终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一定要牢记这段红色历史,珍惜当今,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作者简介:荷月,本名金淮莲,中学高级教师。淮安市作协会员,清江浦作协理事。历任江苏省人民监督员、淮安市两届人大代表。200余篇散文、小说、诗歌散见《《短小说》《中国乡村》《人民权力》《青年文学家》《淮安日报》《淮海晚报》《淮安文艺》《淮周刊》《初心追寻》等报刊媒体。《难忘手抄书——林海雪原》等三篇散文入选《当代作家》作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