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芒,一九二五年九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一九四六年三月投身革命,一九四八年九月入党。曾在新华日报及人民解放军旅以上各级政治机关担任编辑、前线记者等职,一九五五年从海军政治部调到解放军总政治部担任革命回忆录巨著《星火燎原》编辑,一九七九年转业到江苏人民出版社工作,一九八七年离休。曾任国务院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江苏中华诗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潇洒生涯
艾洛来(丁芒笔名)
樊玉媛踏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年方十八,刚从南通师范学校毕业,因数理化成绩优异,被学校保送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深造,恰逢苏南苏北并省,需要大量干部,而被截留下来,分配到省广播电台。满脑子的XY,如今却要被5个W所置换,何况语文成绩素来平平,当她一脚踏入编辑部的文山字海,简直有点茫然失措。可以说,对于新闻工作,她是从负数起步的。她的优势,就是她的虔诚。她很快平息了心灵的颠簸,一头扎入陌生电波的浪涛中去。从此,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真个是全生命地投入!起初是一头短发,一套兰卡中山装,背着二十来斤的背包和电子管收音机、大团结电池,跟在“老记”后边紧追慢赶。招待所大通铺里鼾声如雷的男人丛中她敢睡、牛栏里的稻草铺,她照样安营扎寨。在苏北农村摸爬滚打半年下来,她采写的新闻报道在省台播出的频率逐渐增加。台领导不禁对这个黄毛丫头刮目相看,经过审核吸收她入党,又马上委以大任——驻南通地区记者。为了开拓工作,这个泼辣的樊玉媛居然把地、县委书记都拉来做了通讯员。南通县委书记杨华说:“你这个小家伙,发展通讯员,发展到我头上来了?你好大胆!你不害怕吗?”
“这怕什么!你是党的干部,就应该利用党的喉舌说话嘛!我要是怕你,就是不尊重你!”
自己深入采访和广泛切实地建立通讯网络两者结合起来,工作迅速打开了局面,月月都能超额完成任务。而她对工作的投入,可以说达到“大义灭亲”的地步。她家在南通地区,在任南通站记者一年多时间内只回去过一次,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她可以说是十过、二十过而未入。只知道一拿了工资、稿费就往家里寄,以博父母一点原谅。
樊玉媛心直口快,干事风风火火,也给她带来了不少麻烦。当反右运动乌云盖顶时,一个个业务上的高手被定为右派,使她惊得目瞪口呆,不免有所议论。因此以“思想太单纯,容易上当受骗”之故,被下放农村改造,直到1958年才重新调回。但也就在这关键时刻,如一粒核原子訇然楔入她的生命:省里选派她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电视编导和摄影业务。从此,她与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白头。
苦学一年多,1960年3月她回到江苏,立即参与筹办电视台。一切从零开始,从现在看来是极原始的条件开始,从时时事事呕心沥血、汗流浃背开始。江苏电视台的起跑点,也就是她一生电视事业的起跑点。她在省电视台历任记者、编辑、组长、新闻部及研究室副主任,从一个电视摄影记者,一直干到挥笔著论,执鞭教学、审编书刊、评判作品的高级编辑。
现在看来,在省电台工作的一段历程,只能说是序曲,她在电视事业上从“登门”到“入室”,整整投入了三十三个春秋,其中又分两大阶段:前三分之二的时光用于实践,从1990年开始才进入理论探索。正由于实践丰富,积累深厚,她的理论升华才能水到渠成。
她采写、录制和拍摄了大量新闻、专题,创作了不少精品。她的电视代表作之一是1982年秋采制的记录片《淮阴巨变》。久处困境的淮阴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之后,恰如一夜春雨,万树花开,到处生机蓬勃。《淮阴巨变》精彩地记录了从云台山麓到洪泽湖上的这番变化,在画面解说中,注满了淮阴人民也是记者的喜悦之情极具感染力。此片当年12月30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胡 耀邦同志看后,兴奋地写下评语:“我看了这部片子,很好。相信淮阴地区明年会更上一层楼。”最高领导人以普通观众身分作出的反馈,固然道出了此片给予人们的鼓舞和信心,也说明了樊玉媛对工作心灵投入的深度。
她的理论探讨是结合研究室的工作,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实现的:一是写,写论文以及参加各级理论研讨的发言稿;二是编,编理论性杂志《江苏荧屏》、文集、台志;三是评,参加各级电视新闻作品奖赛评判工作;四是教,在电视系统内外及高等院校,担任新闻业务、电视业务的教学工作。
她的理论,一不是虚无飘渺,玩概念游戏,或道听途说,东拼西凑,名人名言的堆砌,陈词滥调的翻版,一式来自亲身长期的丰富的艰辛备尝的实践。二不是浮泛空洞,虚声恫喝,都是针对当前电视新闻作品中的实际问题,有感而发,有的放矢,紧紧与发展着的现实同步。三不是条理不清,逻辑混乱,而是运用唯物辩证观点进行论证,力求指出问题的本质。四不是趋时媚俗,随波逐流,引经据点,重复别人,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实用性、针对性、逻辑性、独创性以及这四者的有机结合,加上鲜明犀利的文风,贴实流畅的语言,构成了她的论文直到教学、会议发言的独特的风格。因此,她论文的读者一致反映:看得清、摸得着、能指导、能运用,读了解渴。听课的学生深有所得,深受感动,有的听着了迷,下课后还紧追不舍,围着她问这问那,不忍告别。
在不足十年时间里,樊玉媛写了三十万字教课提纲,二十万字理论文章,加上编书编刊、评稿教学,她是把生命的每天,都投入了电视工作的炉膛,在那儿发光发热。紧紧张张、匆匆忙忙,倏然之间,人已白头。1995年初冬,在别人的敦促下,她终于决心回首生平,翻检旧作,删汰润饰,编纂成集。《声屏墨痕》固指她在广播电视上的耕耘所获,期望对电视事业作野芹之献,实亦她“生平”奋战之轨迹,血汗之结晶。
樊玉媛“不求闻达于诸侯”,安守卑微,恪尽厥职,只孜孜致力社会分配给她的这一项事业,只埋头努力于达成自己所订的高标准。她常说:“我底子差,必须比别人作更多的投入。”“跳起来摘苹果,也许会失败,但不跳,就只有彻底的失败!”这是她恪守一生的信条。电视,溶入了她的生命底层、血脉之中,她的生活,就是无休无止地向电视跳跃。早晨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让电视新闻的光彩、语流,注入水中盥面,溶入粥中果腹。然后匆匆忙忙,甚至嚼着慢头,朝电视台飞步进军。到晚上回来,余香未泯,津津而道其一天积想,与《新闻联播》互争短长,把衣食住行,至爱至朋三病六痛,七荤八素……一切的一切,统统拒之门外,置诸脑后。最后精疲力尽,勉强爬上床去,犹带大叠书报,以备夜战。倚枕开灯,在电视机的喧响中,奋然研读一两个小时。当终于被疲劳击倒,陷入梦乡的时候,依旧兀然挺坐,一手持笔,一手展报,不改其奋战之姿。
这就是不善歌舞,不爱玩牌的樊玉媛,四十多年来,每天每天大同小异,重复着的潇洒生涯,这就是樊玉媛为我们提供的一幅日常生活的剪影。
(樊玉媛,1937年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1955年中专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1958年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电视专业,参与创办江苏电视台。曾任江苏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江苏荧屏》杂志副主编,高级编辑,1998年退休。上文1996年4月刊于《江苏广电》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