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回眸(三)
——第3站:王屋小学
文/徐跃前

任教三年到王屋,离家十里站讲台。我家住联合大队上杨冲生产队。当时全大队有四所小学:联合小学在刘屋生产队,是一所完全小学;红星小学和王屋小学是两所初小,分别是四个年级和三个年级;方屋小学是一所单小,只有一二年级。我们大队的地形是狭长的,东西狭窄,南北较长。王屋小学是我们大队最北边的学区,再过去就是荆安大队了,这里是我工作的第三站。学校建在王屋生产队的后山坡上,管理着王屋、何田、江屋、活埠、吴屋等五个生产队的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加上当时建四号渡槽外地工人的一个孩子,共约60名学生。老师就两个人,我和另外的一个年龄比我大几岁但辈分比我小一辈的徐老师,学校由我负责。

学校稻草房
两个穷酸教书匠,四间泥粘稻草房。学校因建在小山岭上,比王屋整个村子地势要高些,所以视野显得很开阔,可以望见对面的群山。当时四号渡槽有一个工程师的儿子也在这里读书,所以学校还是由工程队出资出人建造的。说来不敢相信,校舍是四间稻草屋,整个建筑材料只有三样:竹子、稻草和黄泥(后来听说黄泥里掺了粘合剂之类)。墙壁不是用砖砌的,而是用竹子做架,夹上稻草,然后用黄泥糊好。屋顶也是在竹子架面上铺稻草,厚厚的。不要小看这竹子稻草泥巴房,却是十分牢固的,当时建造四号渡槽的全体工人的几百间草房都是这样建造的,这是外地的技术,本地人是无法建成的。即使刮风下雨,房子都十分稳固。
房子一共四间,西边是大教室,一二年级合班,我教语文兼班主任,大徐老师教数学。东边是小教室,三年级学生,大徐老师教语文兼班主任,我教数学。中间一间隔成两半,里面是我俩的卧室,两张床相对摆放;外面是办公室兼厨房,靠中墙摆着两张办公桌,左前角是灶台,右前角的梁上挂着一个铜铃当。除按课表上课外,其余的事我俩轮流值日,打铃及清扫、煮饭和刷碗。房子的门前有一个大操场,因地皮有的是,场子还是够宽大的,体育课及下课,这里就是孩子们放飞的乐园。

开学第一天
正月十六日动员,独居草屋夜孤单。记得第一次背着行李来到学校,那是刚过完元宵的第二天上午,我俩早早来到学校,把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停停当当后,陆续有些学生来报名了。我们把来的学生报完名,了解了报名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就让他们回家了。来的还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需要去上门动员的。那时的经济依然很困难,上学的意识还没有那么浓厚,扫除文盲的工作正走在路上,想要有合格的入学率,反复动员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午饭,我俩就分头拿着名册到各生产队挨家挨户去做动员工作。条件好的家长会满口答应,第二天去学校;条件一般的会模棱两可,磨破嘴唇勉强答应去学校 ;条件不好的不冷不热爱理不理,任你怎么说都不答应,这其中绝大部分又都是女孩。等到傍晚的时候,基本跑了一个遍,才又回到了学校,第一天的工作基本告一段落。
那天晚上,大徐老师因没有背被子来,我就让他回去睡一晚,只有我一人住。我坐在办公桌前,把白天的工作在脑海里梳理一遍,看报名和动员还可以作些什么改进,学校的工作如何开展,基本思路理清了,就开始休息。人往往是这样的,当忙的时候,就没有工夫胡思乱想;一旦忙完了,感性思维就占了上风。一个人躺在床上,外面北风呼啸,室内独对油灯,住在离家十里的地方,孤单、寂寞,不禁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本来是在家门口的学校,一时因工作需要,远离了家乡。但又一想,年轻人嘛,多走一些地方,多经历一些事情总是有好处的。思来想去,第一天的夜晚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入睡了,醒来时东方已破晓。

教学尽全力
不遗余力挥汗雨,心里唯有师生情。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教好学生,教他们健康成长,教他们文化知识;负责人的主要职责就是要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言行为他人作表率。所以从教开始,树立形象。我已经是有了两年的合班教学经验,黑板一分为二,动静搭配,已经轻车熟路了。记得一年级和二年级各有两个十分优秀的学生,一年级是两个小女孩,木华的妹妹和焰松叔的小女儿,她们是王屋生产队的,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二年级是肖举英和肖举华姐弟俩,他们是活埠生产队的,学习能力强,一教就会。于是他们就是这两个年级的领头羊,是我教学的得力助手。在她们的带动下,班上几乎没有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学习气氛浓厚。天天跟这群活泼可爱的小天使一起,早已把离家远的忧愁忘得一干二净了。三年级16个学生,也有两个最优秀的学生,男孩叫孙佰生,吴屋的;女孩叫刘毛妹,江屋的。他们的数学单元、期中、期末每次测试都是100分。在她俩的影响下,几个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也是刻苦学习,采用“笨鸟先飞”的方法追赶着,班上你追我赶的氛围确实很感人。
我只有星期六的晚上回家,星期天的晚上一定返校,算是以校为家,一心一意扑在学校工作上。所以在王屋小学的日子里,我志在把学校管得井井有条,制订了细致的《教师制度》;把学生教得品学兼优,获得学生的喜爱。那几个生产队的干部和群众,对我俩的敬业精神、教学方法、关心学生都是逢人便夸,得到了最好的评价。那里的学生现在也都有40多岁了,除了上次回家看见肖举华一次,其余的学生几乎没有谋过面,很想念他们,祝福他们和他们的孩子都幸福安康,家庭美满,永远幸福!也相信他们都会终生记得当年王屋小学的两个徐老师那么负责,那么执着。

家长胜亲人
呕心沥血为学子,尊师重教感情深。那时是春季招生,年和学年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我们来的时候也是一学年的开始。因为食宿,自然要带米和菜,生产队里也及时给我们准备柴火。我俩约定,每个星期每人带三天的菜(那时只有单休),上半个星期一个人带,下半个星期一个人带。我星期天晚上就一定会按时赶到学校,并且带上了三天的菜,星期中间不回家。大徐老师是有家室的人,我方便他星期一早上才去学校,星期三晚上再回家,星期四早上带后三天的菜到学校。每个星期天和星期三的晚上就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食宿,如此循环往复,倒也很有规律。也许因为我们一笔难写一个“徐”字,从来没有闹过矛盾,日子过得很顺心。这里的家长们非常热情,家家都请我们吃饭。开始我们执意不去,不扰家长,但无论怎样拒绝都无济于事,有时衣服真的被拉破了,还是被迫从命,后来索性就顺从了。整个正月的在校半个月时间,几乎没有自己煮过饭,不是东家请就是西家接。即使是平常,他们也今天送一碗鱼,明天送一碗鸡蛋,后天又送些青菜,不是亲人胜过亲人。我们被他们感动得无以言表,唯有尽心尽力教好他们的孩子,既是职责,也是回报。
后来,我们自己也在大河坝的旁边开辟了一块菜园,种上了不少的菜,种得最多的是辣椒。有空的时候我们就去锄草、浇水、施肥、捉虫,蛮有田园生活的乐趣。当辣椒成熟后,我们第一次吃自己种出来的劳动成果,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我俩也特别喜欢吃辣椒,每天起码有一餐只炒辣椒,总是辣得满嘴呵呵,满头大汗,那酣畅淋漓的感觉如痴如醉,是我一生中食辣的高峰。这黄土上长出的辣椒还真的比自家菜园里长出来的要辣,辣得纯,辣得烈。也许是从那时起,辣就是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无辣不吃饭。

家访成自然
增进了解多家访,培养后代双向行。家访,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那时是早上和上午上课,下午不上课。我们就利用下午的时间进行家访,每个星期抽一两个下午,跑一个生产队,争取每次家家到。这样一个月下来,每个学生都进行了一次全面家访。家访不是完成任务,更不是流于形式,目的只有一个,与家长互相沟通孩子方方面面的情况,使孩子学习进步健康成长。有的家庭很困难,孩子回家要帮家里挖猪菜,做家务;有的家庭人手较宽裕,孩子有时间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有的家庭几代文盲,而希望孩子比上辈人有出息,让孩子在家复习功课,做作业。根据各家的情况不同,要求不同,我们尽量区别对待。但有一点,“品学兼优”是我们当时培养孩子的总体目标,这也是家长的愿望。
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双向互动,全面了解孩子后促成培养目标一致,对孩子的成长是加速度的。记得在活埠生产队,我们去一个男孩家访问,他爸爸是退役军人,他爷爷是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我们每次到他家,都看见爷爷杵着拐杖,坐在凳子上,而孙子就在旁边做作业。作业做完了,孙子要一题题讲给爷爷听,爷爷认为可以了,孩子才能去休息玩耍。老人身板硬朗,我们去了,他会热情地轻车熟路给我们倒茶水,搬坐凳。第一次还给我们讲述了他苦难的家史,所以希望这个孙子读好书,要我们管理严厉些。这个孩子其实在家里已经形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他虽然不多说话,但成绩都很优秀,听说后来已顺利考取了本科大学。

目睹建渡槽
水利命脉开眼界,一槽飞架两山间。学校的旁边就是太宿分干渠,对面不到300米,就是在建的28个桥墩的四号渡槽。在当时来说,这是很宏伟的工程了。我们刚去的时候,桥墩已经建起来了,有一部分大梁也已经吊上去了,也有一部分桥梁是在我们的亲眼见证下,用高大的吊车一根根装上去的。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型建设,我们组织了一次参观活动,大家来到施工工地外围,目睹着那几十吨重一根的四分之一的钢筋混凝土环形梁,在总指挥的口哨及喇叭声中,在高大的吊车启动下缓缓往上升,然后将一头慢慢落到桥墩上,另一头悬在半空中;而另一台吊车也在同时做着同样的工作,只不过是另一根四分之一的钢筋混凝土环形梁的一头是落在对面的桥墩上,其另一头也悬在半空中。特别精彩的是要将两部吊车上各自悬起来的那两段环形梁对接在一起,弓搭成半圆状横跨在两个桥墩上。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工人牵拉着事先捆绑在两个四分之一环形梁上的粗麻绳,分南北两个方向矫正环形梁的方向位置,使它们完全吻合在一起成半圆形弓在两个桥墩上。
当半圆形大梁都放好了,迅速固定在墩座上,再在上面放好桥板,用钢筋水泥浇铸,一孔渡槽的骨架才算基本完工。我们让学生懂得,整个过程有指挥的科学指挥,有工人的密切配合,有材料的质量过硬,三者兼有,缺一不可。目睹了这个惊心动魄的过程,慨叹桥梁师们的高超技术,人多力量大的真理。后来当我们无数次从渡槽下面经过,或走在渡槽的上面,就会想到当年在王屋小学时带孩子们亲眼目睹的那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吊梁情景。

感恩众相邻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相助能移山。要把一所学校办好,是离不开众多好心人支持的。在王屋小学期间,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支持对办好学校的甜头。先说王老人家,她是王屋人,是离学校最近的一家。她是大队支部委元,大家都说是妇女大队长,在大队有一定的发言权,凡学校有什么困难,能争取大队支持的,她就一定能做到。对学校做得好的地方,她也会及时给其他领导推荐,让大队的其他学校效仿。她把我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在这里要注意些什么,乡亲们的愿望是什么,应该做到哪些,不应该怎么做,她都谆谆教诲,对我的工作方向的把握帮助很大。再说石先元大哥,他是何田队,大队会计,还写得一手好字。他经常盛意邀请我们去他家吃饭,拗不过就去过两次。他能力很强,对学校工作也提了不少建设性意见,有时还为学校开点绿灯。王屋队队长石德平,是个性格直爽的人,有什么说什么,能支持的一定支持。他带领村民到河坝上给我们砍树枝当柴火,总是一车又一车。几个队的队长,对学校的支持都很到位,使我感到很欣慰。之所以学校办得很好,是离不开这两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的。感谢他们!
也有和我们一起玩得来的同事,像石良贵、石何香老师,他俩当时在我原来教的红星小学。这是村里的安排,怕老师在家门口做工作有难度,放不开手脚,所以他去了我家那边的学校,我来到了他俩家旁边的学校。良贵老师家在何田,他有个朋友最会打兔子啦、野鸡啦、斑鸠啦等野味,当时没有政策规定不准打。他从学校回来了,就叫我们去他家做客,吃新鲜的野味,交流工作,畅谈人生,好不惬意!何香老师是个很乐观的人,平常都喜欢一起开玩笑,工作的劳累顿消。他个子不高,且瘦瘦的,约七八十斤的体重。他当时在谈恋爱,对象个子比较高,说有他一个半那么重。因他喜欢说笑,外面也流传着他和对象的一段笑话。他俩晚上在稻场上乘凉(那时没有通电,大家都这么搬竹床到一处高地乘凉),因为没结婚,不能明地里在一张竹床上睡。何香老师是一张又高又窄的竹床,他对象是一张又矮又宽的竹床,乘凉时并排摆在一起。睡着睡着,何香老师就“摔”到了对象的身上,吃了一点豆腐后,被“嗔”上了高竹床。睡着睡着,突然又“摔”到了对象身上,吃了一点豆腐后,又被“嗔”上了高竹床……就这样不停地重复演绎着这“摔跤”的故事。被摔的人高兴,被砸的人甜蜜,旁边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也偷着乐。每当我们见面了,就会问昨晚又摔几次跤了,逗得他满脸通红,其乐无穷!

学骑自行车
意外收获在王小,廿载受用自行车。骑自行车是那个年代的风流,我就是在王屋小学学会骑自行车的。学校前面有个大操场,有一天下午,几个初中生推着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来到操场上,他们一会儿这个上那个扶,一会儿那个上这个扶,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我在办公室改作业,改完也被吸引出来看新鲜看热闹。看着看着,我想这是个好机会,平时是找不到自行车的,今天倒是送上门来了,一定要试一试。我跟他们的关系很好,等他们都累了,要回去吃晚饭,我向他们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他们都同意,还争着要帮我扶。我说你们回去吃饭吧,我就自己试试,他们也乐得休息,都回去了。
操场比较宽,但有点倾斜,学校门口稍高一点,越往远一点的地方地势就低一点,有利于排水。我把车赶到高处,坐在车上往下趟,两脚时而踏在踏板上,时而撑在地上。到了下面的低处,又下车把车推到高处,不厌其烦循环往复地这样趟着。后来脚踩在脚踏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还可以拐弯了,甚至可以骑着从低处往高处了。尽管赶车时脚踏也打过脚,骑车时也摔过跤,但就是不知道疼,不知道累。就这样,当他们吃完晚饭再次来到操场的时候,我可以在学校旁边的山路上骑了,很是得心应手,把车又交给了他们。一顿饭工夫,我学会了骑自行车。后来借车去高岭的岳丈家,买皇冠车、永久车、飞鸽车,方便了几十年的交通运输,都得益于在王屋小学时学会了骑自行车。

学校原址
人生有缘虽半载 ,填补空白几十年。 在王屋小学虽然只有一学期的时间,但这里却也是不可多得的缘分。首先,这里是我作为学校工作全面负责的起点,虽然老师不多,学生也只占到当时应有的比例,但工作却有条不紊,初步践行了“一把手”的职责,也同时收获了的领导工作的果实,还把当时最棘手的儿童入学率难题做到了全大队最好。再者,因踏实工作,诚信待人,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也结交了不少朋友,有的至今还保持联系。三是农村的孩子当时最大的目的就是读好书,取得好成绩,在全大队期末考试中,我们有一、二年级语文、三年级语文和数学都获得第一名,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四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能力,磨炼了意志,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充满了希望,为后面的领导工作储备了不少有用的可供借鉴的沉淀。那年的第二学期,因工作的需要,又到了又一个艰苦的环境。当王屋学区的乡亲们得知这个情况后,还专门找到了大队部,跟书记争论,但还是按照决定行事。再见了,莘莘学子!再见了,父老乡亲!再见了,王屋小学!

菜园原址

作者简介
徐跃前,高级教师。热爱教育,几十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国家、省、市、县奖励及教研刊物发表;酷爱文学,在《小小说》、《江淮文艺》、《安庆晚报》、《诗乡宿松》等刊物或网站均发表过小说、散文及诗歌等。现拟写一些回忆性散文,拾掇个人往事,追寻时代足迹。联系电话:13956491230.

特别鸣谢:
1.中国精英诗人:谢达安,网名绣江寒子【广西容县浪水镇泗河人】
2.中国精英诗人:翟桂花,笔名.小草。国际诗评委员会负责人【郑州市人】
3.中国精英词、曲作家:吴世海:1941年生,【湖南溆浦人】
4.中国精英诗人:黄玉萍,故乡安徽安庆宿松,现居广州。
5.中国实力作家:徐跃前,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原籍安徽,旅居深圳。
6.中国精英诗人:慧修(原名李秋红)女,中共党员,【辽宁省营口市人】。
7.中国精英诗人:朱秋芳,网名:爱家南人,军旅生涯数十载,现居山东,中共党员。爱好文学书法,酷爱诗歌。
8.中国精英诗人:陈红花,字,晨虹,笔名,伊人。【山东省龙口市人】,龙口市作协会员,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大专学历。
9.中国精英诗人:李梅,网名:踏雪寻梅【重庆市渝中人】爱好散文,诗词写作。
10.中国精英诗人:博览:名宋振太,【山东青岛即墨人】,退伍军人,共产党员。
11.中国精英词、曲作家:刘晓平,网名:云台山水。北京东方星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理【河南孟州市大定办人】
12.中国精英诗人:辛淑英,网名:一米阳光【黑龙江】
13.中国精英诗人:施性山,字得清,网名渠阁居士。【1952年生,福建石狮人。】
14.中国精英诗人:海韵,本名王海运。【祖籍河北省巨鹿县,现居住内蒙古包头市。】
15.中国精英诗人:罗再平(卖油翁)【浙江绍兴】⑥
16.中国精英诗人、书法家:胡广勤【宝鸡】
17.中国精英诗人:尹学仁【福建省浦城县临江镇锦城村】
18.中国实力作家:邹玉成(六月来风)【湖北赤壁市】
19.中国精英诗人:冯强升【山东】
20.中国精英诗人:郑建安(漂泊汉)【湖北黄冈现居深圳】
21.中国精英诗人:陈思胜(金噶龙小子)【安徽小河】
22.中国精英诗人:王兴财【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义堂村】
23.中国精英诗人:严景新(风景这边独好)【江西】
24.中国精英诗人:杜梅(山菊)【河南省正阳县】
25.中国精英诗人:苏涛【河南省范县柳园村】
26.中国精英诗人:叶胜华【贵州省盘州市丹霞镇】
特别声明:除作者提供的图片外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投稿请添加微信:YH201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