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浩然 作证:黄秀峰)
为乡村邮递员刘墉写篇文字,这个念头在我的脑海里闪动了有长达两个年头时间,但总因各种琐事一再搁置,遗憾之余也有些许愧疚。
随着各种快速便捷的投递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邮局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退居于日常生活之外。但与我而言,邮局,尤其是乡村邮局依然与我的生活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因为工作性质,我经常出差到各地参加会议或者文学采风与采访。有时十天八天,有时半月二十天不等。这样,一些报刊杂志给我的稿费就不得不由邮递员送到我的手中。因为汇款单制度的派送要求,宁阳县石集邮政支局邮递员刘墉走进了我的生活,我也渐渐地对他的生活多了一些关注。
宁阳县石集邮政支局,早先是宁阳县石集镇,作为一个乡镇一级的行政单位,邮政、银行、派出所、财政所、交通局等大大小小的机构都是配备齐全的,正所谓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石集邮政支局作为不可或缺的单位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初应该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从穷乡僻壤外出淘金的人们,把辛辛苦苦挣的血汗钱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通过邮局汇到家中。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需要,石集镇作为一级行政机构被撤销,合并成现如今的葛石镇,与之配套的财政所、派出所、学校、银行、交通局等相关单位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有的随着新的政府机关作了相应的合并,有的被撤销,而作为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石集邮政支局则保留了下来。毕竟,曾经的机构建筑设施都还在,与邮政支局保留下来的还有曾经的银行,原来的信用社,现在叫做农商银行支行。而刘墉,正是石集邮政支局的一名邮递员。
我与邮递员刘墉的相识源于这样的一件事:
2019年8月份,我正在外出差的途中,接到了一个显示为中国邮政的电话,接通以后说是有我的一份汇款单,需要本人身份证签收,因领取汇款有时间限制,邮递员告诉我,还可以等五天左右时间。我合计一下行程,告诉他四天以后可以返回。他告诉我自己姓刘,是负责我所在区域的邮局片区的邮递员。我记下了他的电话,就忙起了自己的事情。
当再一次接到有着明显邮政标识的电话的时候,我正在家乡的镇上办事。电话中,刘墉很是焦急,:汇款单就要到期了,最后一天了,我在你家门口呢,你在镇上等我一会,我十来分钟就赶到……
当我们在约定的地点见面的时候,刘墉像个超生游击队员一样,心神不定的左右观望,看清我的位置径直走了过来。
看着这个身材胖瘦适中,一米七左右个头,四十余岁的样子,皮肤略微黑红的男子口中一个哥哥哥的喊着向我走来时,我的内心不由一阵温暖和感动。
寒暄一番,把汇款单给我以后告诉我,最近交警部门查驾驶证件很频繁,自己驾驶的是四轮电动汽车,已经被交警查过两次了,在马路上跑心里总是胆战心惊。
为了我这汇款单,看着刘墉驾驶着的四轮电动汽车淹没在马路上的车流中,回味着他的话语,沉思了很久……
这是一个朴实的人,眉眼之中的朴实与真诚也真正的适合做邮递员。
从此,我在老家每年度订阅的报纸,往来的信件以及邮政快递一类的信函包裹,都由他亲自送到我的家中。由于我经常外出,担心我不能够及时看到报刊,还专门申请在我的家门口安装了专用邮政信箱,方便我及时的看到自己订阅的各类报刊。
就这样,我们慢慢的熟悉起来。
随着与刘墉交往的深入,还了解到他大学本科毕业的儿子,也分配在邮政系统工作,也是一样的超强的劳动强度与长长的工作时间,邮政系统,真的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
石集邮政支局所处的位置几乎全部是农村,原来的金阳煤矿、石屯煤矿与交通局,曾经是石集开发区的重要单位,由于企业升级、单位整顿合并一些单位都不在这片辖区,为了减少开支压缩开支,原本四个人负担的派送任务一来二去精简得只剩下了一个人,全部由刘墉来做。而且早年经济不很发达的时候,货物流通也少,一般的邮件除了机关厂矿学校与各个村委订阅的党报党刊外,就是一些应急的电报。随着网络的普及与通讯技术的提高,很多家庭都有了手机,信函电报一类的派送任务就明显的减少,或许这也成了邮政局压缩人员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一些都是在认识了刘墉以后我才了解到的。
刘墉负责的几乎是原来一个乡镇编制的区域,有三十多个村庄,一般每天的邮件、信函、包裹、汇款单都要在两百件以上,平均每天要走遍一百多华里的乡间公路串联起三十多个村庄,每天早晨八点离开邮局,几乎每天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够回到邮局,然后还有分门别类的把县局送来的邮件仔细分类。有时候,包裹或者一份快递单,要跑三五次。因为刘墉负责的区域全是农村,现在,留在家里的几乎都是一些老弱病残一类的留守人员,除了接送孩子上学,空下来的时间就要抓紧干一些地里的农活,像汇款单一类的快递邮件必须要交到收件人本人手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曾经的帅气小伙成了几乎所有在家里长期居住者熟悉的好朋友。不论有没有快递件,隔三差五的见不着刘墉的影子,村里的婶子大娘或者叔叔伯伯就会言不由衷的说出:有几天没看见小刘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在外务工的人为了表达对老人或孩子的关心与疼爱,总会把各种时兴的乡村不常见的东西通过邮局快递到家中,吃喝拉撒一应物品只要能够走物流快递的,几乎没有什么不往家里整,这样一来,刘墉的工作量就增强很多,特别是节假日来临的前前后后,刘墉的电动汽车要连续充电两次才可以跑下来,有时候,一天要跑两次才可以送完自己的各种快递件。
不论是大村还是小庄,村里的超市、百货店几乎都是刘墉经常落脚的地方,有很多时候,到了村口一打电话,收件的人不在家或者外出或者在地里干农活,很多时候超市百货店或者药店就成了刘墉暂时委托的保管员,因为大家都彼此知道,保管一会也就被收件人取回了。
随着邮政业务的不断拓展,化肥、农药、农资、酒类、节日期间的时兴物品也成了邮政系统创收的主要业务,没办法,上面领导把任务派下来,就要积极地完成,为了确保完成,刘墉自己一人忙不过来,就动员爱人帮着自己送一些简单的快递包裹或者邮件,总不能因为任务重而耽误邮件的派送吧……
这也难怪,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刘墉曾经也担任过石集支局的局长,为了应对同行业的竞争,县局制定了硬性的考核指标,开会整顿思想,虽然城乡区域有很大的差别,在制度面前,不换思想就换人,最好的办法,只有努力的干好自己的事情,累点苦点没什么,既然应了这份差事,就要负责。刘墉很多时候这样说。
数不清的寒暑更替,数不清的风里雨里,数不清的日出日落,曾经的小刘,把自己美好的青春都抛洒在了这三十几个村庄一百华里贯穿起来的乡间小路上,曾经的帅气小伙如今已成了不惑之年的汉子,大伙口中的小刘也渐渐的变成了老刘。
一转眼,大半年过去了,突然发现春节后忙于工作,总是出差在外,看着案头摆放的订阅的报刊杂志,竟然有些想念这位敦厚的邮递员兄弟,应该打个电话,问候他一下,也可以约他在来的时候,停下来拉拉家常……
2021年10月10日
作者简介

黄秀峰、山东宁阳人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
山东省评论家协会会员
中国十大民刊《中国草根》文学
大型纪实文学《沃土》执行总编辑

